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先懂孩子再教孩子:气质类型决定教养方式
定价:25.00元
作者:竹内爱里佳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675438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带孩子那么累,是不是你的打开方式不对?
日本非常受欢迎的超级育儿师分享育儿秘籍
从熊孩子到乖宝宝,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你的教养方式
气质类型决定教养方式,内敛型、敏感型、天使型、模范型和活跃型,5大类型,帮助读懂孩子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养更事半功倍。
内容提要
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是人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动力特征。不同宝宝的气质类型均不同,对外在刺激的反应模式也不同,所以每个孩子在与外在环境互动时,都有自己的行为风格。所以我们希望每一位爸爸妈妈都是自己宝宝的养儿育女专家,了解自己宝宝的天生气质,这样在教育过程中就不会进入误区,本来为了宝宝好,却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宝宝。
气质是没有好坏之分的,爸爸妈妈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天生气质,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给予引导和辅导,所谓先“因才”再“施教”就是这个道理。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生气质。作为家长,要清楚了解孩子的天生气质,根据孩子的天生气质培养兴趣爱好,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孩子成长,不要强迫孩子做事情,以免孩子对某项事情产生错误的情绪配对。另外,气质类型虽然是天生的,但是后天的影响也很重要,所以本书中对家长提出了很多有效建议和言语示范。
同时,配合生动有趣的漫画解说,大大提高了可读性和趣味性。
目录
序 章 →9
章 活跃型
如何养育不安分的“熊孩子”?
策略一:了解活跃型儿童的未来发展倾向→45
策略二:接纳孩子的撒娇 →48
策略三: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自由探索→50
策略四:重视活跃型儿童的安全教育→53
策略五:在公共场合,妈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54
策略六:适度地提醒和批评 →55
策略七:多接近自然 →58
策略八:避免过多干扰孩子 →60
策略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62
策略十:适度要求孩子,莫要强求→64
第二章 内敛型
如何养育蔫儿坏的“小捣蛋”?
策略一:了解内敛型儿童的未来发展倾向→69
策略二:探究歇斯底里般哭泣的原因→72
策略三:营造令孩子安心的环境→74
策略四:当孩子一味拒绝时,替他用语言来表达感情→77
策略五:支持孩子的“小情结”→79
策略六:每天抽出30分钟陪伴孩子 →82
策略七:遇到“高冷”的孩子,家长需要的是自信→84
策略八:学习礼仪需要家长的以身作则→85
策略九:了解孩子“叛逆”的背后→86
策略十:多磨练多劳作→89
第三章 敏感型
如何养育脆弱敏感的“胆小鬼”?
策略一:了解敏感型儿童的未来发展倾向→93
策略二:说话时注意声音要轻柔→95
策略三:及早关注爬行发育 →97
策略四:通过各种颜色和声音刺激孩子的感性→99
策略五:入园适应的方法 →102
策略六:多让孩子和熟人短暂相处→104
策略七:不要勉强孩子“强出头”→107
策略八:尊重孩子的“上学”意愿→108
策略九: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110
第四章 模范型
如何养育自命不凡的“小大人”?
策略一:6岁之前教会孩子接受失败 →113
策略二:认可孩子的模仿天性 →115
策略三:教孩子正确地用词 →117
策略四:用运动、表演等方式帮助孩子发泄多余的精力→120
策略五:尊重孩子想尝试的想法→122
策略六:多认可孩子日常的努力→125
策略七:不要太过呵斥孩子的借口和谎言→127
策略八:父亲尤其要以身作则→130
第五章 天使型
如何养育有样学样的“小磨叽”?
