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民族音乐 (第三版) |
| 丛书名: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
| 作者/主编: | 江明惇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040214260 |
| 出版年份: | 2007年 |
| 版次: | 第3版 |
| 总页数: | 391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49.00元 |
| 实际重量: | 699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江明惇,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38年4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奉化。1960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并留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第四届)成员。现在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上海美学学会副会长。主要著述有《汉族民歌概论》、《中国民歌讲座》、《中国民族音乐欣赏》等,主要论文有《试论江南民歌的地方色彩》、《汉族民歌色彩区的划分》、《关于民歌特征的美学思考》等;主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上海卷》、《中国佛教念诵集》、《水陆法会》、《中国道教斋醮仪规》等并创作有钢琴曲《春江花月夜》等音乐作品。
节概述
一、民歌与歌舞的特征
二、民歌与歌舞的体裁类别
三、民歌与歌舞的色彩区
四、民歌、歌舞与其他民族音乐类别的关系
第二节汉族北方的民歌与歌舞
一、北方的号子
二、北方的山歌
三、北方的小调
四、北方的歌舞
第三节汉族南方的民歌与歌舞
一、南方的号子
二、南方的山歌
三、南方的小调
四、南方的歌舞
第四节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与歌舞
一、蒙古族
二、朝鲜族
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
四、维吾尔族
五、哈萨克族
六、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锡伯族、塔塔尔族
第五节南方少数民族民歌与歌舞
一、藏族
一、苗族
三、侗族
四、布依族
五、彝族
六、白族、哈尼族、纳西族
七、壮族
八、瑶族
九、仫佬族、毛南族
十、黎族、畲族、高山族
思考题
第二章民族器乐
节概述
一、历史与特征
二、分类与乐种
三、音乐结构与发展方法
第二节独奏器乐
一、吹奏类器乐
二、弹拨类器乐
三、拉弦类器乐
第三节合奏类器乐
一、丝竹乐
二、吹打乐
三、重奏乐和大型合奏乐
思考题
第三章曲艺音乐
节概述
一、基本特征
二、曲种分类
第二节北方主要曲种
一、京韵大鼓
二、梅花大鼓
三、西河大鼓
四、奉调大鼓
五、单弦牌子曲
六、北京琴书
七、山东琴书
八、河南坠子
九、河南大调曲子
十、天津时调
十一、好来宝
第三节南方主要曲种
一、苏州评弹
二、四川清音
三、福建南曲
四、广西文场
思考题
第四章戏曲音乐
节概述
一、基本特征
二、剧种与声腔
第二节全国性剧种
一、昆剧
二、京剧
第三节北方主要剧种
一、秦腔
二、晋剧
三、河北梆子
四、豫剧
五、评剧
六、碗碗腔
第四节南方主要剧种
一、赣剧
二、川剧
三、湘剧
四、婺剧
五、黄梅戏
六、越剧
七、锡剧
八、湖南花鼓戏
思考题
曲例索引
后记
坦白讲,我刚拿到这本书时,内心其实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毕竟“第三版”意味着巨大的修订压力和信息更新的挑战。然而,通读下来,我发现作者在保持原有经典框架稳固性的同时,对前沿的研究动态和最新的考古发现进行了极其审慎和富有洞察力的补充。书中对数字化技术在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前景的探讨,显示出作者紧跟时代步伐的学术前瞻性。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保持了学术的深度和严谨性,又避免了陷入纯粹的象牙塔理论而脱离实际。那些关于音乐活态传承人访谈的片段,充满了生命力和现场感,仿佛能闻到老艺人手中乐器散发出的木头和汗水的味道。这使得这本书既能作为资深学者的参考工具,也能成为音乐学新生的入门宝典,受众范围极为宽泛,实属不易。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关注本土文化复兴的人来说,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好奇心,更在精神层面上给予了我极大的触动。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定维护,是当下许多学术作品中略显缺失的。书中对那些被主流文化长期忽视或误读的音乐现象,进行了深入而公正的剖析,纠正了不少长期流传的偏见和谬误。阅读此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对我们民族音乐灵魂的深度对话。那些关于音乐社会功能、仪式载体的论述,让我深刻理解了音乐在构建民族认同和维系社群关系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读完之后,我对那些平日里听到的民歌小调,都有了全新的、更加敬畏的理解。这本书无疑是推动民族音乐学研究走向更广阔视野的一块重要基石。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结构设计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难懂,而是采取了一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即便是初次接触民族音乐学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核心脉络。从最基础的音乐元素分析,到复杂的复调结构探讨,再到不同历史时期音乐形态的演变,逻辑链条清晰得如同精密仪器一般。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复杂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和实例,那些从田野调查中采集的鲜活素材,瞬间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具象化,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例如,书中对某种少数民族祭祀音乐的音高体系的阐释,不仅给出了精确的记谱,还配上了大量的田野笔记描述,让读者能够体会到音乐产生时的社会语境,这才是真正的音乐学研究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全方位的解读,让这本书超越了一本普通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份详尽而富有温度的研究报告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行云流水”来形容可能有些俗套,但确实非常贴切。它的排版设计、字体选择,乃至章节间的留白,都经过了精心考量,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展现了极高的艺术天赋。有时,它会用极简的语言勾勒出宏大的历史图景,比如对某个古老乐器的起源的追溯,寥寥数语却意蕴深长;而另一些时候,它又会针对某个复杂的记谱法进行长篇累牍的细致拆解,耐心至极。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风格,让学习过程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我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就被某个精彩的论点或一段优美的描述所吸引,不自觉地拿起笔在空白处做标记,这正是一本优秀教材的魅力所在——它激发你思考,而不是强迫你接受。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常读常新的精品。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字编排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入骨髓的文化情怀,简直就像是作者亲自拉着你的手,走进了那些尘封已久的音乐殿堂。它不仅仅是对民族音乐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将那些古老的旋律、那些质朴的歌谣,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远古的号角声,感受到草原上风吹过蒙古包的悠扬,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其他教材望尘莫及的。作者在梳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音乐特征时,那种严谨和尊重并存的态度,体现出极高的学术素养,让人由衷地敬佩。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不像有些教材那样生硬地堆砌知识点,而是自然而然地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编织在一起,读起来丝毫不感到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尤其是对那些已经濒临失传的曲艺形式的记录和分析,更凸显了这本书的价值,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文化的守护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