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乐理基础教程(附光盘1张)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杜亚雄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52302479 |
| 出版年份: | 2013年12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74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38元 |
| 实际重量: | 159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文化部21世纪艺术教育大系示范教材·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中国民族音乐"必修课教材·高等职业教育艺术选修教材:中国乐理基础教程》改变了我国一百多年来在音乐学校中以西代中、只教欧洲乐理不教中国乐理的做法,着重介绍了中国乐理音高、节奏节拍、宫调、律吕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我社2012年出版的“中国民族音乐”同属一个系列。
绪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及其乐理
章声音、阶名、律名及唱名
节声音、直音和腔音
一、声音
二、直音和腔音
第二节阶名、律吕名和工尺谱唱名
一、阶名
二、律吕名
三、工尺谱唱名
第二章重音、板眼和板式
节语言和音乐的重音
一、语言重音
二、音乐重音
第二节板眼和板式
一、拍值
二、板眼
三、板式
第三章音阶和宫调
节音阶
一、五声音阶
二、七声音阶
三、音阶音的省略和附加
第二节宫调
一、宫和调
二、律声宫调关系
三、旋宫犯调
第四章传统记谱法
节琴谱
一、文字谱
二、减字谱
第二节锣鼓经和工尺谱
一、锣鼓经
二、工尺谱
第五章律学常识
教学课时安排建议
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适用教材;适应中学生年龄特点及喜好,将儿歌、故事穿插其中,活泼风趣,雅俗共赏;让乐理学习不再高深艰涩,由浅入深剖析地道中国乐理知识。
这本乐理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灾难,感觉像是打印店里随便找了个模板糊弄出来的。厚厚的书本,纸张质量也一般般,翻起来哗啦啦的,一点都不像专业出版社出品的样子。更要命的是,书里的内容组织逻辑混乱得让人抓狂。明明是基础概念,却偏偏要绕好几个弯子才能讲清楚,很多地方的衔接生硬得像断裂的桥梁。我本来是想通过这本书系统学习乐理知识的,结果光是弄明白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就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简直是效率杀手。特别是涉及到一些相对复杂的和声分析部分,作者的处理方式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图例和文字描述经常互相打架,看得人云里雾里。如果不是因为手边实在没有其他更合适的替代品,我真想立刻把它扔到一边,换一本清晰明了的教材。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学习体验无疑是极其挫败的,它非但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反而像设置了一道道无形的障碍,让人对乐理学习的热情迅速消退。我强烈建议出版社对这本书进行一次彻底的重新编辑和设计,否则,它只能成为一个徒有其名的“教程”。
评分拿到这本所谓的“教程”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诚意不足”。封面设计平庸至极,毫无美感可言,仿佛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产物。更别提那张附带的光盘了,插进去后发现里面录制的音频质量极其粗糙,有些音准甚至存在偏差,这对于学习“乐理”这种需要精确听觉训练的学科来说,简直是致命的缺陷。我尝试着用它附带的范例来对照学习,结果发现光盘里的示范演奏完全无法体现教材中描述的那种细腻的音乐表情和技术要求,简直是误导听觉。教材本身的内容似乎是把各种零散的知识点生硬地堆砌在一起,缺乏一种贯穿始终的音乐哲学或者深入的理论探讨。它只是罗列规则,却很少触及这些规则背后的审美和历史成因。因此,读完之后,你可能会知道“是什么”,但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这让学习过程变得无比枯燥和机械化。想要真正领悟音乐的精髓,这本书提供的视角实在太过肤浅和局限,它更像是一本合格的“速查手册”,而非能够激发思考的“学习伙伴”。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的深度处理,让我这个已经有一些基础的学习者都感到非常吃力,难以想象对于零基础的新手该有多么劝退。作者在讲解某些高阶技巧,比如转调的逻辑链条时,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对某些抽象概念有着先天的理解,导致解释过程跳跃性极大。他似乎非常热衷于堆砌专业术语,却忽略了用更易于理解的类比或生活化的例子来辅助教学,使得理论知识像悬浮在空中,缺乏扎根于实践的土壤。翻阅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查阅其他更权威的参考资料来印证和补充书中提供的信息,这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效率。而且,书中的习题设计也过于依赖机械性的计算和套用公式,鲜有需要创造性思维或结合实际作品分析的开放性题目。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能用音乐语言表达思想的创造者,而不是熟练的计算员,这本书的侧重点显然跑偏了,显得有些迂腐和脱离现代音乐教育的前沿理念。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细节,真的透露出一种“应付了事”的态度。书脊在几次翻阅后就开始微微松动,我担心再多用几次可能就会散架,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教材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更让我不解的是,很多关键的概念图表,比如五线谱的横向结构分析图,在页面上占据的位置极其局促,字体小得像是藏着什么秘密一样,需要眯着眼睛才能勉强辨认清楚。这完全违背了“图文并茂”的学习原则。如果教材的呈现方式本身就对读者的视觉造成负担,那么学习的体验自然会大打折扣。我感觉作者和编辑团队可能更关注于知识点的覆盖率,而完全忽视了知识如何被“有效”地吸收和内化。一本好的教材,应该如同一个耐心的导师,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清晰,但这本教程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知识的“垃圾场”,把所有能想到的东西都扔了进来,却指望读者自己去整理出一条清晰的路径。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漠视,是其作为教材的重大瑕疵。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它能紧密结合国内的考研和教学大纲要求,但实际阅读下来,感觉它更像是一部十年前的旧资料集,缺乏对当代音乐发展和教学趋势的跟进。例如,在提及电子音乐或现代配器法时,书中提供的信息显得陈旧且不具参考价值,仿佛作者的知识体系停留在某个特定的年代节点,未能与时俱进。对于希望通过此书为未来高阶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读者而言,这种滞后的内容可能会导致他们学习到一些在当下音乐界已不再主流或已被更优方法取代的知识结构。此外,全书的论述风格过于强调“标准答案”的灌输,缺乏对不同流派和不同学派之间理论差异的探讨和对比。音乐理论本就存在多种解释和流派,一本严谨的教程应当展现这种学术的多元性,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而不是用单一、僵化的模式来框定一切。这本书在这方面显得过于保守和单薄,无法满足对理论深度和广度有更高要求的学习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