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外名曲欣赏 |
| 作者/主编: | 孙继南 |
| 出版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32800728 |
| 出版年份: | 1985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813页 |
| 开本: | 1/32 |
| 图书定价: | 27.50元 |
| 实际重量: | 880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封面配色很大气,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美学气息。纸张的选用也很考究,摸上去细腻平滑,油墨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乐谱中的细微记号也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反复研读的艺术生来说,简直是福音。侧边翻阅时,能感受到它页码的排列极为工整,装订质量过硬,相信即便经常翻阅和携带,也不会轻易出现散页或松垮的问题。而且,这本书的开本设计非常合理,既保证了乐谱排版的空间感,又兼顾了携带的便利性,不像有些教材大得像块砧板,拿在手里负担过重。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无疑提升了阅读和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感和专注度,让人愿意花更多时间沉浸其中。细节之处见真章,出版社在这本书的实体制作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值得点赞。
评分我初次接触这类名曲集时,最担心的就是选曲的偏颇和深度不足,但深入阅读后发现,这本教材的选目眼光极为独到且兼顾了广博性。它并非简单地罗列那些耳熟能详的“热门曲目”,而是巧妙地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穿插编排。例如,在对西方古典音乐的梳理上,它没有止步于德奥体系的传统巨匠,而是细致地引入了东欧乃至北欧作曲家的独特声响,使得对“西方音乐”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线条,而是一个立体的网络。更令人惊喜的是,对于“中外”的界定,编辑的处理非常精妙,它并非简单地将东西方作品并列,而是试图在不同文化脉络中寻找共鸣点和对话的可能性,这种跨文化的比较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音乐本质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审美范式,而是学会用更宏大的视角去审视音乐语言的普适性与差异性。
评分作为一本面向考研群体的教材,其深度与难度设置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既能满足基础知识的夯实,又能提供攀登高阶理解的阶梯。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那些容易引起争议或存在多种演奏版本名曲时的处理态度——它没有武断地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列举了不同流派或学者的主流观点,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自我判断。这种培养独立研究能力的方式,远比填鸭式的灌输要有效得多。在某些篇章的末尾,还会附带一些深入研究的文献索引或相关历史背景的拓展阅读建议,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深度学术训练的学生来说,价值无可估量。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本邀请你加入音乐学术对话的“入场券”。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辅助资源配置也做得相当到位。虽然我主要依赖的是书本本身,但偶尔查阅其附带的在线资源或配套音频时,体验非常好。音频的录制质量上乘,音准、动态范围都符合专业标准,这对于训练耳朵辨识不同时期和风格的细微差异至关重要。而且,书中的某些分析图表和和声进行标记,清晰明了,即便是复杂的对位法结构,通过图示也能迅速抓住核心骨架。这对于那些不擅长纯文字阅读、更依赖视觉辅助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救星。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整体编排体现了一种对学习者负责的态度,它不仅提供了“学什么”,更细致地展示了“怎么学”,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备考效率和学习兴趣,是一套非常值得信赖的专业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在讲解的逻辑构建上,展现出一种教科书式的严谨与层层递进的智慧。它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理论分析,而是选择从最直观的“听觉体验”入手,引导读者先建立起对作品基本情感色彩和结构脉络的感性认识。随后,才开始深入到技术层面,比如对特定配器法、和声进行细致的剖析,但即便是技术分析,也总是紧密围绕着“如何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表达”这一核心目的。这种“情理交融”的叙事方式,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的音乐术语变得生动起来,不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结构宏大、篇幅较长的作品,教材能够清晰地划分出段落结构和主题发展,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们在复杂的音乐迷宫中不至于迷失方向,每走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