基本信息
书名:形体塑造与训练
定价:32.00元
作者:赵晓玲,张潇云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624837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形体塑造与训练(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形体训练的目的意义、特点、分类和内容,还把舞蹈、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瑜伽、普拉提和舍宾七大类的运动训练方法运用到了形体训练中,扩展了训练的内容和手段。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情操、礼节、艺术品位以及鉴赏能力等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色彩饱和度很高,选用的字体也很有设计感,一眼看上去就觉得内容应该挺实用的。我本来是冲着“形体塑造”这个关键词来的,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新颖的、能在家自己操作的训练方法。翻开目录,首先注意到它对基础解剖学知识的介绍似乎相当深入,图文并茂地讲解了肌肉群的起止点和功能,这一点我挺喜欢的,因为很多健身书为了追求简洁直接跳过了这部分,导致读者练了半天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用哪个部位的力。不过,深入阅读内文后发现,大部分篇幅还是集中在传统的器械训练和有氧运动的结合上,对于一些更偏向于功能性训练和身体意识培养的内容着墨不多。比如,关于呼吸控制如何影响核心稳定性的讨论,感觉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展开更复杂的呼吸模式训练。此外,书中提供的食谱建议,虽然看起来很健康均衡,但对于素食者或者有特定过敏源的人来说,可能需要做大量的替换和调整,缺乏更具弹性的方案。整体来说,这本书像是一本扎实的健身指导手册,适合已经有一定运动基础,想系统化整理训练计划的人,但对于“形体塑造”这个更偏向于审美和细节调整的议题,它提供的细节打磨技巧略显不足。如果能增加更多针对性地改善体态(比如圆肩驼背、骨盆前倾)的静态拉伸和激活练习,并配上更清晰的镜子自检步骤图,我会觉得它更符合“形体塑造”的定位。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处于一个平台期,总觉得自己的训练效果停滞不前,急需一些“灵感”来打破僵局。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得非常紧凑,像是把一个月的训练计划塞进了三周的篇幅里,节奏感很强。一开始的章节着重讲解了“渐进超负荷”的原理,这一点我非常认同,作者用很直白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肌肉需要不断接受新的刺激才能生长,而不是一成不变地重复同样的动作。然而,当我翻到力量训练的部分时,我发现它对动作的技术要点描述得有些过于学术化了。比如,在讲解深蹲时,它用了大量的术语来描述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相对角度,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对照图示才能理解,学习曲线有点陡峭。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书中提倡的恢复策略似乎比较激进,强烈建议隔天进行高强度训练,并认为充足的睡眠是唯一的恢复手段。我更倾向于将主动恢复(比如泡沫轴放松、温和的瑜伽)纳入日常安排,但这在书中几乎没有提及。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硬核”运动员的训练日志,它假设读者拥有超强的自律性和恢复能力。对于我这种需要平衡工作和生活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如何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将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融入生活,书中提供的实用性建议稍显不足,更像是一种理想化的训练蓝图。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部分写得相当严谨,尤其是关于运动生理学的章节,引用了很多研究数据和文献支持,看起来非常专业。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脂肪燃烧区间”时,没有盲目推崇某一种心率带,而是强调了“持续时间和总功耗”的重要性。这与市面上很多只强调“心率拉高才能燃脂”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当实际应用到训练计划时,这种严谨性似乎被略微稀释了。例如,在介绍HIIT训练时,给出的组数和休息时间设置得非常固定,似乎没有考虑到不同个体的心肺耐力和体能差异。我尝试按照书中的建议进行了一组冲刺跑训练,结果在第三组时就感到心率过快,不得不中断,这说明这个模板化的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大量的个人微调。而且,书中对营养补充剂的看法显得有些保守,只提到了基础的乳清蛋白和肌酸,对于当前流行的BCAA、左旋肉碱等产品的功效,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探讨,这让期待获取“前沿营养策略”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失望。总而言之,它是一本可靠的“基础理论参考书”,但在指导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个性化的、可执行的日常训练日程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清新,大量留白让阅读体验很舒适,不像有些健身书塞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和重复的动作图。我喜欢它对“身体正位”概念的强调,特别是关于肩胛骨稳定性的那几页插图,线条流畅,非常直观地展示了正确的锁骨和肩胛骨活动轨迹,这对于改善我长期以来存在的上交叉综合征有很大帮助。然而,当我开始阅读关于“核心力量”的进阶内容时,发现它陷入了一个误区:将核心训练等同于仰卧起坐的变种。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介绍各种痛苦的卷腹和悬垂举腿动作,似乎认为腹部肌肉的“可见性”就是核心力量的唯一体现。这种理解略显片面。真正强大的核心应该是抗旋转和抗侧屈的能力,而书中对于“鸟狗式”或“死虫式”这类更强调稳定性的静态练习,仅仅是一笔带过。此外,本书的配套视频资源(如果有的话,因为我买的是纸质版,但从描述来看更偏向图示)似乎没有跟上内容更新的步伐,一些动作的细节,比如如何正确地“收紧臀部”以保护下背部,单凭静态图片很难完全捕捉到位。对于那些追求功能性强大而非仅仅是外观雕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侧重点显然偏向了后者。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可能在于它对“运动中的放松与恢复”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市面上绝大多数同类书籍。作者花了整整两个章节详细讲解了筋膜放松的原理及其在训练前后的应用,并配有针对不同肌群的泡沫轴滚动技巧图解。我发现书中推荐的那个针对髂胫束(IT Band)的滚动方法,比我之前在健身房学到的要温和且有效得多,极大地缓解了我跑步后的膝盖不适。但遗憾的是,这种前沿的恢复理念似乎没有贯穿到整个训练体系中。例如,在讲解腿部塑形训练时,它给出的训练日非常密集,几乎没有安排专门的休息日,只是在文字中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如果感到疲劳,可以自行调整”。这种割裂感让我觉得作者的理念不够统一:一方面强调筋膜放松的深度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在计划安排上显得非常“高压”。此外,对于不同运动水平的读者如何调整强度,书中的建议过于笼统,比如“如果你是初学者,减少负重一半”,这种比例式的调整在实际操作中难以精确把握,缺乏一个更明确的强度分级系统,比如RPE(自觉用力程度)的应用指南,这使得从书中学到的知识很难被一个完全的新手安全、有效地应用到自己的日常训练中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