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表册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表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东北抗日联军
  • 军事史料
  • 历史
  • 战争史
  • 东北历史
  • 抗战史
  • 史学
  • 档案
  • 资料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1500
商品编码:2986803166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表册

定价:59.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065715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所编的《东北抗日联军表册(精)/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客观全面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好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旨在反映中国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人民武装英勇抗战的辉煌历程、宝贵经验和贡献,深刻揭示中国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目录


组织沿革概况 (1931年9月~1945年9月) 一、东北反日游击队 (一)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 (二)中国工农红军第37军海龙游击队 (三)延吉县抗日游击大队 (四)和龙县反日游击大队 (五)汪清县反日游击大队 (六)珲春县游击总队 (七)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江北独立师 (八)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 (九)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 (十)密山游击队 (十一)绥宁反日同盟军 (十二)宁安反日游击队 (十三)汤原民众反日游击总队 (十四)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 (十五)海伦游击队 二、东北人民革命军 (一)东北人民革命军军 (二)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 (三)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 (四)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 (五)东北反日联合军第5军 (六)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 (七)东北人民革命军第8军 三、东北抗日联军 (一)东北抗日联军军 (二)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 (三)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 (四)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 (五)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 (六)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 (七)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 (八)东北抗日联军第8军 (九)东北抗日联军第9军 (十)东北抗日联军O军 (十一)东北抗日联军1军 四、东北抗日联军各路军 (一)东北抗日联军路军 (二)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 (三)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 五、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组织序列表 (1931年9月~1945年8月) 反日游击队组织序列表 (1933年4月)……重要战役战斗统计表干部名录烈士名录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表册 (本书非《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表册》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致力于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呈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的辉煌历史与英勇事迹。它是一部严肃的学术研究与珍贵的历史文献汇编,旨在为深入理解东北战场、评价抗联贡献提供可靠的史料支撑。 本书系丛书的其中一卷,重点聚焦于东北抗日联军的组织结构、军事部署、战斗详况、人员构成及其相关的历史档案、图表资料等,其内容深度和广度,远超一般性的历史叙述。 一、 丛书整体定位与价值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是一项宏大的历史工程,旨在建立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抗战军事史料体系。它以严谨的考证精神和客观的叙事立场,汇集了分散在海内外档案馆、博物馆、私人收藏中的珍贵文件、电报、作战命令、战地报告、人员名册等一手资料。 本丛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史料的权威性与系统性: 区别于以往侧重于宏大叙事的抗战史著作,本丛书更注重“细节中的历史”。它力求收录所有与军事行动直接相关的原始文本和量化数据,确保研究的可靠基础。 2. 填补研究空白: 许多关于抗联的史料长期以来囿于特定范围,难以被学界全面利用。本丛书的出版,极大地拓宽了相关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3. 服务于当代史学研究: 为后世历史学家、军事战略研究者以及国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研究平台和参考基准。 二、 东北抗日联军专题的特殊性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在日伪统治最为严酷的东北地区进行长期艰苦卓绝斗争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其斗争环境的复杂性、游击战争的极端残酷性,使得其军事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尤为艰难。 东北抗联的军事活动,往往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展开,缺乏稳定的后方支持,与苏联远东地区的联系也时断时续。因此,能够流传下来的原始军事记录,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本专题旨在深入挖掘以下核心军事议题: 抗联的初期创建与发展阶段的组织架构变动。 在“治安战”高压下的游击战术演变与战役设计。 对日伪军“讨伐”行动的应对策略与反“讨伐”战果的记录。 抗联与苏联红军、后方基地的军事协作记录(如跨江作战、情报互通)。 三、 聚焦于组织、部署与人员的档案展示 本书作为丛书的一部分,其核心任务是通过“表册”的形式,将散落的军事数据进行结构化、规范化处理,以便于对比分析和宏观把握。 1. 组织结构与人员编制(人名录与序列表): 本书不侧重于描绘英雄事迹的文学性描述,而是精确记录抗联各部队、各时期的干部任职表、人员花名册、伤亡统计表。这些表册清晰地展示了抗联在极端环境下的人员流动、干部更迭以及部队的实际战斗力。读者可以从中查阅到: 各路军、各支队的具体番号与所辖单位。 主要领导人的履历变动与任职起止时间。 根据现有资料推算出的部队规模、武器装备数量等关键参数。 2. 军事部署与作战行动记录(地图与表格): 军事史料的核心在于行动记录。本书收录和整理的表册,是对抗联军事部署和具体战斗情况的量化呈现: 战役部署图表: 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重要战斗前夕的兵力部署、情报来源、预定目标等信息。这有助于研究者精确重建当时的战场态势。 战斗详报统计: 针对著名的战斗(如攻打重要据点、伏击战等),本书会整理出包括参战兵力、交战时长、战果(缴获物资、俘虏人数、敌我伤亡对比)的详细统计表。这些数据为评估抗联的作战效能提供了客观依据。 行军路线与地域控制记录: 呈现抗联如何在冬季严寒和日军的严密封锁下,进行长距离的战略转移和区域控制,记录了其游击区、交通线的变迁。 3. 军事物资与后勤保障记录: 在缺乏稳定后勤的条件下,抗联的物资获取与分配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本书收录了与之相关的档案: 军械、弹药、粮食的接收、分配与消耗记录。 关于通过秘密渠道获取外部援助(如苏联方面)的物资清单。 四、 本书的研究面向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极为明确,他们对中国抗战史,特别是东北局部战场的历史具有深入研究的兴趣: 军事史和战略研究人员: 利用详实的原始数据,分析游击战在特定地缘和政治环境下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中共党史与东北近代史研究者: 通过人员编制和组织变动,追踪抗联的政治发展轨迹与组织韧性。 高校历史专业师生: 作为研究抗日战争东北战场的权威一手文献参考。 本书严格遵循史料整理的规范,所有数据和图表均有明确的出处标注(涉及保密等级或来源存疑的会特别注明),力求还原一个真实、多维且充满细节的东北抗日联军军事图景。它不是对历史的解读,而是构建解读历史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另一类我深入阅读过的抗战历史文献,则倾向于从社会文化和民间记忆的角度切入,它们不那么专注于具体的军事部署,反而着眼于战争对社会结构、家庭伦理以及普通民众心理的深远影响。例如,有些口述史的汇编,记录了大量沦陷区居民在日军铁蹄下的生存挣扎、抵抗与妥协的复杂心路历程。这些叙事往往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用朴素的语言讲述着难以置信的苦难与坚韧。你会读到关于难民潮的记载,关于地方士绅如何组织自保团体的细节,甚至是一些关于敌后地区“秘密交通线”的传奇故事。这类文献的价值在于,它将宏大的“抗战”概念,还原成了无数个鲜活的“人”的奋斗与牺牲。相较于冰冷的军事数据,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记录,更能触动人心,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那场战争是如何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塑造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它们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与自上而下的官方记录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和补充。

