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里晶主编的《古筝基础(老年大学统编教材) 》针对零基础的老年学生,从古筝*基础的认弦、戴 义甲等开始,由易到难,由浅到深,逐步提高。全书 按课时编排,共60课时,便于学员自学,掌握课时进 度,使老师的教学思路统一清晰。每节课有简介、导 学、指法标记、要求、训练方法、乐曲等部分,重点 突出。
《古筝基础(老年大学统编教材)》60课时正合 一甲子。人生一甲子,是一个循环,*是一个开始。
很多老年大学的学生学习古筝是一个新的尝试,心中 存有对古筝的热爱与梦想。老来有闲暇,按照本教程 的进度,打好了基础,可以继续往*高层次的学习迈 进,恰恰也是古筝学习的一个新的开始。如环无端, 如环无终,生生不息,学无止境。
**阶段 入门
第一课 介绍古筝、学戴义甲、抹托练习
第二课 勾托技法
第三课 大撮技法
第四课 四点技法
第五课 颤音技法
第六课 乐曲《北京的金山上》
第七课 小撮技法
第八课 按4音练习
第九课 按7音练习
第十课 刮奏练习
第十一课 花指技法
第十二课 乐曲《平湖秋月》(一)
第十三课 乐曲《平湖秋月》(二)
第十四课 乐曲《步步高》
第十五课 连托、连抹技法
第十六课 乐曲《沧海一声笑》
第十七课 上滑音技法
第十八课 乐曲《凤翔歌》
第十九课 下滑音技法
第二十课 上下滑音技法
第二十一课 乐曲《苏武牧羊》(一)
第二十二课 乐曲《苏武牧羊》(二)
第二十三课 单手拨弦技法
第二十四课 双手拨弦技法
第二十五课 分解和弦技法
第二十六课 单手琶音技法
第二十七课 双手琶音技法
第二十八课 乐曲《知音》
第二十九课 乐曲《紫竹调》(一)
第三十课 乐曲《紫竹调》(二)
第三十一课 托劈技法
第三十二课 扎桩技法
第三十三课 泛音技法
第三十四课 乐曲《渔舟唱晚》(一)
第三十五课 乐曲《渔舟唱晚》(二)
第三十六课 乐曲《渔舟唱晚》(三)
第三十七课 轮抹技法
第三十八课 乐曲《纺织忙》(一)
第三十九课 乐曲《纺织忙》(二)
第二阶段 提高部分
第四十课 慢快摇与快慢摇技法
第四十一课 个数摇指技法
第四十二课 一拍摇技法
第四十三课 移位摇技法
第四十四课 乐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一)
第四十五课 乐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二)
第四十六课 乐曲《洪湖水,浪打浪》(一)
第四十七课 乐曲《洪湖水,浪打浪》(二)
第四十八课 乐曲《枉凝眉》
第四十九课 乐曲《茉莉花》(一)
第五十课 乐曲《茉莉花》(二)
第五十一课 乐曲《女儿情》(一)
第五十二课 乐曲《女儿情》(二)
第五十三课 乐曲《彩云追月》(一)
第五十四课 乐曲《彩云追月》(二)
第五十五课 乐曲《化蝶》(一)
第五十六课 乐曲《化蝶》(二)
第五十七课 乐曲《高山流水》(一)
第五十八课 乐曲《高山流水》(二)
第五十九课 乐曲《高山流水》(三)
附 完整版乐谱
后记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淡雅的米色调,配上行云流水的书法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作为一名退休多年的老琴爱好者,我找了很多教材,但大多设计得过于严肃或者排版密密麻麻,让人望而生畏。这本《古筝基础》给我的感觉非常亲切,拿在手里厚实却不沉重,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印刷的清晰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每一个指位图和乐谱的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对初学者来说太重要了。我特别欣赏它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比如在介绍基础的“摇指”技巧时,它没有直接堆砌复杂的练习曲,而是先用大图和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手型的放松与力度控制,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教学态度,让我这个手部关节有点僵硬的老年学习者感到备受鼓舞。而且,教材里穿插了一些关于古筝历史和保养的小知识,这些“花絮”让学习过程不那么枯燥,每次翻阅都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先生进行一对一的私教,让人感觉非常踏实和愉悦。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为老年大学量身定制的,非常注重循序渐进的“慢热型”教学。它不像某些速成教材上来就要求你拉一堆高难度的琶音,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打磨最基本的“勾、托、抹、 टक”这几个指法的基础功。我记得第一课就详细解析了“平抬”和“立压”的区别,甚至连手指触弦的角度都用剖面图展示了,这一点我以前在别的书上都没见过这么细致的。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很多习惯性的错误需要更长时间来纠正,这本教材的重复和巩固练习量设计得非常合理,不会让人觉得疲劳,却能实实在在地把动作“刻”到肌肉记忆里去。我跟着教材的音频(虽然我更喜欢自己慢慢摸索,但配套音频确实很专业)练习了半个月,感觉手上的控制力比以前清晰多了,尤其是在换把位时,那种不慌不乱的感觉,确实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的。这种“不求快,但求稳”的教学理念,深得我心。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一点,是它在文化背景和乐理知识上的讲解方式。很多教材的乐理部分都写得像高等数学公式一样晦涩难懂,背着死记硬背却不知道为什么。然而,这本教材似乎深谙老年学习者的心理,它把乐理知识融入到了具体的曲目分析中。比如,在学习《渔舟唱晚》的变奏部分时,教材会跳出来解释为什么这个地方要使用“上行轮指”,这种技法如何模拟了夕阳余晖的效果,一下子就把枯燥的音符和具体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了。它没有使用太多复杂的术语,而是多用生活化的比喻,比如形容“琶音”像水波纹散开,形容“颤音”像风中的柳枝摇曳。这种“以意带形,以形带声”的教学思路,极大地激发了我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兴趣,让我觉得弹古筝不再仅仅是手指的机械运动,而是在用声音讲故事。
评分坦白讲,当我看到“老年大学统编教材”这几个字时,我心里还是有一丝疑虑,担心内容会过于陈旧或者保守。但实际阅读后,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教材在保持传统严谨性的同时,对现代的一些演奏技巧也有所涉及,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基础教材的补充是恰到好处的。例如,在讲到不同指甲(钢甲与玉甲)的使用感受时,它客观地分析了各自音色的特点,这在很多传统教材中是很少提及的。更让我感到贴心的是,教材后面附带了一个关于“如何保养和清洁古筝”的章节,里面详细说明了防潮、防晒的注意事项,甚至是螺丝松动该如何简单处理,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练习中经常遇到的“疑难杂症”,却很少有教材会如此细致地教导我们。这说明编者是真正站在长期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的,非常务实。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简直是为我们这些老花眼群体量身定制的,这一点必须给个大大的赞!很多乐谱的五线谱和简谱混用时,字体小得像蚂蚁爬,让人看得眼睛干涩发酸,不得不戴上放大镜。但这本教材的乐谱部分,每一行之间的间距都拉得恰到好处,字体饱满清晰,即便是最复杂的十六分音符组合,也能一眼看清楚,这对我们这些需要大量时间阅读乐谱的学员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它对于一些常用的“指位标记”和“力度记号”都使用了醒目的颜色进行区分,有效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和疲劳度。我感觉教材的设计者一定是深入了解了老年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他们知道,对于我们而言,阅读体验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持续性。这本教材不光是教我们弹琴,它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阅读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