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文献(2)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文献(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东北抗日联军
  • 军事史料
  • 历史文献
  • 抗战史
  • 东北历史
  • 战争史
  • 档案资料
  • 历史研究
  • 中共抗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0725
商品编码:2986802296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文献(2)

定价:63.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07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由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写的《东北抗日联军文献(2)(精)/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一书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资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文献部分第二册。东北抗日联军文献部分总计收入各类文献236件,按时间顺序分为3册,本书为第二册,收入了1935年9月至1937年12月的中央、满洲省委以及东北地区各级党政军机关和主要领导人关于指导东北抗日武装斗争和东北抗日联军部队建设的各类文件、电报、信函77件。书中所收文献为保持历史原貌,除原征集到的档案存件已有改动处另有说明外,一般不做改动。其中,有《东北抗日联军军事教育大纲》和《全东北抗日救国总会及抗联第二、第三路军关于拥护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紧急通告》等重要历史文献。

内容提要


由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写的 《东北抗日联军文献(2)(精)/中国抗日战争军 事史料丛书》一书讲述了按时间顺序编入了1935年1 月至1937年12月中央、满洲省委以及东北地 区各级党政机关和主要领导人关于东北抗日武装斗争 和东北抗日联军部队建设的文件、电报、信函77件, 力求保持历史原貌。

