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家教大震撼
: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天雨轩
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37192378
字数:230000
页码:2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如何教育孩子一直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天雨轩所著的《家教大震撼——这样教育孩子是错的》从十个方面深入浅出地揭示当今家长教育孩子的误区,并给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一本好的家庭教育书,可以帮助家长解惑;一本好的家庭教育书,可以造就孩子一生。如何爱孩子,如何管教孩子,如何培养孩子,如何与孩子谈性……本书中均有涉及,细微之处,体现作者对孩子的关爱。令人惊喜的是,配合文字内容,书中绘有多幅漫画,有助于家长对情境的思考和理解。
越来越多的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太叛逆,不听话,刁蛮任性,难管教;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感到无所适从;面对现实社会的种种压力,面对一天天长大却“不懂事儿”的孩子,越来越多的家长感到不知所措,为自己虽百般努力却很失败的家庭教育而苦恼……《家教大震撼——这样教育孩子是错的》是一本别具特色的家庭教育专著。作者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惑,深刻剖析其中的症结所在,同时也告诉家长,我们平时自以为正确的教育方法已经过时了!并通过实例分析告诉我们,这样教育孩子是错的!家长应该用一种轻松自由的心态去面对孩子,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开始去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身心素养。《家教大震撼——这样教育孩子是错的》由天雨轩所著。
天雨轩,女,汉族。1987年9月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赴法国教育大学访学一年;1991年再赴法国教育大学留学并获法国国藉,定居法国;1994年获硕士学位;1998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在法居住期间,致力于国内外家庭教育合作与推广活动,研究家庭教育多年,为家庭教育专家。现为法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国际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特邀导师。2000年7月回国后,创办“金字塔”家长课堂研究所,任巴黎中国教育研究中心特聘客座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
最近一口气读完了那本《星际漂流者》。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设定有些提不起兴趣,总觉得科幻小说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是太空歌剧式的无聊打斗。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其细致入微的宇宙图景,那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挣扎,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主角在废弃的星系间寻找生存之道,他遇到的每一个次要角色,即便是只出现寥寥数语的机械师或走私犯,都拥有着令人信服的背景故事和复杂的动机。最让我震撼的是对“时间”的理解。在某些篇章里,时间的流逝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像破碎的镜子一样折射出不同的可能性,每一次跳跃都伴随着沉重的道德抉择。我甚至能闻到飞船引擎的焦糊味,感受到角色们在绝对的孤独中对人性微光的紧紧抓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在那片漆黑的虚空中漂浮了很久,那种对未知宇宙的敬畏感久久不能平息。这本书不只是在讲一个故事,它更像是在探讨我们在浩瀚存在中的位置,非常深刻,值得反复回味。
评分我必须为《古董修复师的手记》点赞,这简直是一本能让人慢下来的书。我通常偏爱节奏快的叙事,但这本书的笔触极其细腻,如同老匠人用最细的笔刷在修复一件千年瓷器。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专业手册,而是以第一人称叙述者——一位技艺精湛但脾气古怪的修复师——的视角,娓娓道来每一件古物背后的“灵魂”。作者对材料学的描述精准到令人发指,你几乎能分辨出宋代汝窑的釉色和明代永乐青花的纹理差异。更妙的是,叙述者总能从一处裂痕或一抹锈迹中,解读出前任主人复杂的一生,是爱恋、是权谋、还是纯粹的遗忘。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沉静”,它要求读者放下浮躁,去感受时间在物质上留下的痕迹。读完它,我开始重新审视家中那些被我忽略的老物件,它们不再是死物,而是承载着历史重量的容器。对于热衷于细节和工艺美学的人来说,这绝对是本饕餮盛宴。
评分最近读完的《雾锁维多利亚港》,风格简直是混搭到了极致,我完全没预料到这种组合。它披着一层浓重的蒸汽朋克外衣,到处是黄铜齿轮、蒸汽驱动的载具和错综复杂的地下管道系统。但内核却是硬核的侦探小说。故事发生在架空的十九世纪末的香港,那里的法律与秩序完全被垄断大亨和秘密社团所掌控。探案过程极其烧脑,主角并非什么神探,而是一个靠着街头智慧和对机械原理的深刻理解来破解谜团的“工程师侦探”。每一场推理都建立在对物理定律和机械运作的精确计算上,而非仅仅是灵光一现的直觉。尤其是高潮部分那场发生在海港浮动平台上,利用潮汐和蒸汽压力设计的连环杀人局,逻辑严密到让人读完后需要深吸一口气才能平复心跳。作者的想象力无疑是爆炸性的,成功地将维多利亚时代的压抑氛围与未来科技的冰冷精密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我向来对历史传记类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歌颂,要么就是堆砌枯燥的年代数据。然而,《寂静的图书馆:卡尔文院的最后一位学者》彻底扭转了我的看法。这本书聚焦于一个几乎被历史遗忘的小型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在一场席卷大陆的意识形态变革中,选择退守到一个偏远的私人图书馆,默默守护着那些被视为“禁忌”的知识。叙事手法极其克制且充满诗意,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有日复一日的抄写、翻译、以及对知识被曲解的无力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守望者”心态的刻画,那种明知自己的努力可能毫无意义,但依然选择坚持的内在驱动力,非常具有感染力。读这本书时,我仿佛能闻到旧羊皮纸和墨水的味道,感受到那种被时代抛弃却又不愿同流合污的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悲凉。它探讨的核心是“记忆的重量”和“沉默的力量”,读完让人深思良久。
评分天呐,谁能想到一本关于极地探险的书能写得如此充满哲学思辨?《冰封的界限》讲述的是二十世纪初一次失败的北极考察队的真实记录,但重点完全不在于“失温”或“饥饿”这些生理极限。作者的功力在于将环境的极端化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最原始的、最脆弱的层面。随着队伍的深入,物资的匮乏不是主要的威胁,反而是无休止的猜忌、领导权的衰落以及对“回家”这个概念的集体失忆。书中充满了对“北方感”的描绘,那种白茫茫一片中,参照物全部消失后,个体自我认同如何瓦解的过程。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考察队队医写给家人的未寄出信件,那些信件的语气从最初的乐观变得日益扭曲和偏执,对比之下,环境的冰冷反而显得单纯无害。这本书的节奏很慢,但信息密度极高,它迫使你思考,当我们剥夺掉社会结构和文明的约束时,我们到底还剩下什么来定义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