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 文献(1)
定价:71.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06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的《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文献(1)(精)/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华南抗日游击队卷文献分卷》的基础上修订而来,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稿选编了从1937年7月至1942年6月,中央、中央军委、中央***、总部、南方(长江)局对华南抗日武装斗争的决策、指示、批示及有关文电;华南各省区党组织与各抗日纵队、游击队领导机关关于华南抗日武装斗争的决定、指示、作战方案、总结、报告及来往文电;省委、省工委和纵队以上***的重要书信、总结等文章共计77篇。文献保持了历史原貌。
目录
中国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琼崖特委关于琼崖过去斗争经过和现在工作情况给南委的报告(1937年7月23日)中央书记处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1937年8月1日)中央书记处关于抗战中地方工作的原则指示(1937年8月12日)中央书记处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工作方针的指示(1937年10月1日)闽粤赣边省临时代表会总结报告大纲(1937年lo月12日)南方工作委员会就统战工作等问题给琼崖特委的指示信(1937年11月26日)南委关于华南政治形势和目前重要工作等给中央的报告(节录)(1937年12月12日)、彭德怀暨八路军全体将士致广东同胞书(1938年1月30日)对日寇进攻华南的初步分析和建议(1938年10月12日)中央关于广州武汉失守后给各级党部的指示(1938年10月28日)廖承志、梁广关于琼崖国共两党谈判等情况给中央并转张文彬的报告(1938年11月20日)廖承志关于东江工作团出发后的情况致中央书记处和、电(1938年¨月)廖承志等关于广东地区领导的部队发展状况致中央电(1938年12月24日)廖承志、张文彬关于琼崖红军改编情况致中央电(1938年12月)张文彬关于广东工作给中央的综合报告(节录)(1938年)粤东南特委给广东省委的工作报告(1939年1月29日)广东省委关于一个半月以来的工作总结(1939年4月19日)关于积小胜为大胜的讲话(1939年5月28日)廖承志关于琼崖近情况致中央南方局并转广东省委电(1939年7月3日)冯白驹关于琼崖自卫独立队抗战隋况致海外侨胞的公开信(1939年8月卜闽西南特委关于潮、梅等地区情况的综合报告(1939年9月1日)琼崖特委第八次扩大会议记录(1939年12月)广东省委关于琼崖游击队及党组织情况向南方局并中央书记处的报告(1940年1月13日)廖承志关于琼崖情况致中央和电(1940年1月14日)中央书记处关于琼崖工作给广东省委的指示(1940年1月26日)张文彬关于广东工作给中央并南方局的综合报告(节录)(1940年3月7日)中央书记处关于广东工作致广东省委电(1940年3月11日)中央关于揭露顽固派破坏抗战的指示(1940年3月14日)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关于对顽固派斗争策略的指示(1940年3月25日)中央书记处关于时局逆转与党的应付措施给广东省委并南委的指示(1940年4月1日)中央书记处关于瓦解敌军工作的指示(1940年4月6日)李黎民关于琼崖部队情形给中央的报告(1940年4月10日)张文彬关于广东抗战形势、统战工作及军事工作等给中央的报告(节录)(1940年4月23日)廖承志关于曾生部受顽军打击后的现状及善后意见致中央南方局并张文彬电(1940年4月23日)中央书记处关于曾生、王作尧两部应回防东宝惠地区及行前应注意事项致廖承志等并南方局电(1940年5月8日)广东省委关于贯彻中央对曾生、王作尧部的指示致中央、南方局并廖承志等电(1940年5月17日)中央关于扩大对友军交朋友工作的指示(1940年8月19日)廖承志、尹林平等关于国民党琼崖当局公开及冯白驹部经济困难致中央电(1940年9月2l日)廖承志关于开展统一战线及武装自卫致冯白驹并报中央、广东省委电(1940年9月22日)廖承志关于曾生、王作尧两部情况致并中央南方工作委员会电(1940年9月24日)李克农关于广东省政治情况及八路军韶关办事处已结束致康生、等电(1940年10月)中央书记处对琼崖工作的指示(1940年11月7日)毛、、王稼祥关于加紧准备粉碎顽军进攻致冯白驹电(1940年11月23日)毛、、王稼祥关于了解琼崖我军组织及敌军、友军分布情况致冯白驹电(1940年11月23日)冯白驹、琼崖特委关于美合事变后准备有计划地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致中央电(1940年12月22日)中央书记处对海南等军事、政治工作的指示(1940年12月28日)吴有恒关于粤东南特委工作给中央的报告(节录)(1941年1月13日)琼崖特委、军委关于反顽斗争情况给中央、中央军委的报告(1941年3月14日)曾生、王作尧告进入本区的友军将士书(1941年4月2日)中央军委对军及友军政策与工作的指示(1941年4月23日)关于张文彬到香港后的工作及行动方向致廖承志、方方并报中央电(1941年9月25日)廖承志就英远东军司令部提出与冯白驹部合作抗日问题致中央电(1941年10月25日)毛关于同意与英方谈判合作抗日问题致廖承志电(1941年lO月26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1941年11月7日)廖承志关于与远东英军谈判情况致中央电(1941年11月14日)毛关于与英方谈判合作抗日问题致廖承志并电(1941年11月21日)叩廖承志关于与英方谈判合作抗日的情况及有关问题致中央电(节录)(1941年12月7日)中央书记处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与英美建立统一战线致等电(1941年12月8日)中国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年12月9日)中央书记处关于开展太平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华侨工作的指示(1941年12月9日)中央书记处关于保护友党友军友区党政军人员家属财产的指示(1941年12月9日)中央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1941年12月17日)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