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方法决定教育效果
:26.00元
售价:18.2元,便宜7.8元,折扣70
作者:孙云晓,张纯颖
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405418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10多年,200多个城市,2000多场讲演精粹精选,折服一批又一批听众,强烈影响着千百万现代父母与教师。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不要被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吓倒。而以技能化解问题的新思维,正显示出教育艺术的强大魅力。以科学的方法解决成长的难题,这是父母和教师走出教育困境的需要,更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需要。也就是说,越是简便有效的方法,越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其效果就越好。实际上,准确地说,儿童技能教养法的长久效果在于成为儿童习惯培养法,因为养成习惯才会有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一般情况下,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初步形成一个习惯,如果能够坚持90天,则可能养成一个稳定的习惯。令人欣慰的是,儿童技能教养法的15个步骤,大都是有利于行为习惯养成的。如果进一步把习惯养成法和技能教养法结合起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而这正是本书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孙云晓,1955年生于山东青岛。自1972年起从事青少年教育与研究至今。现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2000年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
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相当严谨,但内容似乎在某些关键的交叉领域处理得有些保守了。我本以为会看到更多关于技术融入教学(EdTech)的深度讨论,特别是人工智能在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中的潜力与局限。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如何改变实验教学的体验,或者大数据分析如何帮助教师实时调整教学策略,这些前沿话题如果能得到更充分的展开,想必会大大提升本书的时代价值。现在的教育改革,强调的是面向未来的能力培养,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往往需要跨学科的整合和非常规的教学设计。我期待的是那种敢于挑战传统观念,提出激进但有根据的教育模式变革的论述。现在的论述虽然扎实,但总感觉少了一点“火花”,好像只是对已有成熟理论进行了一次非常全面的梳理和总结,缺乏那种能让人拍案叫绝的创新视角。对于那些已经浸淫教育界多年的老兵来说,或许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带来真正的认知转变。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读起来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去消化那些复杂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链条。这无疑保证了其内容的深度和准确性,但对于初涉教育领域或者希望快速找到实用工具的读者来说,可能门槛稍高。我个人希望书中能在理论阐述和实际操作之间架起一座更平滑的桥梁。如果能在每一章的末尾增加“实践操作建议”或者“反思性提问清单”,指导读者如何将这些高深的理论转化为课堂上的具体行动,那阅读体验会更加流畅和高效。教育的本质是实践,再宏大的理论也需要落地生根才能开花结果。我特别关注如何处理“标准答案”与“多元思维”之间的矛盾。好的方法论应该引导教师跳出死记硬背的窠臼,鼓励学生提出质疑,甚至挑战既定的知识体系。这种对思维开放性的培养,似乎在书中只是被轻描淡写地提及,而我更希望看到具体的教学策略来支持这种开放性。
评分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它似乎试图囊括教育学研究的各个主要流派,试图找到一个普适性的最优解。然而,这种求大而全的倾向,反而使得一些核心议题的讨论深度有所削弱。我个人认为,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文化背景、学校资源和学生群体特征的“情境化”产物。因此,与其描绘一个理想化的、适用于所有人的“万能方法”,不如聚焦于几种特定情境下的深度剖析。比如,对于偏远地区资源匮乏的学校,什么样的方法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对于高度竞争的城市学区,哪些方法能有效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如果本书能提供一些“情境化”的路径选择和资源匹配指南,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比较分析,那么对于正在面对具体难题的教育实践者来说,它的实用价值将提升不止一个档次。它需要更明确地告诉读者:“在你的特定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哪些方面?”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真是引人深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想象里面会探讨哪些具体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剖析不同教学方法背上身后的心理学原理,比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在实际课堂中的应用差异。例如,如果书中能详细对比讲授法和探究式学习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的效能,那简直太棒了。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经过实证检验的案例,而不是空泛的理论陈述。毕竟,教育效果的衡量标准是多维度的,它不仅关乎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涉及学习者的情感投入、创造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方法论,必然是能够灵活应对不同学科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的。我尤其关注如何平衡“教”与“学”的关系,如何在既定的教学大纲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让学习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突破性的见解,无疑会对一线教师的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日常教学中的那些“习以为常”的做法,从而做出更科学、更有效的决策。
评分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教师角色转变”的深刻洞察。作者似乎在反复强调,在新的教育范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递者,而更像是学习的“设计师”、“促进者”和“陪伴者”。这个转变是痛苦而复杂的,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更要具备高度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我非常赞同这一点,并且期待书中能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减压”和“赋能”方案。例如,如何设计有效的同伴互助学习小组,让教师能够从繁重的批改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与学生的深度沟通中去?再比如,如何构建一个支持性的教师社区,让大家可以安全地分享教学中的失败经验和困惑,而不是仅仅展示成功案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的状态直接决定了方法的有效性。如果本书能在关注“方法”的同时,也更深入地关照“人”的因素,那它的指导意义将更加全面和人性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