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书 名 | 高考音乐强化训练中国音乐名家名作主题听辨卷 | 定 价 | 49.80元 |
| 作 者 | 杨秋义、杨传宏、杨飞歌 | 难 度 | 中级 |
| 开 本 | 16开 | 属 性 | 考试曲目 |
| 页 数 | 391页 | 光 盘 | 1CD |
| 谱 号 | 考题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 数 量 | 1本书/一张光盘 | 出版日期 | 2013年4月第21次印刷 |
一、中国传统音乐
(一)民歌
1.革命历史民歌
陕西民歌:《绣金薩》 001
映北民歌:《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001
映北民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002
江西民歌:《秋收起义歌》 002
江西民歌:《红区干部好作风》 003
湖北民歌:《送郎当红军》 003
东北民歌:《翻身五更》即《月牙五更》〉 004
2,号子
甘肃民歌:《夯歉》 004
山西民歌:《走绛州》 004
江苏民歌:《挑担号子》 005
湖北民歌:《確咚確》 005
四川民歌:《川江船工芎子》 006
3,山歌
湖北民歌:《如今山区大不同》 011
湖北民歌:《小女婿》 011
湖北民歌:《隔山隔岭隔个岩》 011
江苏民歌:《杨柳青》 012
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 012
江苏民歌:《月亮弯弯照九州》 013
映北民歌:《走西口》 013
映北民歌:《赶牲灵》 014
映北民歌:《兰花花》 014
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014
云南民歌:《大河涨水沙浪沙》 015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 015
云南民歌:《放马山歌》 016
云南民歌:《弥渡山歌》 016
贵州民歌:《摘菜调》 017
贵州民歌:《飞歌》 017
......
《高考音乐强化训练?中国音乐名家名作主题听辨卷》总共收录中国音乐名家200余位,代表作品500部左右,内容主要包括中国传统音乐、20世纪近现代音乐等。书中按照艺术高考的专业要求,集中收录主要、重要、经典的中外音乐名家名作。目录排列主要按照中外音乐史的发展线索,以利于读者熟悉和记忆。其中选取了若干首"必听曲目"制成mp3,以便读者快速熟悉作品。
这本教材的编排真是太有针对性了,尤其对我们这种音乐基础还算扎实,但面对高考的视听测试总是心里没底的考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记得上次模拟考,光是那些不熟悉的中国古典乐曲的片段,我就听得云里去里,很多旋律的走向和配器特点抓不住。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不是泛泛而谈地介绍“中国音乐”,而是直接把历年来高频考点中的那些“名家名作”拎出来,进行极其精细的拆解。比如,它会用图表的形式清晰地展示不同流派(如戏曲、民乐合奏、民族管弦乐)在织体、调式上的核心差异。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一单元后设置的“听辨盲区快速扫雷”环节,简直是直击痛点。以往我总觉得听力题就是靠多听,但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带着“目的性”去听,去分辨哪个乐器是主导,哪个段落是发展,哪种和声进行是典型的XX风格。它不只是罗列作品,而是教你一套“解码”的工具箱,让你在考场上,哪怕听到一个从未谋面的新曲子,也能迅速定位到它的音乐谱系。这比单纯背诵曲目列表有效率高出百倍。
评分说实话,我对市面上很多所谓的“强化训练”教材都抱有怀疑态度,总觉得它们更像是把标准答案和作品简介拼凑在一起,缺乏真正的教学逻辑。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深度远超预期,绝不是那种只停留在“这是谁的作品,哪个朝代的”的表面功夫。它深入挖掘了这些“名家名作”背后的文化语境和创作意图。比如,在分析某位20世纪作曲家作品时,它不仅标注了所使用的民族调式,还详细对比了其在和声进行上如何巧妙地融入了西方作曲技法,这种跨界的分析对于提高我们的音乐鉴赏层次至关重要。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上一个高阶的音乐史研讨课,而不是在应试。尤其是关于“主题变奏”和“复调织体”在民族音乐中的体现,这本书给出的实例解析非常到位,让我对复杂的听觉信息有了更清晰的结构认知。它真正地在培养我们的“听觉敏感度”,而不是仅仅训练我们的“机械记忆力”。
评分我是一个对视觉呈现要求比较高的学习者,传统的黑白印刷、密密麻麻文字的书籍对我来说简直是灾难。但这本《名家名作主题听辨卷》在排版和设计上做得相当人性化。首先,大量使用了图示和彩色标注来区分不同的音乐元素,比如,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出不同声部的旋律线条,这在听复杂的民族管弦乐时,简直是神器。其次,书中的曲目介绍和考点解析部分,行距和字号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会有明显的疲劳感。更贴心的是,针对那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听辨点,它使用了醒目的边框和图标进行提示,相当于一位隐形的老师在旁边随时提醒你“注意这里的转调”。这使得原本枯燥的强化训练过程变得相对轻松和高效,大大提升了我的学习动力。学习资料的“颜值”有时候真的能决定你啃下去的决心。
评分作为一名艺术生,我们平时除了专业课,还要应付大量的文化课和文化素养的考察,时间管理是最大的挑战。我非常看重教材的“实用性”和“时间效率”。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的内容组织逻辑非常紧凑,几乎没有冗余信息。我发现,很多其他资料需要花三章篇幅才能讲清楚的音乐背景,这本书可能用一个精炼的图表和几句核心总结就说透了。它似乎预设了我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乐理知识,因此可以直奔主题——如何识别“名家”的“名作”风格。这对于我们这种时间紧迫的考生来说,意味着可以用更短的时间抓住核心得分点。我对比了它收录的曲目范围,非常精准地覆盖了近五年的考纲变化趋势,而且对那些“常青树”级别的作品做了重点的、多角度的剖析,确保我们不会因为作品的“老”而掉以轻心。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中国音乐”的多元性理解。在很多普通的音乐教程里,中国音乐往往被简化成几个固定的标签:京剧腔调、古筝的琶音、或者二胡的滑音。但这本书通过遴选的“名家名作”,展现了中国音乐在近现代的巨大发展和融合。它收录了一些融合了交响乐织体或现代和声元素的民族音乐作品,这在之前的听辨练习中是很少见的。这让我意识到,高考音乐听辨考察的不仅是传统功底,更是对当代中国音乐创作面貌的了解。这种前瞻性的选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让我不再把“中国音乐”局限在过去的印象里。这种深度的、与时俱进的选材策略,远比那种只收录“安全牌”曲目的教材更具价值,它真的做到了“强化训练”的提升效果,让我们在应对那些稍有创新的考题时,也能游刃有余,充满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