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单亲妈妈日记
定价:18.80元
作者:顾颐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500844549
字数:
页码:2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单亲妈妈日记》是一位母亲长达18年饱蘸心血为女儿写下的日记,她记录了初为人母的温馨,单亲家庭的困惑,独生子女的娇宠,青春期的叛逆,以及中考、高考那段走在刀刃上的日子,这里有教育专家卢勤指点迷津,有重点示范学校教师的成功教育案例,还有那位母亲经过18年时间、迈过一道道坎坷之后的回望和感悟……
目录
作者介绍
顾颐,女,北京人,北京某报主任记者,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过报告文学集《奇迹在中国》,在《北京文学》上发表过《一个中考学生家长的日记》等。
文摘
2.妈妈终于见到你啦
4月30日
亲爱的岚晓:
妈妈次面对面地看到你。你是被一个穿粉红色护士服名叫秦英的护士抱来的。
她的轻盈安详与你的宁静无瑕浑然一体。让我感到仿佛天边飘来一片祥云。我次看到你的时候,你的眼睛瞪得圆圆的。我惊奇我的孩子居然是全病房漂亮的婴儿.当然这是我一个人认为。你的眼睛大大的,双眼皮,而且总是睁着,眉毛还没长出来,但轮廓已是长长弯弯,柳叶一样的了,你的鼻子挺小,嘴巴闭着的时候也挺小,很秀气。可是一哭嘴巴就别提多大了,把眼睛、鼻子全装在里面还有富裕。
产后我被推到一个四人病房,我的床是“20号”,此后的几天。我又被叫做“20床”,你睡的小筐上也标着“20床”,你的个名字就叫“20床”。
护士把你捆得像个日本小木偶.身体紧紧地裹在蓝白相间的包裹里,只露一个圆脑袋,脑袋下面垫一块白布,算是小枕头。记得在我怀孕后期,医院给我们这些准妈妈上过培训课,让我们用一块白布托起模拟娃娃的头,现在我就照样做了,不料你软塌塌的,并且总是在动,让我觉得很难办。
每天我要喂你六次奶,其实,婴儿室护士早就把你们喂饱了,推给妈妈只是让我们演习一下过过瘾。协和医院很注重用母奶喂养,她们有一句“名言”:只要你是用母乳喂大的,你的孩子就可以用你的奶喂大。果然,我的病房里每一个妈妈都可以自己奶孩子。
我把送到你嘴边的时候,大多数时候你都很急切,偶尔你睡着了喂不进去我就很着急,生怕你落下这一顿会饿着,其实如前所说,医生还是要定时喂你们牛奶的。后来你好像有了条件反射,一到我身上就找,眯小了眼睛,凭着嗅觉去寻找,小猫似的在我怀里一拱一拱,一股深深的母爱荡漾在我全身,令我通体舒畅。我意识到,这滋味只有母亲才能体味,亦只有亲生女儿才能给我带来,我次觉得我和你之间有着那么浓的亲情,割舍不断的亲情,真奇怪你在我肚子里时,这种感情竟要靠想象去培养;而阵痛时。真恨不得永远不做这个母亲。
后来,你养成了吮着乳头睡觉的习惯,在医院就养成了,几乎与生俱来。
5月3日
一周后,我们要出院了,爸爸、奶奶和小阿姨来接咱们,医生把你抱出来,要我替你换上家里的衣服,我手足无措。直到这时,我还没有见到你的手脚呢。一次,病房里有一位性急的母亲“擅自”把襁褓打开,怎么也包不上,被护士好一通呵斥。我深信自己没这个能力,也不敢贸然行事,还有一层担忧是,哪那么巧就生得那么齐全,万一少一只手指或一只脚趾,看着多么难过。
这回我终于看到了:奶奶把你的襁褓解开.你立刻像解放了一样把一双小手举过肩膀,把腿缩起来。你的十个手指和十个脚趾都是全的而且这般娇嫩这般完美,手的形状像我,脚像你父亲。
这一点我一直到后来都奇怪,女儿一般像父亲,可你长得非常像我小的时候,无与伦比的像。岚晓,如果你替我重新活一次,我一定不让你再犯我的错,有时候人的一生,就是在关键的几步上走错了.一辈子都追悔莫及。
奶奶熟练地给你穿上小衣服裹上尿布,紧紧地包好你,很稳地走。小阿姨提着东西跟着,爸爸用自行车推着我,穿过的王府井大街.回到红霞公寓。如果人生就这样走下去就好了,可惜不成。
序言
坦白说,初读这本书时,我对其叙事角度的反复跳跃感到一丝困惑,它时而聚焦于某一件事的细节,时而又拉远镜头审视整个生活结构,这种跳跃感,初看之下有些零碎。但深入阅读后,我意识到这恰恰是作者在试图模拟一种多线程的思维模式,那种必须同时处理好经济账、情感账和时间账的现实压力,使得她的心绪不可能保持单一的线性流动。书中关于“时间”的描写尤其引人深思,时间似乎不是匀速流逝的,而是被各种突发事件分割成无数个急促的片段,然后又在深夜里被拉伸成漫长无尽的独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选择的代价”的探讨,每一次看似微小的妥协,背后都隐藏着一套复杂的权衡系统,这本书没有美化这些选择,而是把它们像手术刀下的样本一样清晰地展示出来。它迫使我反思自己生活中的那些“默认设置”,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过的行为模式。这本书的整体氛围是沉静的,但这种沉静之下,涌动着巨大的内在能量和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节奏一开始让我有些出戏,它没有传统小说那种清晰的起承转合,更像是一系列散落的、带有强烈情绪印记的片段集合。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松散的结构,你就会发现,这恰恰是生活的真实面貌——充满了不期而至的插曲和没有明确终点的拉锯战。其中关于社区和邻里关系的描写尤其精彩,那些无声的帮助与偶尔的摩擦,构建了一个微缩的社会图景。