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总序
作者自序
导论
一、音乐与声乐
二、声乐和声乐学
三、声乐范围的界定以及种类的划分
四、声乐学研究的条件和方法
声乐声理论
人体乐器的结构与功能
一、对人体乐器系统的概括认识
二、人体乐器音源振动体的结构与机能
三、人体乐器发声的主要动力——呼吸器官的结构与机能
四、人体乐器共鸣器官的结构与机能
五、人体乐器的领导与指挥系统
第二章人体乐器的调节与使用——歌唱基本方法
一、人体乐器的分类与人声演唱的系统及要素
二、歌唱审美以及各种唱法的区别与统一
三、歌唱的中心区域——喉、咽形态和声门状态
四、歌唱的身体姿态与表情
五、口腔状态与喉、咽形态的矛盾和统一语言和发声的协调与合作
六、歌唱的身体姿态与表情
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歌唱的“六态”统一
第二篇声乐心理论
心理学的概念在声乐艺术上的体现
一、声乐对人的作用——从感知到认同和欣赏
二、记忆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
三、注意力的集中与合理分配
四、声乐艺术中的想象和情感
五、声乐艺术中的思维
第二章声乐活动中心的心理控制和调整
一、声乐学习的心理控制和调整
二、声乐表演的控制和调整
三、声乐观众(听众)的控制和调整
四、声乐理论研究的心理调整
第三篇声乐艺术表现论
声乐艺术表现的基本规律
一、声乐艺术表现的系统及要素
二、感情线和歌声线
三、歌唱中的语言和声音
四、目的音及其在表现上的意义
五、感情的呈现方式
六、表演中的交流
第二章声乐艺术表现中的创造性
一、二度创作及其与一度创作的关系
二、二度创作的原则和范围
三、二度创作的手法
四、二度创作水平的提高
第四篇声乐教育论
声乐教育的内涵及规律
一、声乐教育的定义
二、狭义声乐教育的特点
三、狭义声乐教育的原则
四、声乐教学的主体
五、声乐教学的内容、形式及教材
六、声乐教育的客体以及主、客体的合作
第二章声乐教学的过程及方法
一、对客体的选择及教学的预备期
二、基本的教学方法
三、声乐教学的阶段特点
四、教学手法举例
五、防止和走出不良定型
后记
内容介绍
《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文库:声乐学基础》包括导论和四篇八章,导论中给出很多重要的基本概念、定义,论述了声乐的界定和分类以及声乐学的研究范围、条件和方法。导论之后的每一篇含两章,每章含四节至七节不等。四个篇分别从生理、心理、艺术表现、教育四个角度去分析、论述、揭示声乐的本质和规律。每一篇中所含的两章中的前一章一般是说客观规律,后一章是研究怎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顺应和驾驭这些规律。
内容介绍
《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文库:声乐学基础》包括导论和四篇八章,导论中给出很多重要的基本概念、定义,论述了声乐的界定和分类以及声乐学的研究范围、条件和方法。导论之后的每一篇含两章,每章含四节至七节不等。四个篇分别从生理、心理、艺术表现、教育四个角度去分析、论述、揭示声乐的本质和规律。每一篇中所含的两章中的前一章一般是说客观规律,后一章是研究怎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顺应和驾驭这些规律。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为爱书人量身定制的,封面那种低调的哑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印刷厂对纸张质量的坚持。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让眼睛在阅读那些复杂的乐理符号时,不会感到任何压迫感。更别提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的、只有新书才有的味道,每次翻开都能带来一种仪式感。光是摸着它、闻着它,就仿佛已经踏入了声乐艺术的殿堂,这种实体书的体验,是电子设备永远无法替代的。而且,书脊的制作也非常讲究,即便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它会很快松散,看得出这是一本可以伴随我很多年的工具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评分我刚开始接触美声唱法的时候,最大的困惑就是“气息”这个概念,它太抽象了,听起来虚无缥缈,像是只能靠天赋才能掌握的秘密。这本书在解释呼吸支持时,采取了一种非常务实且科学的方法,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描述上,而是引入了许多具体的生理学图示和练习步骤。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横膈膜运动时那种抽丝剥茧的细致,把一个看似高深的技巧,拆解成了几个你可以清晰感知并反复练习的小模块。我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自己的站姿和腹部肌肉的张力,效果立竿见影,起码在练习发声时,那种紧绷感明显减轻了,这比听一千遍“放松”口诀都管用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相当具有学者的风范,它不是那种为了取悦初学者而刻意“口水化”的教材,而是保留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深度。当我翻到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声乐风格演变的那一章时,那种对文献的扎实掌握和清晰的逻辑梳理,让人叹服。作者似乎对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声乐美学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对比了不同学派对“圆润音色”的不同解读,引用的参考文献跨越了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的专业著作,这一点对我这种想深入了解“为什么”而不是仅仅知道“怎么做”的学习者来说,价值巨大。它提供的知识框架,是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之上的,让人不敢轻易跳过任何一个章节。
评分作为一名声乐教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指导学生基础训练,又能启发我进行课程创新的参考书。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关于视唱练耳与音乐理解力的结合,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并没有将技术训练和音乐情感表达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二者必须同步发展。书中设计的一些听觉训练小练习,比如对复杂和声背景下旋律线的辨识,不仅仅是训练耳朵,更是训练对作品情感走向的预判。我尝试将其中一个关于色彩感知的练习融入了我的合唱团训练中,学生们反馈说,他们对乐谱的理解速度提升了,而且合唱的层次感也更丰富了,这说明书中的方法论是具有很强的实践穿透力的。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定价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稍微偏高,但用过之后,我完全理解这个价值所在。它带来的不是零散的技巧,而是一个完整的、自洽的声乐知识体系。特别是关于共鸣腔体调节的部分,作者用了一种我从未见过的比喻——将口腔比作一个可调节的“乐器箱”,不同的歌唱情境下,箱子的“盖子”和“侧板”需要如何微调。这个比喻的形象性和操作性极强,比那些教科书式的“高位置、亮头声”描述有效得多。它真正教会了我如何“设计”我的声音,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它。这本书绝对是声乐进阶路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里程碑式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