评分

这套《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系列,光是名字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分量,让人忍不住想探究那些尘封的往事。我最近接触了一些关于抗战史料的著作,比如那些着重描述正面战场重大战役部署的书籍,它们往往会细致入微地描摹国军的战术运用、兵力调动,以及高层决策的博弈过程。比如,有些研究会聚焦于淞沪会战中各集团军的协同与受挫,从参战部队的番号变动、弹药补给链条的分析,到战后对战略失误的检讨,都处理得相当专业和详尽。阅读这类材料,能清晰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以及指挥官们在信息不全、资源匮乏下的艰难抉择。这些史料不仅是研究军事历史的基石,更是理解那个时代国民精神面貌的窗口,它们通过官方文书、战报原文的呈现,让历史的脉络显得尤为清晰和可信。当然,这些侧重于大兵团作战和正规军建制的著作,虽然能构建起宏观的战争图景,但在微观层面的民间或游击力量的叙事上,往往会显得相对薄弱,需要搭配其他侧重的文献才能形成更全面的认知。

评分

我个人对战争史料中关于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的专门研究尤为感兴趣,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军事史爱好者眼中不可或缺的“硬核”信息。那些详尽的技术手册和装备谱系分析,详细列举了抗战初期国军装备的国产、引进和缴获武器的比例,从“汉阳造”到“大刀长矛”,再到有限的德式装备,都有明确的型号和性能对比。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会深入探讨后勤体系的脆弱性,比如子弹的生产能力、油料的分配难题,以及如何依靠人力或原始交通工具来维持前线作战的最低需求。阅读这些材料,犹如在进行一场关于资源管理和技术短板的案例分析,它直观地揭示了中日双方在工业基础上的巨大鸿沟,以及中国军队即便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持抵抗的非凡毅力。这些具体的、技术性的描述,为理解战略层面的得失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评分

还有一些专门收集和梳理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社会运作的史料,它们视角独特,着重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的。这些资料会详尽描述“三三制”政权的构建,土地政策的调整如何争取民心,以及根据地内部的“军民互助”、“减租减息”等经济政策的具体实施细节。在军事方面,它们会着墨于游击战术的灵活运用,如麻雀战、地雷战的战术特点和技术要点,以及情报网络的建设和维护。与正面战场侧重大规模会战不同,这些史料展示了一种“持久战”的生存智慧和动员能力,即如何在被敌人封锁和分割的区域内,实现自我造血和持续作战。阅读这些材料,能深刻体会到敌后抗日力量在政治动员和灵活战略上的创新,以及他们如何将人民群众的力量有效地转化为军事资源和坚固的防御体系。

评分

最近翻阅了一些关于二战时期国际关系与中国战场的交叉研究,这些文献的视角非常开阔,它们将中国的抗战置于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去考察。这类研究通常会大量引用美、英、苏等国的解密档案,分析国际援助的力度、政治意图,以及列强对中国战局变化的敏感反应。比如,探讨飞虎队援华的物资运输路线,或者分析美国对华贷款背后的政治筹码,都极具启发性。通过这些材料,人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的抗战并非孤立的局部冲突,而是牵动着世界格局的重要一环。研究者们对外交辞令、秘密会议纪要的梳理非常细致,力求还原各国在台前幕后的真实考量。这类文献的优势在于其宏大的视野和跨国界的论证,能帮助读者跳出单一视角的局限,理解中国抗战在争取国际同情与援助方面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复杂战略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