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饮食行为学: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与含义
定价:55.00元
作者:Margaret Visser(玛格丽特·维萨),刘晓媛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1212698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当人们在一起用餐时,他们也给餐桌带来了也带来了文化。纵观整个人类历史,餐桌礼仪是维持和平的一种方式,它是约束人类野蛮举止的缰索,一个让人们表达善意、仇恨,以及对各自所处社会位置的感觉的媒介。本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对餐桌文化的起源和因由作了细致的梳理解说,适合放在手边随时翻阅。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的目标不关乎吃的食物,而在于吃的方式上。内容包罗万象,从餐桌礼仪的起源开始,对历史上扑朔迷离的食人族与祭祀行为,对宴会上主人和客人的职责与义务,对用餐时的正确举止都做了详尽的阐述。作者不仅介绍了宴会上的种种礼仪知识,并通过大量丰富的事例,深入探讨了隐藏于日常生活后面的“餐桌”人类学。在博物学的视角下,本书呈现了出人意料的文化联系:餐桌礼仪不仅是维持和平的一种方式,也是约束人类野蛮举止的缰索。通过它,我们得以表达善意、仇恨,以及对自身所处社会会阶层的认识。
目录
章 礼仪
伪装的食人者
礼仪
宴会与献祭
第二章 学习礼仪
教育孩子
禁止
渴望
第三章 同伴的愉悦
同伴
主人与客人
邀请
正确抵达
就座
第四章 晚餐准备好了
口食物
留意我们的周围
眼前的景物
手指
筷子
餐刀、餐叉、勺子
顺序
帮助
切分
红色的、白色的和金色的
餐桌上的交谈
食物、宴会和女人
离开
第五章 不要冒犯他人
玷污
咀嚼的规则
姿势与举止的礼仪
后记 我们有多粗鲁
作者介绍
玛格丽特·维萨,这位备享赞誉的美食专栏作家,充分运用她那敏锐的眼光和横溢的才华,将我们从对所吃的食物上的注意力,成功地转移到我们吃食物的方式上。她在书中探索了宴饮行为当中那个既不可思议,又富有启迪的色彩斑_与错综复杂的世界,从古希腊人到现代雅皮士,从食人风俗到圣餐,从正式的晚宴到野餐,从庄重崇高到荒谬怪诞,伴随她不紧不慢的娓娓道来,可以想见,她是一位优雅有风度的女士
文摘
序言
《饮食行为学: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与含义》这个书名,给我一种直观的联想:人类从最初的生存本能,是如何一步步进化出复杂的社会规范,而饮食行为恰恰是这种进化的一个极佳的观察窗口。我迫切想知道,在作者的笔下,我们餐桌上的每一个小动作,比如如何使用餐具、如何盛汤、如何与同桌的人互动,都承载着怎样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寓意。这本书的“起源”部分,我猜测会描绘一个充满挑战的远古时代,食物的获取和分享是生存的关键,而围绕食物产生的种种行为,或许是早期人类建立社会联系、区分内外群体的重要方式。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不同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因素,演变出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例如,不同文化中关于“食物神圣性”的观念,或是“宴饮”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都可能在书中得到深入的剖析。而“发展”和“含义”部分,我则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历史的演变与当代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探讨现代社会中饮食行为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我们理解“文明”本身所带来的挑战和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瞬间抓住了我的好奇心:《饮食行为学: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与含义》。我一直觉得,我们吃饭的姿势、餐桌上的礼仪,绝不仅仅是“吃”本身那么简单。它背后一定隐藏着更深层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演变。想想看,从茹毛饮血到如今精致的餐桌艺术,这中间跨越了多少年?我们是如何从单纯的生理需求,发展出如此繁复的“规矩”?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从小被教导的“吃饭要斯文”、“不能吧唧嘴”、“用刀叉要怎么拿”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是如何一点点塑造了我们所谓的“文明”?它们是否是人类社会从混乱走向有序的一个重要标志?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又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例子来展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饮食行为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甚至权力关系。我甚至猜测,作者可能会探讨,在现代社会,快餐文化的兴起、全球化的影响,是否正在对这些根深蒂固的饮食文明产生冲击,又将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这本书的题目就像一把钥匙,让我期待能开启一扇通往人类社会文化深处的大门。
评分收到《饮食行为学: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与含义》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似乎是一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解读的书。它不仅仅是对餐桌礼仪的简单介绍,更像是在探究一种深层的文化基因。我尤其好奇“文明举止的起源”这一部分,它会如何描绘人类最原始的饮食方式,以及那些简单的进食行为是如何被赋予意义,从而成为社会规范的雏形。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人类学、考古学甚至生物学的角度,去追溯这些行为的根源。想想看,从分享猎物到围坐进食,再到逐渐形成的一系列规矩,这个过程一定充满了曲折和演变。书中关于“发展”的部分,我期待看到不同文明在饮食礼仪上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反映出不同社会的价值观、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比如,为什么有些文化强调“分享”,而有些则强调“个人空间”?为什么某些食物会被视为禁忌,而另一些则被奉为神圣?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含义”部分,它会如何解读这些看似不经意的饮食行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社会关系,甚至是世界观。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而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隐藏在餐桌上的、关于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
评分坦白说,拿到《饮食行为学: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与含义》这本书,我最初的想法是它可能会偏向于枯燥的历史考证或是纯粹的社会学理论。但翻开几页后,我才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生动有趣得多。作者仿佛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由食物、餐具和餐桌礼仪构成的奇妙世界。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起源”部分的论述,它并非简单罗列事实,而是试图还原那些我们难以想象的早期人类社会场景。想象一下,在那个食物还不是唾手可得的时代,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猎物的情景,那种原始的仪式感,又如何一步步演化出后来更为复杂的餐桌规矩。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饮食行为的对比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比如东方人吃饭时的“分享”和西方人吃饭时的“分餐”,这背后蕴含的家庭观念、社交方式以及哲学思想差异,真是值得深思。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为什么某些饮食习惯会在某个时代成为主流,又为何在另一个时代被边缘化,以及这些习惯是如何与权力、阶层、宗教信仰等紧密相连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吃”,更是关于“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中建立秩序、表达身份,以及形成文化认同。
评分我对《饮食行为学: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与含义》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其“含义”这一部分。我一直认为,我们习以为常的餐桌礼仪,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逻辑和价值。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描述“是什么”,更是要探讨“为什么”。我非常想知道,作者会如何解析这些看似繁琐的礼仪,它们究竟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区分尊卑等级,还是为了促进交流、增进情感?书中所描绘的“文明举止”,是否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了实现更高级的社会交往而逐步构建的一种“社会契约”?我猜测,作者可能会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在饮食行为上的差异,比如食物的选择、烹饪方式、餐具的使用,甚至用餐时的谈话内容,这些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代码和心理机制。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当下的社会现象,例如,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是否正在重新审视和定义“文明举止”?新的饮食文化,比如素食主义、共享餐桌等,又将如何影响我们对“文明”的理解?这本书给了我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探究那些隐藏在日常饮食行为之下的深刻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