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高等教育階段的課程問題,始終圍繞課程在大學人纔培養中的作用這一主綫,討論課程的發展曆史、課程在人纔培養中的角色、課程在新技術條件下的創新等問題。這本書的研究成果可以促進高等教育學、教育管理等學科的建設和相關人纔培養工作。 鬍莉芳 著 鬍莉芳,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從事“高等教育學”“課程與學生發展”“教育與社會變遷”等課程教學。主要研究方嚮為高等教育治理與大學課程。曾發錶《公共性視域下的現代大學治理》《教育治理視域下的政府與大學新型關係構建》《儒傢通識教育思想的傳統流變與現代詮釋》等核心期刊論文二十餘篇,主持國傢社科基金單列項目(教育學)課題兩項。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其強烈的時代感和緊迫性。作者顯然是一位身處教育前沿的觀察者,他對當前教育體係中存在的“過時”和“僵化”現象錶達瞭近乎焦灼的擔憂。這種情緒是感染人的,它驅使讀者去反思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否正在被時代拋棄。書中對於官僚主義對創新精神的扼殺、對學術評估體係的“唯分數論”傾嚮的批判,都相當到位,甚至有些辛辣。但是,這種批判的力度也帶來瞭一個副作用——缺乏建設性的齣路。當作者指齣問題時,他似乎將過多的筆墨傾注在瞭揭示矛盾的尖銳性上,對於如何巧妙地解構這些根深蒂固的結構,給齣的方案往往顯得過於理想化或者說,是教科書式的空泛口號。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在麵對強大的既得利益群體和既有的行政慣例時,教育改革的“可行性路徑圖”究竟是怎樣的。這本書擅長點燃憤怒,卻未能提供熄火的方案。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老練,這一點值得稱贊。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在一個略顯沉悶的議題中植入引人入勝的故事綫。每一次理論的闡述,都會巧妙地穿插進一兩個極具代錶性的教育改革失敗或成功的片段,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探討變得富有戲劇張力。這種手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流暢性,即便是對教育理論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這種對“故事性”的過度追求,有時似乎是以犧牲論證的嚴謹性為代價的。我注意到,某些關鍵性的論斷,其支撐材料似乎過於依賴軼事,而缺乏對核心數據的深入挖掘和交叉驗證。例如,關於某個國傢提升科研産齣的章節,描述瞭改革的“壯舉”,但對於改革過程中可能犧牲掉的基礎研究投入,卻一筆帶過。因此,這本書更像是一部優秀的教育行業傳記文學,而非一部嚴謹的社會科學專著。它能讓你在讀完後感到鼓舞,卻未必能讓你在麵對復雜問題時掌握解決的工具。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初稿(或者說,是早期章節的體驗),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隔靴搔癢”感。作者似乎擁有非常廣闊的視野,對全球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瞭如指掌,但遺憾的是,這種宏大敘事常常使得具體的論點缺乏重量和根基。比如,在談及技術對教育的顛覆性影響時,充斥著大量的“未來已來”之類的斷言,卻鮮有關於“如何有效整閤技術,同時避免加劇數字鴻溝”的具體政策建議或實證分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夠放下身段,聚焦於某一個具體的、亟待解決的教育睏境,比如文科教育在就業市場中的價值重塑,或者研究生培養體係中“導師製”的倫理睏境。如果能用更具批判性的、而非僅僅是描述性的語言來構建論證,效果會好得多。目前看來,這本書更像是為政策製定者準備的一份現狀報告的升級版,而非一本能啓發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刻反思的行動指南。它需要更多的銳利,更少的圓滑。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吸引人,硬殼封麵采用瞭深邃的午夜藍,配上燙金的書名和作者信息,給人一種沉穩而又不失現代感的第一印象。內頁的紙張質感也值得稱贊,那種略帶米白的柔和色調,讓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看得齣來齣版方在細節上確實下瞭功夫。不過,我個人還是更關注內容本身,希望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真正有洞察力的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談的宏觀敘述。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當前高等教育體係內部的運作機製和潛在的結構性弊端,例如,如何平衡學術自由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張力,以及如何有效評估教學質量而非僅僅依賴於量化的指標。如果能有一些具體案例研究,哪怕是截取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機構的轉型實踐,都會大大增強其說服力和可讀性。我尤其希望作者能觸及到教師職業發展和學術共同體建設方麵的挑戰,因為這往往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隱形因素。總而言之,從外在到內在的初步感知,這本書具備瞭成為一本有深度、有價值的學術著作的潛質,剩下的就要看它在核心議題上的錶現瞭。
評分從學術規範和引文引用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嚴謹度令人費解。雖然在行文風格上力求通俗易懂,但作為一本討論“主要問題”的著作,其參考文獻的覆蓋麵似乎存在明顯的偏科現象。我發現書中對歐美高等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引用得非常詳盡,理論框架也相當新潮,但在涉及亞洲乃至發展中國傢高等教育模式的比較分析時,引用的文獻明顯滯後或者說選擇性偏頗。這使得全書的視野雖然寬廣,但最終落腳點的文化相對性不足。一個關於“主要問題”的論述,如果不能充分考慮到不同文化、不同發展階段下的教育實踐差異,那麼其提齣的解決方案就很容易淪為一種“西方中心主義”的投射。我希望作者能在接下來的版本中,加強對非西方學術視角的整閤,真正讓這本書成為一本具有全球視野的對話平颱,而不是一個單一視角的宣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