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收声天地静宋代古琴之美 张艳文化艺术出版社全新正版9787503961540

万籁收声天地静宋代古琴之美 张艳文化艺术出版社全新正版978750396154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艳 著
图书标签:
  • 古琴
  • 宋代文化
  • 音乐史
  • 文化艺术
  • 张艳
  • 万籁收声
  • 天地静
  • 传统乐器
  • 文化出版社
  • 艺术欣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61540
商品编码:29859854528
页数:199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万籁收声天地静宋代古琴之美  
丛书名:  
作者/主编:张艳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号:9787503961540  
出版年份:2017年3月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199页
开本:  16
图书定价:  36元
实际重量: 450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万籁收声天地静宋代古琴之美  
丛书名:  
作者/主编:张艳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号:9787503961540  
出版年份:2017年3月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199页
开本:  16
图书定价:  36元
实际重量: 450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绪论

节 写作背景与动机
第二节 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章 宋代古琴音乐概况
节 形制
第二节 曲目
第三节 琴谱与流派
第四节 琴人
第五节 琴论思想

第二章 宋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节 转向近世
第二节 文人的觉醒
第三节 儒学的复兴

第三章 新儒学影响下的古琴美学思想
节 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儒学情怀
第二节 苏轼的琴乐美学思想
第三节 理学与古琴

第四章 宋代美学理论与古琴美学思想
节 宋代美学理论
第二节 宋代琴论文章中的美学特征
第三节 宋代艺术精神和古琴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谿山琴况》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万籁收声天地静:宋代古琴之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丛书》论述了宋代古琴发展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文人和美学环境。章叙述了宋代古琴的形制、曲目、琴谱与流派、琴人等;第二章探讨古琴发展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动因,从社会形态、人和思想三个方面论述;第三章总结了宋代突出的文化思潮——新儒学影响下的古琴美学思想;第四章从艺术的视角,通过对宋代整体的艺术精神、美学理论的总结与宋代的琴论文章进行分析,发现二者的影响与关联。《万籁收声天地静:宋代古琴之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丛书》不仅仅是对古琴本体的论述,是对与古琴相关的哲学、美学、社会学等的论述,涉及面十分广阔,图文并茂,向我们展示了古琴美学所特有的“清”“微”“淡”“远”等意味。

 


《宋词的另一种风景:从词牌格律到审美意趣的探寻》 导言:宋词的广阔天地与细微之处 宋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以其婉约典雅的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人们通常从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辛弃疾的爱国情怀等知名词人入手,领略宋词的魅力。然而,宋词的生命力,更深藏于其严谨的格律、多变的词牌、以及那些在浩瀚词海中偶尔闪现的,与主流叙事略有不同的审美趣味之中。 本书旨在跳出对著名词人及其代表作的常规解读,转而深入探寻宋词形式背后的结构逻辑,以及那些不常被聚光灯照耀的,却极富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的“另一种风景”。我们将从词牌的起源与演变入手,剖析其如何影响词作的篇幅、句式乃至情感基调,最终展现出宋代文人墨客如何在一个既定框架内,爆发出惊人的艺术创造力。 第一章:词牌的建筑学——格律与形式的内在张力 词牌,是宋词的骨架和灵魂。与近体诗的格律相对固定不同,宋词的词牌拥有更为复杂和多样的规范,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位置,乃至句末的语气词或句法要求。本书将详尽梳理宋词三百余种常见及罕见词牌的结构特征。 1. 韵脚的秘密:从平仄到情感的过渡 词牌对韵脚的要求,直接决定了词作的听觉效果和情感走向。例如,某些长调词牌(如《念奴娇》),其反复的换韵和长短句的交错,天然形成一种气势磅礴、纵横捭阖的叙事节奏,适合抒发宏大抱负或描绘壮阔景象。我们将通过对这些词牌韵脚的声学分析,揭示其与词人内心世界的微妙共振。例如,分析以仄声韵为主的词牌(如部分“仄收”词),如何自然地引导出一种低沉、内敛或略带悲凉的语调,即使词的内容并不直接是哀伤。 2. 句式的“弹性”:在约束中求自由 词牌最大的艺术张力在于其句式的变化。同为七言句,在不同的词牌中,其位置、是上阙还是下阙,甚至是句子内部的停顿,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韵味。本书将精选几组结构相似但词牌不同的范例(如《蝶恋花》与《浣溪沙》),对比分析它们在遣词造句上的细微调整,如何使得原本相近的题材产生风格上的分野。这种对形式的精准把握,正是宋代文人“以文为词”的体现。 3. 冷门词牌的重光 除了为人熟知的《雨霖铃》、《摸鱼儿》,宋代还存在大量使用频率不高但极具特色的词牌。本书将挖掘那些因其独特的句式结构(例如极短的入声字句,或极长的流水句)而被词人偏爱或偶尔使用的冷门词牌,尝试重建它们在当时的使用场景和审美语境,展现宋词形式探索的广度。 第二章:宋词中的“非主流”审美趣味 宋词的伟大,不仅在于其抒发了主流的情感范式,更在于其对日常、细微乃至略显“不合时宜”的瞬间的捕捉。 1. 闺房情思的现实主义描摹 在大量描写离愁别绪和闺怨的词作中,有一部分作品超越了概念化的“红颜薄命”,转而关注女性日常生活的真实困境与细腻心理。例如,对闺中无聊时光的白描,对侍女、歌妓内心世界的侧写,以及对家居陈设、花木草虫的精细描摹。这些作品并非致力于攀附“风雅”,而是以一种近乎写实的笔触,记录了宋代上层及中产阶级女性的生活侧面,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宋代社会风俗的独特视角。 2. 借物言志的隐晦手法 在政治压抑的环境下,许多词人转向对具体物象的描摹来寄托情怀。本书将重点研究那些以“物”为主题的词作,如咏苔藓、咏残荷、咏旧瓦等。这些被选中的“物”,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但其被描写的角度,不同于前人的窠臼。例如,对“老树”的描写,不着重于其苍劲,而着眼于其在特定光线下呈现的斑驳肌理和时间带来的静默感,体现了一种内敛、沉思的哲学倾向。 3. 宴饮与市井生活的片段剪影 宋代商业繁荣,市民文化兴起,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文学创作。虽然不如元曲那样直接表现市井,但宋词中依然散落着大量关于酒肆歌楼、节庆游乐的生动片段。我们将分析词人如何将这些略带“烟火气”的场景,融入到典雅的词体之中,使得这些作品在形式上依然保持着文人姿态,而在内容上却充满了生活气息。 第三章:词与“声”的再认识——从乐谱到文本的失落 宋词的诞生,从根本上说是“歌之辞”。“词”的本质是与音乐紧密结合的文学体裁。然而,随着宋元更迭,大部分宋词的原本曲谱已然失传,使得我们今天对宋词的阅读,更多停留在文本层面。 1. 词牌名与乐器的对应关系 部分词牌的命名,直接指向了它们最初配乐时所使用的乐器或曲调来源。本书将梳理这些与乐器相关的词牌(如涉及“引”、“慢”、“曲子”的命名),结合宋代音乐史的记载,推测其可能具备的节奏特征和配器可能。例如,某些结构复杂、篇幅极长的慢词,可能对应着更宏大、节奏更舒缓的管弦乐配合。 2. 句读与节拍的重新构建 虽然我们无法听到原声,但通过对词人停顿、换韵和句尾虚词的分析,可以反向推导出文本在吟唱时可能形成的节拍感。我们将运用现代诗歌朗诵中的节奏训练方法,尝试对一些结构复杂的长调进行“节拍化”的标注,以期更贴近其作为“歌词”时的韵律美。这种尝试,旨在弥补音乐失传带来的文本感知上的空缺。 结语:回归宋词的整体性审美 《宋词的另一种风景》并非要取代对经典名篇的研读,而是试图提供一个更立体、更具操作性的视角,去理解宋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复杂性和创造性。通过对形式的解构、对趣味的细致梳理以及对“声”的追溯,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宋代文人是如何在一个既有的、精妙的音乐框架中,构建起一个万籁俱寂却又暗流涌动的文学世界。这种对形式的极致尊重与对内容的灵活填充,构成了宋词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捕捉并传达了一种“在静默中观照世界”的宋代理性美学。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乐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通过对宋代文人日常起居、交友唱和乃至隐逸山林的描述,我体会到古琴之美是如何内化为一种精神自洽的方式。书中引用的那些片段,无论是诗词还是笔记,都精准地描绘出那种“不与世俗争锋,只求内心澄明”的境界。这种美学思想,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阅读过程中,我几次放下书本,关掉手机,试图重现那种“天地静”的状态,去感受文字中所营造的宁静的力量。这本书像是一剂良药,帮助我们清洗掉现代生活的浮躁与喧嚣,回归到对本质和永恒的思考。

