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万籁收声天地静宋代古琴之美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张艳 |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03961540 |
| 出版年份: | 2017年3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99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36元 |
| 实际重量: | 45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万籁收声天地静宋代古琴之美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张艳 |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03961540 |
| 出版年份: | 2017年3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99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36元 |
| 实际重量: | 45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绪论
节 写作背景与动机
第二节 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章 宋代古琴音乐概况
节 形制
第二节 曲目
第三节 琴谱与流派
第四节 琴人
第五节 琴论思想
第二章 宋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节 转向近世
第二节 文人的觉醒
第三节 儒学的复兴
第三章 新儒学影响下的古琴美学思想
节 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儒学情怀
第二节 苏轼的琴乐美学思想
第三节 理学与古琴
第四章 宋代美学理论与古琴美学思想
节 宋代美学理论
第二节 宋代琴论文章中的美学特征
第三节 宋代艺术精神和古琴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谿山琴况》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万籁收声天地静:宋代古琴之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丛书》论述了宋代古琴发展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文人和美学环境。章叙述了宋代古琴的形制、曲目、琴谱与流派、琴人等;第二章探讨古琴发展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动因,从社会形态、人和思想三个方面论述;第三章总结了宋代突出的文化思潮——新儒学影响下的古琴美学思想;第四章从艺术的视角,通过对宋代整体的艺术精神、美学理论的总结与宋代的琴论文章进行分析,发现二者的影响与关联。《万籁收声天地静:宋代古琴之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丛书》不仅仅是对古琴本体的论述,是对与古琴相关的哲学、美学、社会学等的论述,涉及面十分广阔,图文并茂,向我们展示了古琴美学所特有的“清”“微”“淡”“远”等意味。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捕捉并传达了一种“在静默中观照世界”的宋代理性美学。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乐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通过对宋代文人日常起居、交友唱和乃至隐逸山林的描述,我体会到古琴之美是如何内化为一种精神自洽的方式。书中引用的那些片段,无论是诗词还是笔记,都精准地描绘出那种“不与世俗争锋,只求内心澄明”的境界。这种美学思想,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阅读过程中,我几次放下书本,关掉手机,试图重现那种“天地静”的状态,去感受文字中所营造的宁静的力量。这本书像是一剂良药,帮助我们清洗掉现代生活的浮躁与喧嚣,回归到对本质和永恒的思考。
评分从内容深度上来说,这本书展现了令人惊叹的专业素养。它对宋代琴学理论的阐释,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那些真正奠定后世基础的核心概念,比如“徽位之学”的精微奥妙,以及“减字谱”背后的哲学思辨。作者对不同流派在审美取向上的细微差异,也做了深入的对比分析,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辨,绝非浅尝辄止能够达到的境界。书中对古琴制作工艺的描述部分,也让人大开眼界,那些关于选材、烘烤、到最后施漆养护的冗长过程,被描绘得既科学又充满仪式感,体现出宋人对手工技艺近乎偏执的追求。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热爱并想深入探究琴学的人准备的,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和丰富的历史佐证,让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更远的地方眺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绝,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封面设计得很有古韵,用色沉稳大气,将某种抽象的意境通过留白和线条勾勒出来,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主题的深邃。我特别留意了内页的排版,字体选择非常讲究,既有传统书法的骨架,又兼顾了现代阅读的舒适度,而且图文排布疏密得当,每一页的留白都像是在呼吸,给了读者思考和品味的余裕。那些插图,无论是对古琴形制的描摹,还是对演奏场景的复现,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细节之处无不体现出严谨的考据精神和深厚的审美功力。这样的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在翻阅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文化传承的那份敬畏与用心。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爱书人来说,光是欣赏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笔法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学院派的刻板说教,也没有陷入纯粹的文人雅士的抒情窠臼,而是找到了一种非常平衡的叙事节奏。作者的文字像是山涧的清泉,时而舒缓流淌,娓娓道来宋代文人士大夫与琴学之间的精神纠葛与日常交融;时而又变得激昂有力,深入剖析了特定历史时期,审美范式的转变如何最终铸就了古琴艺术的巅峰状态。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历史材料时的那种穿透力,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料,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万籁收声”的静谧氛围是如何在文人的指尖流淌出来的。读起来完全没有晦涩感,反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雅集中的一员,聆听着那些穿越千年的乐音。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普及性做到了一个极好的平衡点,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对于初学者来说,它不会因为过于深奥而望而却步,因为作者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和现代语境来解释复杂的古老概念;而对于资深研究者而言,它又提供了足够多的新颖视角和被重新梳理过的史料细节,足以引发新的思考和讨论。这种“雅俗共赏”的设计并非简单的降低门槛,而是真正做到了“以浅显之语,述深奥之理”。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引用古籍文献时的审慎态度,注释翔实,溯源清晰,这极大地增强了全书的可信度和学术支撑力。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能引领入门,又能经得起反复推敲的佳作,是近些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中一部值得被大声推荐的力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