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一地的大众喜爱演唱闽南语歌曲和通俗歌曲 ,一般爱好者能不能写作这类歌曲,怎么入门,好的 通俗歌曲的形式结构有何特点,词与曲的关系究竟如 何处理,成功写作一首通俗歌曲有无规律和捷径,闽 南语歌曲的特色与通俗歌曲的关系是什么,这一系列 问题,都是写作者和爱好者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值得 理论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施雯、卢广瑞著的《 论闽南语歌谣歌曲写作》针对这些问题,详尽地分析 和解答,力求结合深奥与浅显,繁复与简易的理论与 实践,提纲挈领,相提并论。期望阅读完本书,歌曲 爱好者可从开始入门学习歌曲写作,也能从对**的 通俗歌曲作品的分析中受益。
本书部分引用卢广瑞的学术专著《20世纪海峡两 岸闽南语(创作)歌曲研究》,原因有三:**,闽南 语歌曲写作必然与闽南语歌曲的学术研究有联系;第 二,歌曲写作的实践,也必然应该以歌曲写作理论作 为指导;第三,这样做扩大了闽南语歌曲学术理论研 究的影响。
绪论
第一章 曲调、旋律的记谱与相关的乐理知识
第一节 民族五声调式音阶
第二节 五声调式音阶的扩大
第三节 歌谣、歌曲的音乐要素与曲调、旋律的基础形态
第四节 乐谱的记写与基本展现手法-
第二章 歌谣、歌曲曲调、旋律的基础形态与基本展现手法
第一节 曲调、旋律的基础形态
第二节 歌谣、歌曲曲调、旋律展现、展开的基本方式
与手法
第三节 旋律与“音乐的灵魂”之辨析
第三章 乐句、乐段结构的歌谣、歌曲写作
第一节 乐句的写作练习
第二节 两个句子的闽南语歌谣、歌曲写作练习
第三节 四个乐句“起承转合”式的写作
第四节 其他歌谣、歌曲写作练习
第五节 “台湾歌谣之父”邓雨贤
第六节 艺术歌曲《永远的古田》赏析
第四章 单二部曲式的歌曲写作
第一节 并列单二部曲式的歌曲写作
第二节 再现单二部曲式的歌曲写作
第三节 歌曲前奏与尾声的写作
第四节 朱践耳的童声合唱《摇篮曲》析评
第五章 歌词与歌曲的关系
第一节 歌曲中的词曲关系
第二节 普通话歌曲的选词
第三节 西方大小调调式体系
第四节 道教歌曲音乐浅谈
后记
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了,简直是文学与音乐交织的盛宴。作者对闽南语文化的那种深沉的理解和热爱,透过每一个音符和词藻都流淌出来。它不仅仅是在谈论歌曲的创作技巧,更是在描绘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传统叙事结构如何在现代歌谣中得到转译的剖析,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强烈。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都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而是活生生的艺术生命体。作者似乎拥有将抽象的音乐感觉具象化的魔力,即便是对音乐理论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那种旋律背后蕴含的情感张力所深深吸引。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闽南语地区人民的情感脉络有了更深一层的体察,那些看似朴素的歌词,实则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记忆和生命哲学。这种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艺术力量,被作者挖掘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仿佛亲身参与了一场关于地域文化精神的深度考古。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是抱持着怀疑态度的,总觉得理论会过于枯燥,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设。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像是在听一首结构精巧的乐曲。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对于闽南语独特的声韵美学,他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敏锐洞察力。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环境音景”如何融入歌词创作的部分,那段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展示,它揭示了地域文化如何成为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书中对几首经典老歌的“解构”过程,极其富有启发性,让人忍不住想去重新聆听那些久违的旋律,并用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去品味它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高级的解读框架,让“听歌”这个日常行为,升华成一种对文化符号的深度解读。对于任何一个试图理解闽南文化复杂性的外来者来说,这都是一把开启心门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沉浸感的,仿佛作者直接拉着我的手,走进了闽南地区那些充满烟火气的街巷,去聆听那些原生态的歌声。我发现作者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平衡感非常难得。他没有陷入盲目复古的窠臼,也没有一味鼓吹西方化的流行模式,而是精妙地探讨了如何在继承核心精神的前提下,让闽南语歌谣焕发新的生命力。其中关于词汇选择和韵律匹配的章节,对我写小说时的人物对话塑造也产生了巨大的触动。作者对语言的尊重,对民间智慧的敬畏,贯穿始终。我感受到的不是一本冰冷的学术专著,而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文化守望者,在向我们诉说着一种活着的艺术形态,那种真诚的力量,是任何精美包装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我个人认为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它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上升式的,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对前文的理解产生新的认识和深化。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时代情绪”在歌谣中的投射分析。他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历史阶段,闽南人通过音乐所表达出的集体焦虑、喜悦与坚韧。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文本的结合,让整本书充满了厚重感。我发现自己开始尝试模仿那种独特的语感去构思一些文字,虽然远不及原著的精妙,但这种创作的冲动本身,就是这本书最伟大的成功。它激发了读者内在的创造力,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这一点,是许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关注区域文化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股清流。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考据精神,与他那充满诗意的文字表达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我特别赞赏作者对于“口语化”的歌词如何升华为经典文本的细腻描摹,这需要极高的文学敏感度和文化同理心。书中对于不同世代歌谣的对比分析,揭示了社会变迁对艺术表达形式的潜移默化影响,洞察入微。读罢此书,我不再仅仅把闽南语歌谣视为一种音乐类型,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文化文本,一种承载着特定地域人民集体记忆的活态档案。它提供的思想深度,足以让读者反复咀嚼,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领悟闪现,绝非一读即弃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