工作布置致廖承志等并中央书记处电(1941年12月19日)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关于一九四二年中心任务的指示(1941年12月28日)张文彬关于东江游击区情况致中央、粤北省委、潮梅特委并南委电(1942年1月10日)张文彬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负责人谈话要点(1942年1月下旬)方方关于香港文化人士脱险抵东江情况致中央书记处并报、康生电(1942年2月16日)中央书记处关于香港撤退人员情况致电(1942年2月27日)刘少文关于文化人士安全撤退及留港人员安排致中央书记处电(1942年2月)关于安置文化人士办法致方方、康生电(1942年2月)关于文化人士的接济及去向安排致方方、张文彬并报中央书记处电(1942年3月15日)琼崖特委关于目前琼崖局势给各县委的指示(1942年6月1日)关于南方组织重新划分问题致陈云并方方电(1942年6月6日)琼崖特委关于促进团结给各县委的紧急指示(1942年6月17日)琼崖特委关于组织军委会给各县委的指示(1942年6月19日)琼崖特委关于纠正与国民党谈判中不良倾向给各级党委的指示(1942年6月27日)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体验方面,此书在史料的编排逻辑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并非简单地将所有文献进行时间上的线性罗列,而是采用了主题式和区域性的交叉索引结构。初读时可能会觉得信息量巨大,但一旦掌握了其内在的脉络,就会发现这种组织方式极大地便利了研究人员进行特定主题的对比分析。例如,在涉及物资调配的部分,作者或编者巧妙地将不同时间点上关于弹药、粮食供给的电报和会议记录并置,使得政策的制定背景和实际执行的效果能够被同时审视,这种并置的张力非常有启发性。更值得称赞的是,编者在关键文献旁添加的简短的、不带主观色彩的背景注释,如同清晰的路标,帮助读者迅速定位到文件的历史情境,避免了因缺乏上下文而产生的误读,这对于非专业历史学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极大地降低了啃读原始档案的门槛。
评分从整体的学术贡献来看,这部文献集的价值在于它填补了特定区域和特定武装力量研究的资料真空。过去,对某些地方抗日力量的记载往往侧重于政治宣传层面,而对于其后勤保障、人员构成、兵员训练以及与周边复杂社会关系的记录则相对模糊。这部汇编似乎致力于补全这些“灰色地带”的图像。它不仅仅是提供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和应对的”。对于后世的史学家而言,这些分散在不同档案中、经由编者精心甄选和校对的资料,极大地节省了查阅成本,为构建更全面、更立体、去浪漫化的抗战图景,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石。可以说,它更像是一座等待后人去挖掘、去解读的数字矿藏的实体化版本。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了厚重的帆布材质,触感粗粝而富有年代感,与内容主题的严肃性非常契合。设计上没有采用过于花哨的图形,而是以简洁的排版和沉稳的墨绿色为主调,中间烫金的标题在光线下若隐若现,散发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装订工艺也显得十分扎实,内页纸张的克重控制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墨迹的清晰呈现,又兼顾了翻阅时的舒适度,不会有廉价印刷品的单薄感。特别是对于这种史料汇编性质的书籍,纸质的耐久度和字体的清晰度至关重要,这本选用的纸张既能很好地反射光线,又有效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细节之处见真章,从侧边书脊的纹理到扉页的设计,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的用心良苦,这不仅仅是一套资料的集合,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遗产。这种对物质形态的尊重,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起点,让人在接触文字内容之前,就已经对这段历史的严肃性有了直观的感受。
评分对于一个关注军事战术演变的研究者来说,此书提供的微观视角令人惊喜。我们习惯于阅读宏大的战役总结,但这部丛书似乎更关注“游击”这一作战形态的实际操作层面。其中包含的大量关于化装渗透、情报获取、地道构建以及针对特定地形的伏击方案的原始记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战案例库。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地方武装与正规军之间的协同与摩擦的记录,这些记录往往非常微妙,涉及权责划分和资源分配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揭示了抗战后期根据地治理的复杂性。这些一手资料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游击战教科书,因为书本上的理论往往是经过美化和提炼的,而这里的文献,是浸透着汗水和泥土的真实操作手册,具有极高的战术研究价值。
评分文字的韵味和语言的风格,是评估任何史料集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收录的文献,真实地保留了那个年代特有的语言特征。那种夹杂着革命热情与军事术语的正式公文体,与前线指挥官在紧急情况下发出的简短电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阅读那些陈旧的、带有特定时代烙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仿佛能穿越时空,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决策者和执行者们身处的巨大压力。其中一些内部通报,语气严厉、措辞直接,展现了战时纪律的铁腕,而另一些干部之间的私人往来信件(如果有所收录的话),则透露出人性的光辉与挣扎。这种语言上的“原汁原味”,是任何现代白话文的整理本都无法替代的,它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叙述,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时代声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