我特别关注了作者在处理“自我”与“母亲”身份冲突时的挣扎,那种渴望拥有片刻属于自己的时间,却又在孩子呼唤时瞬间被拉回责任轨道的感觉,简直太真实了。它没有提供任何现成的解决方案,没有“如何成为完美母亲”的指南,它只是赤裸裸地呈现了“成为”的过程本身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和损耗。读这本书时,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高潮,而是因为某个词语或某个场景的描绘,精准地击中了某种共鸣,那种“啊,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是这样”的瞬间,是阅读体验中最宝贵的收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不完美呈现”,它让你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带着瑕疵的、持续的努力。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的,它几乎拒绝使用任何夸张的词汇来渲染痛苦或喜悦,所有的情感都像是被压入了深海,需要你屏住呼吸才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压力。作者对于日常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美”的捕捉,令人赞叹。例如,她描述孩子们在公园里追逐光影的场景,寥寥数语,画面感就极其强烈,带着一种稍纵即逝的珍贵感。这种对“当下瞬间”的珍惜,源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深刻认知。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自我价值”的部分,那种在被家庭角色定义之后,如何小心翼翼地从缝隙中为自己争取一丝“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感,这种微妙的心理活动,描绘得入木三分。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结构,它的力量来源于其广阔的“细节的深度”,每一个细节都像是一个锚点,将读者牢牢地固定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它读起来不像是一本小说,更像是一份需要被认真研读和消化的生命报告,充满了未经修饰的诚实与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清冽的、近乎散文诗般的质感,即便描述的是最柴米油盐的日常,也似乎被一层温柔的光晕笼罩着。它不侧重于宏大的戏剧冲突,而是将笔触深入到那些极其细微的情感涟漪之中,比如阳光穿过百叶窗投射在孩子脸上的角度,或是雨天里鞋子浸湿后那种潮湿的触感。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情绪的色彩”,那些不被言说的焦虑,那些转瞬即逝的喜悦,都被她用精准的比喻巧妙地捕捉了下来。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人际互动时的细腻,那种成年人之间为了维护表面和谐而进行的微妙的语言试探和姿态调整,展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它不会把所有情绪都填满,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填充背景音乐和未完成的对话。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但安静的内心梳理,它没有提供答案,但它提供了空间——一个可以安放疲惫和疑问的空间。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共情方式,它不压迫你,只是温柔地邀请你进入那个独处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里,仿佛藏着一个城市里最普通也最坚韧的灵魂,那种在黎明前独自醒来,为了一份微薄的薪水和两个孩子的未来而默默咬紧牙关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我读到她如何巧妙地平衡着工作中的压力与家庭中的琐碎,那种精打细算到每一分钱的花销,以及在孩子生病时那种近乎崩溃却又必须强装镇定的无助,都让人心里一紧。它不是那种煽情到让人掉泪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一种近乎纪实的冷静叙述,像是在一本旧相册里翻看那些被时间打磨得有些发黄的瞬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描述的那种“隐形”的孤独感,不是身边没人,而是那种你身边的人都无法真正理解你所承受的重量时,那种连叹息都显得多余的寂寥。她描述的每一个日常场景,无论是排队等候的超市收银台,还是在深夜辅导完功课后的那片刻宁静,都充满了生活的颗粒感和无法言说的重量。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在看不见的角落里默默支撑着世界的女性的侧影,她们无需被歌颂,但她们的每一天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