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西方音乐史简明教程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田可文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040339161 |
| 出版年份: | 2012年4月 |
| 版次: | 第 1 版 |
| 总页数: | 239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39.5元 |
| 实际重量: | 440g |
| 新旧程度: | |
《中西方音乐史简明教程》既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史教学,也适用于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学,还可作为广大音乐考生的考试参考书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学习用书。
中国音乐史部分
单元 先秦时期的音乐
节 原始时期的音乐
第二节 远古与夏、商时期的乐器
一、吹奏乐器
二、击奏乐器
第三节 周代宫廷的礼乐
第四节 周代宫廷音乐的种类
一、六代乐舞
二、颂乐
三、雅乐
四、房中乐
五、四夷之乐
第五节 民间音乐的发展
一、郑卫之音
二、南音
三、九歌
四、成相
第六节 八音与曾侯乙编钟
第七节“乐律学”的观念
第八节 音乐思想的争鸣
一、儒家的音乐思想
二、墨家的音乐思想
三、道家的音乐思想
第二单元 秦、汉、三国时期的音乐
节 乐府的建立
第二节 宫廷音乐的形式
一、鼓吹乐
二、相和歌
三、宫廷歌舞
第三节 乐器及乐律
一、乐器
二、乐律
第四节 嵇康的音乐思想
第三单元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节 清商曲
第二节 故事歌舞
第三节 西域音乐的广泛传人
一、龟兹乐
二、西凉乐
三、高昌乐
四、康国乐
五、安国乐
六、疏勒乐
七、天竺乐
第四节 乐器与器乐的进步
一、乐器
二、器乐
第五节 乐律学研究
一、荀勖笛律
二、何承天的十二等差律
第四单元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节 宫廷的音乐机构
一、大乐署
二、鼓吹署
三、教坊
四、梨园
第二节 宫廷音乐形式的繁荣
一、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二、坐部伎和立部伎
三、法曲和大曲
四、参军戏
第三节 文人音乐的发展
第四节 说唱音乐的确立
第五节 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
一、记谱法的多样
二、乐律学的发展
三、音乐思想
第五单 元宋、金、元时期的音乐
节 市民音乐的勃兴
第二节 说唱音乐的成熟
一、陶真
二、鼓子词
三、货郎儿
四、散曲
五、唱赚
六、诸宫调
第三节 戏曲的确立与发展
一、北宋杂剧
二、院本
三、南戏
四、元杂剧
第四节 乐器与器乐
一、乐器
二、器乐
第五节 文人音乐的昌盛
第六节 宫廷音乐的变迁
一、音乐机构与乐队
二、宫廷的歌舞大曲、器乐和雅乐
第七节 音乐理论的发展
一、蔡元定的十八律
二、芝庵的《唱论》
第六单元 明、清时期的音乐
节 民歌小曲的盛行
第二节 民间歌舞的多姿
第三节 说唱的历史高峰
一、弹词
二、鼓词
三、牌子曲
四、道情
五、琴书
六、杂曲
七、走唱
八、板诵
第四节 戏曲的繁荣
一、传奇剧
二、乱弹剧
三、京剧
第五节 乐器与器乐
一、乐器
二、器乐
第六节 朱载培与新法密律
第七单元 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上)
节 学堂乐歌的发生与发展
第二节 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第三节 音乐教育的兴起
第四节 代表作曲家
一、萧友梅
二、赵元任
三、黎锦晖
四、刘天华
五、黄自
六、江文也
七、聂耳
八、冼星海
九、谭小麟
十、贺绿汀
十一、马思聪
第八单元 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下)
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声乐创作
一、群众歌曲
二、独唱歌曲
……
西方音乐史部分
参考文献
明代及清代前期的弹词多为长篇说唱形式,演唱者自弹三弦或琵琶,也有增加二胡和四胡协助伴奏的。清代中叶嘉庆年间的弹词艺人陈遇乾、姚豫章、俞秀山、陆士珍被誉为弹词界四大名家;清同治年间有马如飞、姚似章、赵湘舟、王石泉等名家。其中陈遇乾、俞秀山在唱腔上有,他们的唱腔分别被称为“陈调”、“俞调”。“陈调”苍凉、粗犷,后常为老生及老旦的唱腔;“俞调”婉柔、细静,适宜表现闺中女子凄清、哀怨之情。马如飞的唱腔爽利、清劲,由于善于传达激昂、愤恨的情感而自成一派,称为“马调”。
这本新购入的音乐史读物,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种扎实的质感,就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音乐史的学习,最怕的就是陷入枯燥的年代划分和人名堆砌,然而这本教程的编排方式,简直是为我这种“半路出家”的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它没有一上来就用晦涩的专业术语轰炸读者,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思潮融合在一起。比如讲到巴洛克时期,作者不仅仅罗列了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更是深入剖析了路易十四宫廷对音乐赞助模式的影响,这种“见微知著”的叙事手法,让那些宏大的历史脉络变得具体可感。