策略一:了解天使型儿童的未来发展倾向→135
策略二:即使孩子还是小婴儿,也应多和他说话→137
策略三:活用婴儿手势,帮助孩子记忆→140
策略四:切换使用左右脑 →142
策略五:填好健康检查表 →145
策略六:在自然中提高孩子的专注力→146
策略七:培养孩子掌握生存智慧→147
策略八:培养孩子的规划能力 →149
策略九: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151
策略十:先找原因,再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153
终 章 →155
作者介绍
竹内爱里,幼儿教育家,淑德大学讲师。一般财团法人日本儿童训练协会理事长。2位孩子的母亲。御茶水女子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硕士。从事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儿童培养等方面的研究长达20年,指导对象范围广,从儿童到大学生,已指导人数达1万2000人左右。积极帮助残疾儿童康复,矫治儿童多动症、厌学症等成效显著,在运动指导方面,也是硕果累累,取得了全国大赛名等共计14项奖项。专攻“游戏学”,利用游戏疗法进行诊断治疗,参与运动支援计划的研究开发和执笔工作,同时参加海外教育国际会议的研究发表。积极培训保育、幼儿教育工作者。借结婚、生育之机成立了以培养孩子和帮助母亲为目的的一般财团法人日本儿童训练协会。在发展心理学、表现教育、行为科学等方面的专家的帮助下,思考并实践如何将0-6岁儿童认知特性运用在培养、训练孩子的过程中。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如,仅在半年之内就让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儿童发挥出了主体性;矫治因多动或行为粗野而让父母长年头疼的孩子,并帮助其在创作等领域发挥才能。近年来提出了“培养活泼的天才”的口号,专注于儿童训练师资格认定、儿童发展心理咨询、支援计划开发等活动。同时还兼任了“游戏学建议”节目的广播解说员。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育儿路上摸索的家长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不像那些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实实在在地从孩子独特的“硬件配置”——气质入手,来指导我们的教养实践。我以前总觉得孩子不听话、磨蹭或者过于敏感,都是我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或者孩子本身不够“好”,读完这本书,我才豁然开朗,原来这些“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特质在起作用。比如,对于那种天生反应慢、适应性差的孩子,一味地催促和高压只会让他们更加退缩和焦虑,而这本书里提供的策略,比如设置更长的过渡时间、提供清晰可见的视觉提示,就显得特别实用和人性化。它教会我们不是要“纠正”孩子的本性,而是要“顺应”和“引导”,找到那个最适合他们气质的沟通方式。这种从根本上理解孩子的视角,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焦虑感,让我能更平和地看待孩子的成长中的每一次小小的“不顺畅”。我特别喜欢作者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来阐述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读起来完全没有门槛,就像是邻居家那个经验丰富的妈妈在跟你掏心窝子一样,充满了真诚和智慧。
评分作为一名非常注重科学依据的读者,我必须说,这本书在理论构建上的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就给出一堆建议的书籍,而是建立在成熟的气质理论框架之上的。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不同气质类型的核心特征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比如高反应性、低反应性,活动水平的差异等等,这些分析都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学基础。更关键的是,它将这些理论与日常教养场景无缝对接起来,比如处理孩子发脾气、社交困难、学习专注力不足等具体问题时,如何根据气质类型来调整策略。我尤其欣赏作者强调的“匹配度”概念,即父母自身的气质特点与孩子气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揭示了亲子关系中冲突的深层根源。这种系统性的分析,让我对“因材施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空喊口号,而是有了一套可以操作的“地图”和“指南针”。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桥梁,让我们的教养不再是盲目的试错。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浩如烟海,很多都大同小异,读多了难免产生审美疲劳。然而,这本书在叙事风格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细腻和克制,非常打动我。它没有使用那种咄咄逼人的“你必须这样做”的命令式口吻,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富有同理心的对话方式。它承认育儿的复杂性和父母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当父母本身是高敏感型,却面对一个冲动型、需要大量外部刺激的孩子时,那种内在的拉扯和挑战是如何产生的,并提供了自我调适的建议。这种对父母内心世界的关照,让我感到极大的慰藉,觉得自己被理解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个段落触动,需要时间去回想自己的孩子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实反应,并对照书中的描述进行自我校准。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阅读消遣,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和亲子关系重塑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达到了我预期的最高标准。很多育儿书读完后,合上书本,感觉信息量很大,但回到现实中,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状况时,依然手足无措。但这本书不同,它提供的是“工具箱”,而不是“说明书”。它会细致地指导你如何观察孩子,如何识别那些细微的气质信号,比如孩子眨眼的频率、对新事物的犹豫程度、声音的高低起伏等等,这些都是过去我容易忽略的细节。例如,对于那些天生“慢热”的孩子,书中详述了“预告策略”和“慢启动仪式”的重要性,这些方法操作起来非常简单,但效果立竿见影。我尝试在周末带孩子去新的游乐场时,提前给他看了网上的图片,并约定了停留时间,结果他进入新环境时的焦躁感明显降低。这种微小而积极的改变,让我对书中其他方法的有效性充满了信心。它不是教你如何驯服孩子,而是教你如何像一个优秀的“环境设计师”一样,为孩子的天性创造最适宜成长的空间。
评分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没有把“教养”视为一个单向度的、由父母主导的过程,而是强调了亲子互动的动态循环。它明确指出,我们对孩子的反应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和未来的人格倾向。书中关于“情绪感染”和“气质的互相影响”的章节,发人深省。比如,一个容易焦虑的父母,更容易将这种焦虑投射给一个天生反应敏感的孩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本书提供了打破这种循环的清晰路径,即父母首先要认识并接纳自己的局限和倾向,然后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应对模式。这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是一本关于自我觉察和情绪管理的优秀读物。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不再急于“教育”出“别人家的孩子”,而是致力于培养出内心安宁、能发挥自己独特天赋的“自己的孩子”。这种深度和广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育儿技巧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