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一地的大众喜爱演唱闽南语歌曲和通俗歌曲 ,一般爱好者能不能写作这类歌曲,怎么入门,好的 通俗歌曲的形式结构有何特点,词与曲的关系究竟如 何处理,成功写作一首通俗歌曲有无规律和捷径,闽 南语歌曲的特色与通俗歌曲的关系是什么,这一系列 问题,都是写作者和爱好者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值得 理论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施雯、卢广瑞著的《 论闽南语歌谣歌曲写作》针对这些问题,详尽地分析 和解答,力求结合深奥与浅显,繁复与简易的理论与 实践,提纲挈领,相提并论。期望阅读完本书,歌曲 爱好者可从开始入门学习歌曲写作,也能从对**的 通俗歌曲作品的分析中受益。
本书部分引用卢广瑞的学术专著《20世纪海峡两 岸闽南语(创作)歌曲研究》,原因有三:**,闽南 语歌曲写作必然与闽南语歌曲的学术研究有联系;第 二,歌曲写作的实践,也必然应该以歌曲写作理论作 为指导;第三,这样做扩大了闽南语歌曲学术理论研 究的影响。
绪论
第一章 曲调、旋律的记谱与相关的乐理知识
第一节 民族五声调式音阶
第二节 五声调式音阶的扩大
第三节 歌谣、歌曲的音乐要素与曲调、旋律的基础形态
第四节 乐谱的记写与基本展现手法-
第二章 歌谣、歌曲曲调、旋律的基础形态与基本展现手法
第一节 曲调、旋律的基础形态
第二节 歌谣、歌曲曲调、旋律展现、展开的基本方式
与手法
第三节 旋律与“音乐的灵魂”之辨析
第三章 乐句、乐段结构的歌谣、歌曲写作
第一节 乐句的写作练习
第二节 两个句子的闽南语歌谣、歌曲写作练习
第三节 四个乐句“起承转合”式的写作
第四节 其他歌谣、歌曲写作练习
第五节 “台湾歌谣之父”邓雨贤
第六节 艺术歌曲《永远的古田》赏析
第四章 单二部曲式的歌曲写作
第一节 并列单二部曲式的歌曲写作
第二节 再现单二部曲式的歌曲写作
第三节 歌曲前奏与尾声的写作
第四节 朱践耳的童声合唱《摇篮曲》析评
第五章 歌词与歌曲的关系
第一节 歌曲中的词曲关系
第二节 普通话歌曲的选词
第三节 西方大小调调式体系
第四节 道教歌曲音乐浅谈
后记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坦率地说,散发着一种浓厚的九十年代地方志的气息,这或许是为了烘托其“地域研究”的严肃性,但阅读体验上却着实需要读者具备极大的耐心。字体选择偏小且行距略显拥挤,加上大量的引文和脚注,使得本应是流畅的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需要不断查阅附录的“寻宝游戏”。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作者在分析具体的歌词范例时,往往采用了一种非常宏观的、社会学的视角进行解读,过度强调了歌谣所承载的集体记忆和社会功能,却忽略了对歌词文本本身的精妙拆解。例如,在分析某首著名的挽歌时,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剖析其中“起承转合”的叙事技巧,或者某个特定意象是如何通过音乐化处理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然而,呈现给我的却是大段关于丧葬习俗和宗族观念的阐述,这使得这本书的“歌曲写作”主题显得像是一个挂在枝头却触碰不到的果实,让人在文化知识的海洋中略感迷航。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文化田野调查报告,它在为闽南语歌谣建立一个坚实的文化和历史坐标系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的背景,让读者理解“为什么”这些歌谣会存在,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历史存在”转向“当下创作”时,这本书的指导意义便迅速衰减了。它像是一面高倍望远镜,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但却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合适的画笔或雕刻刀。我阅读完毕后,对于闽南语的社会变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对于如何提炼一个动人的主题,如何用音符和文字去编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依然感到一片迷茫。这本书适合历史学者或文化人类学家深入研读,但对于急需创作技巧的歌谣作者来说,它提供的工具箱里,似乎遗漏了最关键的那几件趁手的“创作利器”。
评分我最初购买此书,是期望能从中汲取到如何将那些充满烟火气的闽南口语,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富有诗意的歌词的秘诀。我关注的核心是“转化”的艺术。然而,这本书似乎将“写作”等同于“记录”,它花费了极大的篇幅去记录和罗列了大量现有的歌谣文本,对这些文本的“创作动机”和“技术实现”的讨论却异常浅薄。书中虽然提到了“情绪的铺陈”对听众的影响,但对于如何构建一个恰当的段落结构来引导听众的情绪起伏,如何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避免歌词的直白和说教,这些写作层面至关重要的技巧,都只是一笔带过。比如,很多闽南歌谣的魅力在于其“未尽之意”和“弦外之音”,但这本书的分析却过于直白,试图将所有象征性的表达都还原为单一的、明确的社会意义,从而阉割了歌谣艺术的开放性和美感。这让我感觉,作者更像是一位人类学家,而非一位深谙创作之道的艺术家。
评分对于那些想要学习如何将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闽南语曲式相结合的创作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参考价值极其有限。它似乎完全构建在一个“传统即是美”的预设之上,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创新和跨界融合持有一种谨慎甚至保守的态度。书中对旋律和配器的讨论几乎不存在,完全聚焦于文本层面。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处理“新”的题材用“旧”的语言去表达时可能产生的张力与化学反应,如何在新潮的编曲背景下,依然保持住闽南语的音色美感和文化内核。但这本书却像是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传统世界”里,对当代音乐创作的语境缺乏足够的敏感度。对于那些试图创作出既能被父辈理解,又能吸引年轻听众的“新闽南语歌曲”的作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显得过于陈旧和单薄,缺乏面向未来的视野和实践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论闽南语歌谣歌曲写作》,但读完之后,我感到这本书似乎并没有完全触及到歌谣写作的核心技艺。它更像是一本关于闽南文化背景的介绍手册,而非一本教授如何创作优秀闽南语歌曲的实用指南。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闽南语的音韵特点、历史渊源以及社会变迁对歌谣风格的影响,这些内容固然是重要的背景知识,但对于一个渴望学习歌曲创作技巧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虚火”。比如,在谈到“押韵”这一创作基石时,作者只是罗列了不同方言区韵脚的差异,却很少深入剖析如何在现代歌曲创作中灵活运用这些传统韵律来制造高级的音乐感和情感张力。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将那些古老的韵味融入到更具现代感的旋律结构中,如何处理歌词的节奏感与旋律线的匹配度,这些关键的“干货”在书中付之阙如,让人在合上书本时,心中充盈的还是对闽南文化的敬仰,而非对歌曲创作手法的掌握。它更像是一篇扎实的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而非一本聚焦于“写作”的实操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