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参考资料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参考资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东北抗日联军
  • 军事史料
  • 历史
  • 战争
  • 东北
  • 参考资料
  • 史学
  • 档案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0558
商品编码:2986801937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参考资料

定价:73.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065705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的《东北抗日联军参考资料(精)/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收录了友方和敌方与东北抗日联军以及东北抗日武装斗争有关的文电资料86件,包括义勇军将领和进步社团人士有关东北抗日联军的文电*述、日本关东军及伪满当局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讨伐”与“治安肃正”文电和日伪关于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的*述与回忆。

目录


参考资料一、义勇军将领和进步社团人士有关东北抗日联军的文电著述 《申报》报道东北间岛抗日现状 (1934年1月3日) 远东社记者关于东北情况对李延禄的采访报道 (1934年1月9日) 《申报》报道东北义勇军仍在苦斗中 (1934年5月28日) 近东北抗战情报 (1938年1月) 东北抗日联军的成立与现状 (1938年) 东北抗日联军的政治纲领、组织及战术 (1938年) 东北抗日联军与伪军士兵 (1938年) 李杜关于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在东北举行大检查情况给 的报告(1939年8月25日) 李杜关于东北抗日情形给的报告 (1939年8月28日) 李杜关于杨靖宇被射杀及赵尚志等部活动情况给国民党国防高 委员会的报告(1941年3月14日) 李杜关于东北抗日联军各军战斗情形给国民党军令部的报告 (1941年3月18日) 李杜关于杨靖宇、王德泰、李学福等部活动情况给国民党军令部 的报告(1941年4月2日) 李杜关于东北抗日武装活动情况给国民党军令部的报告 (1941年4月19日) 李杜关于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伪作战情况给的报告 (1941年5月20日) 李杜关于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等情况给国民党军令部的报告 (1941年6月16日) 七年来东北同胞的奋斗 抗战二年来的东北抗日联军 全面抗战中的东北抗日联军 李延禄军长会见记 东北抗日联军军的艰苦奋战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奋斗史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奋斗史 赵尚志论游击战术二、日本关东军及伪满当局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讨伐”与“治 安肃正”文电 日本关东军参谋部关于党开展抗日宣传策动迹象的情报(节录) (1931年9月29日) 日本驻间岛总领事冈田兼关于延珲地方党运动情形给启彬殿 的函件(1932年7月)三、日伪关于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的著述与回忆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深入抗战洪流:抗日战争史料的广阔图景 本书旨在为所有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研究者、学生及普通读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富有深度的史料参考指南。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军事单位或战役细节,而是着眼于整个抗日战争宏大历史背景下,各类核心史料的梳理、辨析与运用方法。 抗日战争(1937-1945年),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为关键和惨烈的篇章之一,其复杂性、规模之巨,以及涉及的军事、政治、社会各个层面,决定了对其研究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第一手乃至原始史料之上。然而,浩如烟海的档案、电文、回忆录、战地报告,往往散落于不同机构、不同地域,且存在体例不一、口径不一的问题,这给研究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第一部分:宏观史料的框架构建 本书首先着力于构建抗战史料的宏观框架。我们将详尽介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八路军总部、新四军军部等主要军事指挥机构在战争期间所形成的官方档案体系的构成、分类标准及其馆藏现状。 国民政府军方史料部分,本书将深入探讨“战时档案”的形成逻辑。这包括但不限于: 1. 军事委员会的周报、月报及年度总结报告:分析这些报告如何反映最高层的战略意图、兵力调动和战局评估。例如,研究者应如何通过不同时期的《军事委员会周报》,追踪国民革命军各战区(如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九战区)的实际战斗力变化和战术部署调整。 2. 各集团军及战区司令部的作战文电:这些原始电报(多以摹写件或抄件形式留存)是研究具体战役,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等,微观决策过程的宝贵财富。我们将探讨如何辨识电报的密级、签发人及时间戳,以确保解读的准确性。 3. 军政部及军械部门的补给记录:通过分析军械统计表、弹药发放清单,可以侧面印证前线作战的强度和后勤保障的实际能力,避免完全依赖宣传性材料的片面描述。 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史料部分,本书将重点梳理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根据地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文献体系: 1. 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与电报:分析中央对敌后战场战略方针(如“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对具体游击战术的指导脉络。 2. 各根据地行政与军事机构的公文:研究晋察冀、晋冀鲁豫、苏南等主要根据地在进行地方政权建设、经济动员和反“扫荡”斗争中产生的行政命令、区划调整文件,这些是理解敌后“三大战役”之外的持久战的基石。 3. 政治动员与宣传材料的原始版本:如《解放日报》早期的社论、部队政治部的墙报、小册子等,它们是研究中共如何进行基层社会动员和思想统一的活化石。 第二部分:非官方及个人史料的甄别与运用 军事史的研究绝不能仅限于官方文书。本书对非官方史料的价值给予高度重视,并提供详细的辨识标准。 亲历者回忆录与口述史: 我们收录了大量抗战老兵、军官、甚至普通民众的回忆录、口述史资料。但这些资料的运用需要审慎。本书将教授读者如何进行“交叉验证”: 时间线核对:将回忆录中的关键事件描述,与同期官方电文、战役序列进行比对,以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否吻合。 动机分析:辨析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立场,区分事实陈述与情感表达、立场宣传的界限。例如,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录在描述某一失利时,往往会着重强调日军的“超强火力”,而中共将领的回忆则可能更强调“阶级觉悟”的作用。 