尤其是在介绍早期复调音乐的演变时,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不同声部之间如同棋局般的博弈与配合,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教材那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我特别喜欢它在关键节点穿插的“音乐考古”小栏目,那些关于乐器复原和手稿解读的片段,极大地激发了我对音乐起源的好奇心,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中,亲眼见证了那些伟大旋律是如何从无到有、逐渐成型的。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一些西方古典音乐的理解,总停留在“旋律好听”的层面,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论支撑。这本教程在处理复杂的音乐分析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惊喜的清晰度。它并没有回避那些必要的音乐学概念,比如奏鸣曲式、赋格结构,但它给出的解释却异常地接地气。作者似乎深谙初学者望而生畏的心理,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结构。我记得有一段对浪漫主义晚期和声“过度饱满”的探讨,用的是“色彩的过度渲染,以至于轮廓开始模糊”这样极具画面感的描述,瞬间打通了我对瓦格纳音乐中那种迷幻、无尽感的理解。更难得的是,它在讲解西方音乐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忽视东方音乐的踪迹。虽然篇幅有限,但几次精准的对比和参照,让我意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逻辑是如何并行发展又相互影响的。这种宏大视野下的细致入微,是很多单一文化史著作所不具备的优点,阅读体验非常充实,简直像是在高空俯瞰音乐文明的群山。
评分从实用性角度来看,这套教程的价值简直是物超所值。我本来担心它会过于偏向理论阐述而忽略了实际的聆听指导,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在讲解完某个乐派的特征后,几乎都会附带推荐几首“必听曲目”,并且简要指出在这些曲目中可以着重关注哪些技术点或情绪表达。这种“理论指导实践”的模式,对于像我这样需要通过大量实际听觉经验来固化知识的学习者来说,是最高效的。我甚至可以一边听着推荐的录音,一边对照书中的分析,构建起从“耳熟”到“心知”的桥梁。尤其是在处理节奏和配器法的演变时,作者提供的细节描述极其精确,能帮助听者分辨出不同时期乐队编制的微妙差异。这已经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经过精心策划的“音乐品鉴指南”,为未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而趣味盎然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我必须点个赞。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好的教程不仅要内容扎实,外在形式也同样重要,它决定了读者能否长期保持阅读的耐心。这本教程的版式处理得极其典雅、克制。留白恰到好处,字体大小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它在插图和乐谱示例的选择上,简直是艺术级的。不像有些教材只是简单粗暴地塞进一堆黑白乐谱,这里挑选的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乐谱片段,甚至有些是早期印刷版本的摹本,那些古朴的字体和符号本身就具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心策划的博物馆之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文献和注释上的严谨态度,那些脚注清晰地指向了原始资料,显示出背后巨大的学术功底,这让我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建立起了一种对学术规范的敬畏之心。
评分我手里这本书的这本教程,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音乐与时代精神”这一主题的贯穿。很多音乐史书会把作曲家当作孤立的天才来描绘,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明显更倾向于社会学视角。例如,在解析印象派音乐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德彪西和拉威尔的“朦胧美学”上,而是将其与当时巴黎社会对光影、色彩的迷恋,以及科学领域对波谱分析的兴趣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时代背景网。这让我清晰地认识到,音乐绝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土壤之中。当我了解到莫扎特的音乐在当时是如何迎合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时,我对他的作品也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仅仅将其视为宫廷的玩物。这种将艺术创作置于社会剧变中的考察方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和思考的深度,让我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与音乐的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