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参考资料
定价:73.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065705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的《东北抗日联军参考资料(精)/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收录了友方和敌方与东北抗日联军以及东北抗日武装斗争有关的文电资料86件,包括义勇军将领和进步社团人士有关东北抗日联军的文电*述、日本关东军及伪满当局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讨伐”与“治安肃正”文电和日伪关于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的*述与回忆。
目录
参考资料一、义勇军将领和进步社团人士有关东北抗日联军的文电著述 《申报》报道东北间岛抗日现状 (1934年1月3日) 远东社记者关于东北情况对李延禄的采访报道 (1934年1月9日) 《申报》报道东北义勇军仍在苦斗中 (1934年5月28日) 近东北抗战情报 (1938年1月) 东北抗日联军的成立与现状 (1938年) 东北抗日联军的政治纲领、组织及战术 (1938年) 东北抗日联军与伪军士兵 (1938年) 李杜关于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在东北举行大检查情况给 的报告(1939年8月25日) 李杜关于东北抗日情形给的报告 (1939年8月28日) 李杜关于杨靖宇被射杀及赵尚志等部活动情况给国民党国防高 委员会的报告(1941年3月14日) 李杜关于东北抗日联军各军战斗情形给国民党军令部的报告 (1941年3月18日) 李杜关于杨靖宇、王德泰、李学福等部活动情况给国民党军令部 的报告(1941年4月2日) 李杜关于东北抗日武装活动情况给国民党军令部的报告 (1941年4月19日) 李杜关于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伪作战情况给的报告 (1941年5月20日) 李杜关于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等情况给国民党军令部的报告 (1941年6月16日) 七年来东北同胞的奋斗 抗战二年来的东北抗日联军 全面抗战中的东北抗日联军 李延禄军长会见记 东北抗日联军军的艰苦奋战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奋斗史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奋斗史 赵尚志论游击战术二、日本关东军及伪满当局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讨伐”与“治 安肃正”文电 日本关东军参谋部关于党开展抗日宣传策动迹象的情报(节录) (1931年9月29日) 日本驻间岛总领事冈田兼关于延珲地方党运动情形给启彬殿 的函件(1932年7月)三、日伪关于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的著述与回忆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有种历史的厚重感,那种泛黄的纸张和朴实的封面,让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我原以为这种专门的史料汇编会像教科书一样枯燥乏味,但翻开后发现,它更像是一扇通往那个烽火连天年代的窗口。虽然我是在很多年后才接触到这些记录,但那些电报、命令、战地日志的片段,依然能激发出强烈的代入感。我特别关注的是其中关于后勤保障的那部分内容,想象着在极端严酷的东北环境下,一支军队如何维持作战能力,这背后隐藏的组织智慧和人民的巨大牺牲是任何宏大叙事都难以完全涵盖的。比如某次突围行动的记载,详细到弹药消耗和伤员转移的路线规划,那种细致入微的记录,远比官方的概述要真实和震撼得多。它不是在歌颂胜利,而是在冷静地陈述“如何存在”的艰难过程,这对于理解抗联的战略韧性至关重要。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和历史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去触摸那些被时间磨平的棱角,感受那个时代最原始、最坚韧的脉搏。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对信息获取难度的深刻体会。很多材料似乎是经过了多次转录和翻译,其中的术语、地名甚至人名都存在多种不同的表述方式,这无疑给现代研究者设置了不小的障碍。但恰恰是这种“不完美”,让我对史料的形成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战时和后来的复杂政治环境中,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是如何被牺牲的。比如,对某个根据地名称的几次变更记录,其实折射出的是敌我双方对该区域控制权的拉锯与争夺。这本书汇集的材料,就好比一个多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同一个历史事件的侧面。我感觉自己不像是在读一本“书”,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历史数据库中进行深度挖掘,每找到一个关键的交叉验证点,都伴随着巨大的成就感。它要求读者有极大的耐心和批判性思维,去梳理这些交织在一起的线索。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碎片化”叙事反而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和冲击力。它不是按照时间轴线或者某个重大战役来组织,而是像一个巨大的档案库被随机打开,各种不同来源的材料——缴获文件、审讯笔录、秘密电讯——相互穿插,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才能将其拼凑起来。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核对一些模糊的日期和地点,但这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主动的学习体验。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内部沟通和情报战的部分,展现出的信息不对称和高压下的决策过程,令人深思。这绝不是那种“高屋建瓴”的总结性论著,它更像是对“现场”的原始记录的忠实呈现,充满了语焉不详的细节和留白的解读空间。对我而言,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更多更深刻的问题。读完后,你会明白历史研究的价值,就在于挖掘这些不那么“完美”的、充满矛盾和挣扎的原始素材,因为它们才是构成历史肌理的最基本纤维。
评分对于长期关注东北抗日历史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弥补了许多已出版物中因篇幅限制或政治考量而被省略的“侧翼信息”。它没有过分强调某一两位英雄人物的光环,而是将笔墨更多地放在了基层指挥官的决策和普通战士的日常运作上。我尤其留意了关于物资互济和外部联络的记载,这部分资料揭示了抗联在国际主义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多重定位。例如,一些涉及跨界活动的记录,虽然零碎,但勾勒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区域战略图景,远超传统上“孤军奋战”的刻板印象。这份资料集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颗粒度”极细的视角,让宏大的历史叙事得以在微观层面上得到扎实的支撑和印证。它更像是一份厚重的“施工图纸”,而不是最终呈现的华丽建筑,对于真正想钻研细节的人来说,这是无价之宝。
评分这份参考资料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一个连贯的故事线,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视角转换”的工具。我过去阅读的许多抗战史,往往聚焦于正面战场或较大规模的战役,对于在敌后深山老林中进行的游击战争,细节往往是模糊的。这本书则将焦点极端地收缩,聚焦于东北抗联在极端孤立状态下的生存与斗争。其中对敌伪“治安强化运动”的反应记录,尤其引人注目。它侧面反映了日伪集团在“清剿”策略上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同时也反衬出抗联在战术层面必须不断进化才能避免被彻底消灭的残酷现实。我可以想象,那些撰写这些原始报告的人,很可能是在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用最有限的资源来记录这些事件。这种文献的“粗粝感”和信息密度,使得任何想研究那个特定区域、特定时期军事斗争的学者,都无法绕开这份宝贵的资料。它提供的是细节支撑,而不是空泛的结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