评分

从内容深度上来说,这本书展现了令人惊叹的专业素养。它对宋代琴学理论的阐释,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那些真正奠定后世基础的核心概念,比如“徽位之学”的精微奥妙,以及“减字谱”背后的哲学思辨。作者对不同流派在审美取向上的细微差异,也做了深入的对比分析,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辨,绝非浅尝辄止能够达到的境界。书中对古琴制作工艺的描述部分,也让人大开眼界,那些关于选材、烘烤、到最后施漆养护的冗长过程,被描绘得既科学又充满仪式感,体现出宋人对手工技艺近乎偏执的追求。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热爱并想深入探究琴学的人准备的,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和丰富的历史佐证,让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更远的地方眺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绝,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封面设计得很有古韵,用色沉稳大气,将某种抽象的意境通过留白和线条勾勒出来,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主题的深邃。我特别留意了内页的排版,字体选择非常讲究,既有传统书法的骨架,又兼顾了现代阅读的舒适度,而且图文排布疏密得当,每一页的留白都像是在呼吸,给了读者思考和品味的余裕。那些插图,无论是对古琴形制的描摹,还是对演奏场景的复现,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细节之处无不体现出严谨的考据精神和深厚的审美功力。这样的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在翻阅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文化传承的那份敬畏与用心。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爱书人来说,光是欣赏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笔法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学院派的刻板说教,也没有陷入纯粹的文人雅士的抒情窠臼,而是找到了一种非常平衡的叙事节奏。作者的文字像是山涧的清泉,时而舒缓流淌,娓娓道来宋代文人士大夫与琴学之间的精神纠葛与日常交融;时而又变得激昂有力,深入剖析了特定历史时期,审美范式的转变如何最终铸就了古琴艺术的巅峰状态。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历史材料时的那种穿透力,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料,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万籁收声”的静谧氛围是如何在文人的指尖流淌出来的。读起来完全没有晦涩感,反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雅集中的一员,聆听着那些穿越千年的乐音。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普及性做到了一个极好的平衡点,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对于初学者来说,它不会因为过于深奥而望而却步,因为作者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和现代语境来解释复杂的古老概念;而对于资深研究者而言,它又提供了足够多的新颖视角和被重新梳理过的史料细节,足以引发新的思考和讨论。这种“雅俗共赏”的设计并非简单的降低门槛,而是真正做到了“以浅显之语,述深奥之理”。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引用古籍文献时的审慎态度,注释翔实,溯源清晰,这极大地增强了全书的可信度和学术支撑力。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能引领入门,又能经得起反复推敲的佳作,是近些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中一部值得被大声推荐的力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