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音乐作品谱例与分析 |
| 丛书名: | 21世纪高等院校音乐教材 |
| 作者/主编: | 李虻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39058 |
| 出版年份: | 2007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344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32.00元 |
| 实际重量: | 62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配色,初拿到手就觉得它不是那种随便应付的教材。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即便是复杂的乐谱排版也看得一清二楚,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觉得很累。从目录上看,内容的覆盖面很广,从基础的和声分析到更深层次的曲式结构探讨,都能找到相应的章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案例选择上的独到眼光,很多选取的作品都是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这为我们理解音乐的“骨架”和“血肉”提供了极佳的参照物。特别是那些图文并茂的分析图表,那些细致入微的标记,看得出编辑和作者在校对上是下了大功夫的,保证了教材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一般理论书籍,它不只是摆在那里供人翻阅的“圣经”,更是我练习和创作时随时可以信赖的“工具箱”。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给予最高评价。在我看来,一本好的教材,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它能否转化为读者的实际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提供的谱例大多是经过精心挑选、最具代表性的片段,短小精悍却蕴含了巨大的信息量。我最近在准备一个重要的演奏考试,书中关于力度和表情记号的深度剖析,直接帮我找到了之前一直困扰我的演奏瓶颈。作者对细节的关注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每一个休止符、每一个重音处理,都有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和审美考量。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看谱”,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理解音乐的意图”,这种由内而外的提升,才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财富。
评分拿到这本教材后,我立刻被它那种近乎严谨的学术态度所吸引。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清晰,逻辑层次分明,即便是初学者面对复杂的音乐理论概念,也能通过循序渐进的讲解迅速抓住核心要点。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堆砌术语,而是将理论与实际的演奏或欣赏体验紧密结合起来。举例来说,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作曲家如何运用对位法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那一段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尝试按照书中的建议去重新听那几首指定曲目,豁然开朗的感觉无法言喻。这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耳边耐心指导,每一个段落的过渡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感觉阅读过程是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简直是为现代学习者量身定做的。它的排版布局非常现代,重点信息突出,注释清晰,索引做得也很到位,需要查找特定概念时,能迅速定位。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运用”。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对比分析的环节,将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能让人清晰地看到音乐语言的演变轨迹。这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它鼓励我们不要盲目接受既有结论,而是要自己去验证、去体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但同时又留足了个人思考的空间,这点做得非常高明。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专业教材都有点“PTSD”了,总觉得它们枯燥乏味,充满了干巴巴的公式和教条。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行文风格非常活泼,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艰深的概念用生活化的语言来阐释,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在讲解到一些比较“硬核”的和声进行时,作者会穿插一些轶事或者对作曲家创作心境的揣摩,瞬间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探索音乐的奥秘。特别是针对一些经常在排练中出现分歧的地方,书中给出了非常中肯且具有操作性的建议,这对于我们日常的乐队合作或者个人练习都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