目录


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关于近期游击活动与内部组织状况致东满特委的报告(1935年1月23日)满洲省委、团省委关于目前形势和今后任务致东满党团组织的信(1935年2月1日)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成立宣言(1935年2月20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关于编制计划及责任区划分的议案(1935年3月25日)满洲省委关于适应各地状况自主进行工作致各级党团部的通知(1935年4月5日)东北人民革命军军关于部队建制与斗争纲领等问题的报告(1935年4月29日)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关于部队创建与斗争经历的报告(1935年4月30日)吉东特委关于部队行动部署等问题致密山县委及第四军党委的信(1935年5月7日)吉东特委、宁安县委关于春季行动计划等问题致第五军党委的信(1935年5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随营学校招生广告(1935年5月20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部正式成立宣言(1935年5月30日)王明、康生关于东北抗日游击运动斗争策略等问题致东北党组织及抗联负责人的信(1935年6月3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战士待遇暂行条例(1935年6月20日)东北反日总会、东北反日联合军等为华北事变告东北同胞书(1935年6月30日)中国苏维埃、中国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合军组织条例(草案)(1935年9月2日)东北人民革命军军政治部颁布自卫队工作大纲(1935年9月17日)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西部远征队工委关于西征情况致吉东特委及周保中的信(1935年9月26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关于饶河游击队已改编为该团告民众书(1935年9月)东北抗日联军等呼吁一致抗日通电(1935年10月11日)、等关于组织统一的国防和抗日联军致东北抗日联军及全国各武装力量各界人士的通电(1935年10月15日)吉东特委关于建立东北全民反日统一战线致珠河中心县委及抗联第三军负责人的信(1935年11月2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抗日救国宣言(1935年11月28日)吉东特委关于一九三六年军事行动计划致第四、第五军党委的信(1935年12月4日)东北反日总会、东北反日联合军至第五军为援助全国学生抗日运动紧急通电(1936年1月1日)饶河中心县委关于政治形势及工作情况致吉东特委的报告(1936年1月4日)东北抗日联军编制系统暂行条例草案(1936年1月)东北反日救国总会、东北抗日联军等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1936年2月20日)东满省委、宁安县委和第五军党委关于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特点与要求致中央并驻国际代表团的信(1936年2月2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二、第五军关于共青团改组的决议草案(1936年2月)吴平以“中央驻东北代表”名义关于反日联合战线策略等问题致珠河党团县委及抗联第三军负责人的信(1936年3月12日)吉东特委关于组建抗联第七军等问题致饶河中心县委及第四军第四团的信(1936年3月12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部情报通告(1936年6月10日)南满第二次代表大会关于目前形势与战斗任务的决议案(1936年7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为抗联第三军的通告(1936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七师成立宣言(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八师成立宣言(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至六师对第七、第八师成立的贺电(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临时简章(1936年9月10日)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学生委员会简章(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各种纪律详则(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成立宣言(1936年9月30日)驻国际代表团关于抗日统一战线政策问题致东北党组织和抗联负责人的信(1936年10月2日)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关于近工作计划的决议草案(1936年11月1日)魏拯民关于抗联、第二军活动情况致周保中并转第五军党委、吉东省委的信(1936年12月27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成立宣言(1936年)赵尚志、张寿篯关于第八、第九军成立致谢文东、李华堂等的贺电(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主要纪念节日活动安排一览表(1937年1月1日)周保中关于第二、第五军党委会议决定事项及目前工作致方振声的信(1937年1月4日)李延平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事、政治、经济等情况致吉东党组织的报告(1937年1月4日)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政联席扩大会议纪要(1937年2月2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党委关于建立路军的意见提纲(1937年2月12日)北满抗联部队联席会议关于协同行动的决议(1937年2月26日)陈翰章关于抗联第五军二师去年工作总结和今年工作计划致第二军党委并转王德泰、魏拯民的信(1937年2月24日)周保中关于抗联第五、第九军活动情况及对依东地区工作布置致宋一夫的信(1937年3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关于干部调遣的训令(1937年3月8日)李华堂、周保中关于攻击依兰街的作战命令(1937年3月19日)李华堂、周保中关于依兰街作战的总结(1937年4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司令部关于西林子战斗的要报(1937年4月22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北部派遣队制定的第二师裁缝所暂行工作大纲(1937年6月9日)中国党中央委员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本部致东部派遣队第二师妇女组的信(1937年7月3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委员会关于部队中党的工作致各师党委的指示信(1937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路军总司令部号召东北同胞联合抗日的布告(1937年8月20日)东北抗日联军路军总司令部为规劝倒戈反日告“满”军同胞书(1937年8月20日)周保中、宋一夫关于部队行动部署等问题致王光宇并第二师党委的信(1937年8月26日)依兰抗日救国总会、东北抗日联军依东办事处关于依东驻军与地方关系的通告(1937年9月5日)宋一夫、周保中关于下江地区工作提议致第四军等部负责人的信(1937年9月7日)周保中关于目前工作任务致王光宇并转第二师党委的信(1937年9月9日)东北抗日救国总会吉东委员会、东北抗日联军吉东军本部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六周年宣言(1937年9月18日)东北抗日联军下江办事处组织简则(1937年9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关于筹建第二路军的通告(1937年10月10日)宋一夫、周保中关于七七事变后的形势及工作部署致陈翰章、侯国忠即转第二军二师党委的信(1937年10月1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为反对日寇秋冬季“讨伐”告全东北一切反日部队及全体战士书(1937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部筹备会关于依东及下江游击活动等情况的通报(1937年11月5日)北满临时省委等关于请求建立直接领导关系致中央的信(1937年11月26日)吉东抗日救国总会、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筹委会为再接再厉坚持抗日告第四军全体官兵书(1937年)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这份介绍与您提到的《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文献(2)》无关。 --- 书名:《抗战烽火中的延安》 作者: 王建国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年10月 ISBN: 978-7-5675-8890-1 内容简介 《抗战烽火中的延安》是一部全面、深入、多维地考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简称延安)历史的专著。本书旨在突破传统史学叙事中对延安“革命圣地”的单一化描摹,着重展现延安在战争年代作为一个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复杂现实面貌及其发展轨迹。全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结合了政治史、社会史、军事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视角,力图还原一个鲜活、充满挑战与创造的延安。 本书的结构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延安从建立到抗战胜利的演变过程。 第一部分:烽火中的根据地构建 本部分重点回顾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如何巩固和发展陕甘宁边区。内容涵盖了根据地的地理环境、早期政治体制的建立与调整,特别是“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实践及其意义。作者细致梳理了国民政府对边区的封锁政策与边区内部的应对策略,分析了延安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和人口动员。这一部分强调了延安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其政治合法性与军事生存能力的初步确立过程。 第二部分:军事斗争与战略调整 延安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指挥枢纽。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延安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略部署与指挥体系。重点研究了百团大战前后的战略态势分析、游击战术的推广与创新,以及如何有效地与日军展开局部战斗。此外,书中还详尽讨论了延安对敌后战场情报收集、宣传鼓动工作(如“三三三”建军原则的贯彻)以及对国民党军队的政治工作,揭示了中共军事思想在实战中的发展路径。 第三部分:经济建设与民生维艰 抗战时期,延安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封锁和物资短缺。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延安的经济自救运动,特别是“大生产运动”的兴起与实践。详细分析了边区政府如何通过开展纺织、煤矿、纺织、军工生产等多种方式实现“自给自足”。书中不仅叙述了成功的经验,也毫不避讳地探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遇到的困难、通货膨胀的管理问题以及边区税收制度的建立过程,展现了革命根据地在经济领域的探索与挣扎。 第四部分:文化启蒙与思想塑形 延安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本部分探讨了延安在文化建设和思想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内容涵盖了鲁迅艺术文学院的成立、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以及大众化、通俗化的文艺形式(如秧歌剧、新歌谣)的普及。此外,书中还详细考察了延安的教育体系,包括干部学校、识字扫盲运动的推广,分析了这种文化和教育方针如何服务于抗战大局和革命目标,塑造了新一代的政治骨干。 第五部分:对外交往与国际影响 尽管身处国共合作与对日作战的复杂环境,延安从未完全脱离国际视野。本部分考察了延安与国际友人(如美国、加拿大记者和医生)的接触,分析了“迪化”事件后国际社会对延安态势的认知变化。特别是对美国军事观察组(迪克西使团)的来访及其报告的解读,提供了从外部视角审视延安政治生态和军事能力的珍贵材料。 研究价值与特色 《抗战烽火中的延安》的显著特色在于其史料的广度和深度。作者广泛利用了中共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的原始文献,结合了国民党方面的相关档案、战时日记、口述回忆及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本书摒弃了简单的赞颂式叙事,力求在历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展现延安作为抗战中流砥柱的艰辛历程与历史贡献。它为研究抗战史、中共党史、根据地史以及中国现代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典雅又不失历史的厚重感,纸张的选取也很有讲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庄重感。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合理,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里面的具体内容,但仅凭这精美的装帧和考究的用料,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套丛书的重视和用心。这不仅仅是一套资料汇编,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对于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一本好的工具书不仅要内容扎实,外部呈现同样重要,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和研究的愉悦感。期待后续翻阅时,能有同样出色的内容与之匹配,否则光有华丽的外表而内容空洞,未免让人失望。但从初见印象来看,这套书在制作工艺上已经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