外籍人士观察记录: 国际友人、战地记者、使馆人员的观察报告提供了宝贵的“第三方视角”。这些包括: 1. 德、美、英等国军事观察团的报告:尤其是在抗战前期和中期,这些观察团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装备水平的评价,往往更为客观和技术化。 2. 国际新闻机构的战地通讯:例如埃兹拉·彭斯(Ezra Pound)等记者对特定战场的报道,虽然受制于新闻时效性,但其现场感无可替代。 战地遗存与实物史料的文本化: 本书将“史料”的概念拓展至战场遗址的记录和发掘报告。对战场遗址的考古发现、残骸的物质分析,以及对历史遗迹的测绘记录,都属于广义的军事史料。如何将这些非文本信息转化为可供分析的文本证据,是现代军事史研究的重要方向。 第三部分:史料的检索、整理与数字化趋势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指导研究者如何有效利用现代工具来处理这些复杂的史料。 1. 档案体系的跨机构检索策略:抗战史料分散于台北的“国民政府档案”、南京的“第二历史档案馆”、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及各省市档案馆。本书将提供详细的跨馆查询代码、主题分类和访问权限说明。 2. 史料的版本学研究:许多重要文献存在多个修订本或内部流传本。例如,对某一战役的总结报告,其“内部报告”与“对外公布版”在数据上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些差异的形成原因。 3. 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大量抗战史料的数字化扫描和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的应用,研究者需要掌握新的检索技巧,例如如何处理因古籍、旧报纸扫描质量不佳导致的识别错误,以及如何利用数据库工具进行大规模的关键词和时间序列分析。 通过对上述各个层面的史料进行系统性梳理与方法论指导,本书旨在成为所有抗战史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帮助他们构建起一个坚实、多维且具有批判性视角的抗战历史图景,超越单一视角或片面记载的局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有种历史的厚重感,那种泛黄的纸张和朴实的封面,让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我原以为这种专门的史料汇编会像教科书一样枯燥乏味,但翻开后发现,它更像是一扇通往那个烽火连天年代的窗口。虽然我是在很多年后才接触到这些记录,但那些电报、命令、战地日志的片段,依然能激发出强烈的代入感。我特别关注的是其中关于后勤保障的那部分内容,想象着在极端严酷的东北环境下,一支军队如何维持作战能力,这背后隐藏的组织智慧和人民的巨大牺牲是任何宏大叙事都难以完全涵盖的。比如某次突围行动的记载,详细到弹药消耗和伤员转移的路线规划,那种细致入微的记录,远比官方的概述要真实和震撼得多。它不是在歌颂胜利,而是在冷静地陈述“如何存在”的艰难过程,这对于理解抗联的战略韧性至关重要。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和历史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去触摸那些被时间磨平的棱角,感受那个时代最原始、最坚韧的脉搏。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对信息获取难度的深刻体会。很多材料似乎是经过了多次转录和翻译,其中的术语、地名甚至人名都存在多种不同的表述方式,这无疑给现代研究者设置了不小的障碍。但恰恰是这种“不完美”,让我对史料的形成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战时和后来的复杂政治环境中,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是如何被牺牲的。比如,对某个根据地名称的几次变更记录,其实折射出的是敌我双方对该区域控制权的拉锯与争夺。这本书汇集的材料,就好比一个多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同一个历史事件的侧面。我感觉自己不像是在读一本“书”,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历史数据库中进行深度挖掘,每找到一个关键的交叉验证点,都伴随着巨大的成就感。它要求读者有极大的耐心和批判性思维,去梳理这些交织在一起的线索。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碎片化”叙事反而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和冲击力。它不是按照时间轴线或者某个重大战役来组织,而是像一个巨大的档案库被随机打开,各种不同来源的材料——缴获文件、审讯笔录、秘密电讯——相互穿插,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才能将其拼凑起来。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核对一些模糊的日期和地点,但这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主动的学习体验。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内部沟通和情报战的部分,展现出的信息不对称和高压下的决策过程,令人深思。这绝不是那种“高屋建瓴”的总结性论著,它更像是对“现场”的原始记录的忠实呈现,充满了语焉不详的细节和留白的解读空间。对我而言,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更多更深刻的问题。读完后,你会明白历史研究的价值,就在于挖掘这些不那么“完美”的、充满矛盾和挣扎的原始素材,因为它们才是构成历史肌理的最基本纤维。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东北抗日历史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弥补了许多已出版物中因篇幅限制或政治考量而被省略的“侧翼信息”。它没有过分强调某一两位英雄人物的光环,而是将笔墨更多地放在了基层指挥官的决策和普通战士的日常运作上。我尤其留意了关于物资互济和外部联络的记载,这部分资料揭示了抗联在国际主义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多重定位。例如,一些涉及跨界活动的记录,虽然零碎,但勾勒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区域战略图景,远超传统上“孤军奋战”的刻板印象。这份资料集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颗粒度”极细的视角,让宏大的历史叙事得以在微观层面上得到扎实的支撑和印证。它更像是一份厚重的“施工图纸”,而不是最终呈现的华丽建筑,对于真正想钻研细节的人来说,这是无价之宝。

评分

这份参考资料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一个连贯的故事线,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视角转换”的工具。我过去阅读的许多抗战史,往往聚焦于正面战场或较大规模的战役,对于在敌后深山老林中进行的游击战争,细节往往是模糊的。这本书则将焦点极端地收缩,聚焦于东北抗联在极端孤立状态下的生存与斗争。其中对敌伪“治安强化运动”的反应记录,尤其引人注目。它侧面反映了日伪集团在“清剿”策略上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同时也反衬出抗联在战术层面必须不断进化才能避免被彻底消灭的残酷现实。我可以想象,那些撰写这些原始报告的人,很可能是在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用最有限的资源来记录这些事件。这种文献的“粗粝感”和信息密度,使得任何想研究那个特定区域、特定时期军事斗争的学者,都无法绕开这份宝贵的资料。它提供的是细节支撑,而不是空泛的结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