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音乐的审美依赖于 听觉,不受空间的制约,不像语言的声音那样具有约 定俗成的语义指向,也不像自然的声音那样具有声音 与现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在传统音乐审美中,通常都 是根据作品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的课堂教学 手段,音乐审美教学一般遵循“介绍、聆听、引导、 联想”四个环节。而本书的内容在于培养学生的情绪 运动能力,常态化地进入情绪运动状态的音乐审美教 学方法——深度音乐审美教学法。《深度音乐审美教 学法导论》作者田耀农、宋艳艳带领他的学生们针对 “深度音乐审美教学法”的科学性、有效性、可操作 性、可重复性的进行了长期的数据记录,并在书中呈 现了学生们的音乐体验实录,这些材料弥足珍贵,也 构成了本书的一个特色。
前言
绪论 音乐美育音乐审美
第一节 美与美感
第二节 音乐与音乐美
第三节 审美与音乐审美
第四节 音乐审美的目的与方法
第一章 深度音乐审美的理论
第一节 如何认识音乐世界
第二节 美妙的音乐世界
第三节 音乐作品的类别
第四节 走进音乐世界的方法
第二章 音乐世界的构成
第一节 音乐的构成材料及构成方式
第二节 音乐的表达方式和作品体裁
第三节 中国的音乐世界
第四节 西方的音乐世界
第五节 音乐的欣赏与音乐的保健
第三章 深度音乐审美方法的训练
第一节 冥想认知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使用“音乐冥想”技术的意义
第三节 “音乐冥想”能力的训练方法
第四节 “音乐冥想”的感受交流
第五节 “音乐冥想”的日记写作
第四章 故事性音乐作品的深度审美
第一节 故事性音乐作品的特点
第二节 故事性音乐作品的理解
第三节 故事性音乐作品的深度审美方法
第五章 绘画性音乐作品的深度审美
第一节 音乐作品中绘画性因素的构成
第二节 音乐作品中绘画性因素的体现
第三节 绘画性音乐作品的深度审美方法
第六章 表情性音乐作品的深度审美
第一节 表情性音乐作品的特点
第二节 表情性音乐作品的领会
第三节 表情性音乐作品的深度审美方法
第七章 哲理性音乐作品的深度审美
第一节 哲理性音乐作品的构成原理
第二节 哲理性音乐作品的构成方式
第三节 哲理性音乐作品的深度审美方法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的质感配上那种略带复古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沉静而又充满探索欲的氛围中。我原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专著,但翻开之后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扎实,即便是处理一些相对抽象的概念时,也能用非常生动且贴近生活的例子来加以阐释,使得阅读过程并非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私密对话。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音乐流派的梳理脉络,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性极强,让人清晰地看到音乐审美观念是如何在社会、文化、技术多重因素的打磨下逐渐演变、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审美”框架。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但对于资深爱好者而言,其中穿插的那些对经典作品的独到见解和分析视角,也足够引发深度的思考和反刍。
评分读完这本厚重的作品,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美育”二字的刻板印象。过去总觉得音乐审美教育无非就是教人分辨“好听”与“不好听”的粗浅标准,或者停留在对曲式结构的机械分析上。然而,这本书深刻地探讨了“审美”背后的哲学根基和社会语境。作者似乎在引导读者,审美绝非主观的、孤立的感受,而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构建过程,它与我们的文化身份、时代精神乃至个体经验都紧密缠绕。我尤其喜欢它对于“聆听”行为的深度解构,它不仅仅关注声音的物理属性,更着眼于听者在接收信息时所进行的心理加工和情感投射。这种由表及里的剖析,让我对如何真正“进入”到音乐作品中,获取更深层次的精神滋养,有了全新的领悟。
评分翻阅此书,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不断自我审视和挑战的学术旅程。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精神令人印象深刻,他不断地质疑和解构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审美标准和教学模式,推动着读者主动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更具包容性的理解框架。这种积极的、批判性的对话姿态,正是优秀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审美标准的兼容性”所做的深入探讨,它提醒我们,审美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培养出具有单一标准偏好的听众,而是塑造出具有高度文化敏感度和批判性鉴赏力的现代公民。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如何教人去听”的全新哲学高度。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对复杂概念的接纳度。书中对于某些核心术语的定义和辨析极其审慎和严谨,可能需要反复研读才能完全消化其深意。但正是这种对学术纯粹性的坚持,使得全书的论证逻辑无懈可击,充满了知性的力量。它不迎合快餐式的阅读需求,而是鼓励读者慢下来,去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思熟虑。对于那些渴望深入探索音乐本质,而非满足于表面知识的专业人士或严肃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一套强大的、可以用来构建自己审美体系的思维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安排得极为巧妙,它不像那种线性叙事的教科书,反而更像是一个多维度的思维导图,不同章节之间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关于“感知与诠释”那一章,作者引入了大量的跨学科视角,比如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解析听觉的神经基础,再结合现象学的方法来描述主体的在场感。这种融会贯通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让人意识到音乐审美教育的复杂性和广阔性。对我个人而言,最实用的部分在于那些关于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它们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真实课堂互动和学生反馈的深度案例,提供了大量可操作性的启发,让那些宏大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