评分

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那个时期的研究资料,通常要么是零散的文章,要么是二手解读的著作,很少有如此系统化、原始文献集的形式出现。这本资料集给我的直观感受是资料的“原始性”和“体系性”。它似乎致力于将分散的、可能散落在不同档案馆或私人手中的一手材料进行整合,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文献框架。这种汇编的价值在于,它极大地降低了后续研究人员的工作量,省去了大量的奔波和甄别时间。能够将如此庞杂的史料集中展示,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特别好奇其中收录了哪些关于部队编制、物资调配、以及领导人往来的具体电文或会议记录,因为这些细节往往是还原历史真相的关键线索,而非宏观叙事所能涵盖。希望它能填补现有研究中的一些空白地带,提供新的解读视角。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我更关注的是这些历史叙事是否能够被“鲜活”地呈现出来。历史文献往往给人的感觉是枯燥、晦涩,充满了官方术语和文牍气。我期望这套丛书中的文献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命令,而是能从中读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东北抗联战士们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的坚韧与挣扎。比如,那些关于食物短缺、武器匮乏的报告,那些相互间的鼓励信件,如果能被细致地收录并清晰地标注来源,那么这段历史便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人间悲歌。当然,这需要编者在整理时有所侧重,确保文献的选择既有广度,又有能触动人心的深度。我很期待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它们往往比重大战役的记载更能反映底层人民的真实境遇和民族精神的力量。

评分

这套丛书的编辑工作量无疑是巨大的,涉及到大量的历史考证和版本比对。我非常关注其“学术严谨性”的体现,这直接关系到这套资料的最终历史地位。首先,每一份文献的来源、最初的发布或撰写时间、以及可能的批注者或接收者,是否都做了详尽的、可供查证的注释?其次,在文献的校对过程中,是否存在因年代久远或原件破损导致的文字缺失或误读?如果能提供清晰的附注说明哪些是原貌呈现,哪些是根据上下文进行的合理推断或补全,那就更显专业了。一套优秀的史料丛书,其价值恰恰在于它的可追溯性和可靠性,它应该是研究者能够“站在其上”继续前行的坚实地基,而不是一个充满问号的结论集合。希望出版团队在这方面投入了足够的精力,确保其学术产品的质量。

评分

我对不同历史阶段的抗战文献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以往的资料往往集中在正面战场或某个特定的时间节点。这套丛书的名称暗示了其对“东北抗日联军”这一特殊战场的聚焦,这片区域的斗争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和国际背景的复杂性。我非常好奇这里面收录的资料,是否能更清晰地勾勒出联军与周边不同势力(例如苏联、当地民众、以及日伪军的不同派系)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网。在极度孤立无援的环境下,他们的情报获取、外交周旋和内部的民族融合与合作,是如何通过书面文件和口头汇报被记录下来的?这不仅关乎军事史,更关乎那一地区在战争时期社会形态的变迁。我期待通过这些文献,能更立体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早期根据地建设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构建中的独特探索和面临的巨大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