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秋三阕 |
| 丛书名: | 中国现代室内乐作品系列 |
| 作者/主编: | 贾达群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6928387 |
| 出版年份: | |
| 版次: | 第 1版 |
| 总页数: | 91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60 元 |
| 实际重量: | 358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秋三阕》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戏韵”中的韵味来源于川剧中四川方言的韵白和高腔(川剧之一种声腔)中“怪声怪气”的幕后帮腔……
贾达群,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艺术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其作品在国内外经常被演出并获得广泛好评,《弦乐四重奏》(1988)在日本东京“第十二届IRINO室内乐作曲比赛”中荣获大奖;《蜀韵》(1995)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回旋曲》(1984)、《龙凤图腾》(1985)、《两乐章交响曲》(1986)、《巴蜀随想》(1996)等在作曲比赛中获奖。主要创作有交响曲、协奏曲、各种编制的室内乐数十部以及有关音乐分析和结构理论研究的论文数篇。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里寻找音乐创作的源泉,并通过这种创作活动来表现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中高洁、飘逸的气质风范和坦荡、淡泊的胸怀度量,是贾达群近十年来的追求。由“戏韵、“逸兴、“醉意”这三个乐章组成的《秋三阕》,即是这追求的近期新结果之一。
“戏韵”中的韵味来源于川剧中四川方言的韵白和高腔(川剧之一种声腔)中“怪声怪气”的幕后帮腔……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里寻找音乐创作的源泉,并通过这种创作活动来表现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中高洁、飘逸的气质风范和坦荡、淡泊的胸怀度量,是贾达群近十年来的追求。由“戏韵、“逸兴、“醉意”这三个乐章组成的《中国现代室内乐作品系列:秋三阕》,即是这追求的近期新结果之一。
从考研教材的角度来衡量,它的实操指导价值可以说是无与伦比。书中后半部分针对历年真题的解析思路和命题趋势的总结,简直是“点睛之笔”。它没有仅仅提供标准答案,而是详细剖析了不同解题路径的优劣,甚至连时间分配的策略都有所提及。这表明编者团队不仅是理论专家,更是高水平的应试策略规划者。对于我们这种时间紧迫、需要高效备考的群体来说,这种高度集中的、直击要害的指导是极其宝贵的。它帮助我迅速识别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并提供了精准的“补强”方案,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复习效率和信心。这本书的价值,早已超出了单纯的知识载体范畴,它是一份成熟的、可执行的成功路线图。
评分内页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尤其欣赏它对复杂乐理概念的处理方式,那些密集的五线谱和和声分析图表,在如此清晰的字体和合理的行距下,显得条理分明,逻辑清晰。很多其他出版社的教材常常犯的错误,比如图文混排导致的视觉干扰,在这本书里完全没有出现。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从基础理论到高级应用,循序渐进,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旁边耐心讲解。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关键的知识点旁设置了适度的留白,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在书上做密集笔记的读者来说,提供了绝佳的“呼吸空间”,可以自由地标注自己的理解和疑问,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压得喘不过气来。这种对学习流程的深度理解,体现了编者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搭配沉稳又不失格调,那种淡淡的米黄色调配上深邃的墨绿色字体,透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纸张的质地也相当考究,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光滑易反光的纸张,而是略带纹理的哑光纸,翻阅起来触感舒适,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有太明显的疲劳感。侧边切口处理得干净利落,体现了出版社对细节的把控。光是这外在的包装,就足以让身为一名长期与教材打交道的学生感受到它作为“考研指定用书”的专业性与庄重感。我个人非常看重教材的实用性与耐用性,这本从物理层面上来看,无疑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让人有种愿意珍藏并反复使用的欲望。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
评分初次翻阅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前沿性和广博性,它似乎不仅仅满足于罗列基础知识,而是深入挖掘了当代音乐教育,尤其是针对高水平院校考试所特有的考察方向。我注意到其中对于某些前沿和声进行模式的阐述,比我之前使用的其他参考资料都要深入和细致,尤其是涉及到二十世纪和声分析的部分,它的论述角度新颖,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这种深度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堆砌术语,而是通过精炼的语言,直击问题的核心,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对于我们这些目标是顶尖学府的学生来说,能接触到如此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内容,无疑是备考过程中的巨大优势,它有效地拉高了我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预期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绝非枯燥乏味。它在保持学术准确性的前提下,努力做到叙述的流畅和准确,这对于我们理解那些抽象的音乐概念至关重要。我发现,很多复杂概念的引入,都不是生硬地抛出定义,而是先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引入或者一个小小的历史背景铺垫,将读者带入情境,使得概念的理解变得更加“有血有肉”。这体现了编者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考量——有效的知识传递需要良好的“情感接入点”。特别是当涉及到对某些经典作品的分析段落时,文字中流露出一种对音乐艺术本身的敬畏与热爱,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要有效得多,它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音乐理论的真正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