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音乐的审美依赖于 听觉,不受空间的制约,不像语言的声音那样具有约 定俗成的语义指向,也不像自然的声音那样具有声音 与现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在传统音乐审美中,通常都 是根据作品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的课堂教学 手段,音乐审美教学一般遵循“介绍、聆听、引导、 联想”四个环节。而本书的内容在于培养学生的情绪 运动能力,常态化地进入情绪运动状态的音乐审美教 学方法——深度音乐审美教学法。《深度音乐审美教 学法导论》作者田耀农、宋艳艳带领他的学生们针对 “深度音乐审美教学法”的科学性、有效性、可操作 性、可重复性的进行了长期的数据记录,并在书中呈 现了学生们的音乐体验实录,这些材料弥足珍贵,也 构成了本书的一个特色。
前言
绪论 音乐美育音乐审美
第一节 美与美感
第二节 音乐与音乐美
第三节 审美与音乐审美
第四节 音乐审美的目的与方法
第一章 深度音乐审美的理论
第一节 如何认识音乐世界
第二节 美妙的音乐世界
第三节 音乐作品的类别
第四节 走进音乐世界的方法
第二章 音乐世界的构成
第一节 音乐的构成材料及构成方式
第二节 音乐的表达方式和作品体裁
第三节 中国的音乐世界
第四节 西方的音乐世界
第五节 音乐的欣赏与音乐的保健
第三章 深度音乐审美方法的训练
第一节 冥想认知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使用“音乐冥想”技术的意义
第三节 “音乐冥想”能力的训练方法
第四节 “音乐冥想”的感受交流
第五节 “音乐冥想”的日记写作
第四章 故事性音乐作品的深度审美
第一节 故事性音乐作品的特点
第二节 故事性音乐作品的理解
第三节 故事性音乐作品的深度审美方法
第五章 绘画性音乐作品的深度审美
第一节 音乐作品中绘画性因素的构成
第二节 音乐作品中绘画性因素的体现
第三节 绘画性音乐作品的深度审美方法
第六章 表情性音乐作品的深度审美
第一节 表情性音乐作品的特点
第二节 表情性音乐作品的领会
第三节 表情性音乐作品的深度审美方法
第七章 哲理性音乐作品的深度审美
第一节 哲理性音乐作品的构成原理
第二节 哲理性音乐作品的构成方式
第三节 哲理性音乐作品的深度审美方法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语言的精准与克制。在探讨如此主观的“审美”领域时,很多作者倾向于使用过度华丽或模糊的辞藻来烘托气氛,但此书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清晰、有力的表达。每一个术语的引入都经过了严谨的铺垫,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理论的读者,也能跟上作者的逻辑推演。例如,它对“时间感”在音乐流变中的感知差异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它不仅描述了现象,更深入探究了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基础。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一位音乐学院的学生手持此书,其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深度和批判性思维将得到质的飞跃。这绝非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书,它需要时间沉淀,需要你在不同的心境下重读,每一次都会有新的领悟,仿佛在聆听一首结构复杂但魅力无穷的复调作品。
评分读罢此书,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叙事能力,他/她似乎拥有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故事的魔力。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巧思,不像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漫游。开篇的几章,作者用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音乐片段作为引子,迅速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音乐的习以为常。我非常喜欢书中穿插的那些富有哲理性的旁白,它们如同乐曲中的即兴独奏,在不打断主旋律的同时,提供了深刻的反思角度。尤其是关于“静默”在音乐结构中作用的论述,彻底颠覆了我对音乐完整性的传统认知。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设置了一系列的“思考陷阱”,鼓励读者自己去挖掘和定义自己的审美坐标系。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和观念重塑,收获颇丰。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的,但这种挑战恰恰是它价值的体现。作者似乎对音乐教育的现状抱有一种“批判性的急切”,他/她不愿意提供任何廉价的慰藉或简单的操作指南。相反,全书充斥着对既有模式的解构和对深度思考的强烈呼唤。特别是其中关于“技术进步对审美情趣的异化”的段落,语气之犀利,观点之深刻,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审视自己日常的收听习惯。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欣赏某首特定的曲子,而在于帮你铸造一把属于自己的“审美之尺”。它像一个严苛的导师,不断地鞭策你走出舒适区,去面对音乐世界中那些更复杂、更微妙、更需要投入心力的真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所有听到的声音——无论高雅低俗——都多了一层审视和辨别的能力,这比学会任何一种乐器都来得更为珍贵。
评分这本关于音乐审美的著作,从我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就展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音乐教育的雄心。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罗列和分析已有的音乐作品,而是试图构建一套全新的认知框架,去引导读者如何“感受”音乐。书中的文字如同精妙的乐章,层层递进,但又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张力。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审美体验”这一抽象概念时所采用的具象化描述,那些关于听觉、情感乃至身体反应的剖析,让我仿佛能重新触摸到那些被文字激活的旋律线条。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审美差异的探讨,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意识到“好听”绝非唯一的评判标准,而是一种复杂、多维度的文化对话。虽然有些章节的理论深度需要反复咀嚼,但这种挑战性恰恰是引人入胜之处,它要求读者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寻者,去构建自己的音乐世界观。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经历了一次深度的心灵洗礼,对音乐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技巧或流派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了其存在的本质与意义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转换令人耳目一新。它成功地跳出了传统的西方古典乐/现代流行乐的二元对立框架,而是从更宏观、更具跨学科视野的角度切入。我发现作者大量借鉴了认知科学、现象学乃至人类学的一些概念来佐证其音乐审美理论,这种融合令人拍案叫绝。书中对于“听觉经验的建构性”的论述尤其具有启发性,它挑战了我们“听到即理解”的固有观念,强调了主体经验在音乐意义生成中的核心地位。这种高度的理论自觉性,使得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如何听音乐”,而更指向“我们如何成为能听音乐的人”。对于任何一个对艺术本质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它让你明白,审美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可以被系统训练和提升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