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在學校教育中學作研究
:52.00元
售價:38.0元,便宜14.0元,摺扣73
作者:劉玉蓮著
齣版社:首都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811190083
字數:510000
頁碼:462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22kg
《在學校教育中學作研究》共分九章,其中、第二章集中探討教師成為研究者的使命、教師研究的基本價值取嚮和研究對教師專業發展提齣的要求。第三、第四章主要探討教師在學校和工作實踐中選擇、界定研究問題及其研究活動的設計。第五、第六章從教師實踐研究的特點齣發重點介紹瞭教師研究的兩個基本途徑:質的研究和行動研究。第七、第八、第九章重點探討瞭教師研究的常用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錶達方式。我們希望通過上述內容的學習,幫助教師形成實踐研究的意識,提升教師在實踐工作進行研究、學習的自主能力。《在學校教育中學作研究》在各章的設計上既相互聯係,又相互獨立。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和熟悉的學習方式安排學習。可以從頭開始,循序漸進地進行係統學習。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選擇地進行針對性的基於問題的學習。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對“數據呈現”的重視程度。很多教育研究的報告之所以乏味,往往是因為數據呈現過於枯燥或圖錶混亂。但《在學校教育中學作研究》中,作者花瞭整整一個章節來探討如何“講好你的研究故事”。它強調,即便是最嚴謹的定量分析,也需要通過精心設計的敘事結構來打動人。例如,它對比瞭兩種不同的案例呈現方式:一種是純粹的統計結果羅列,另一種是在統計結果的基礎上,穿插當事學生的“原聲”(訪談節選),後者顯然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這種對“有效溝通”的強調,讓我意識到研究的價值不僅在於得齣結論,更在於如何讓你的同行、你的領導,甚至學生傢長能夠真正理解並接納你的發現。這本書教會瞭我如何把冰冷的數據,轉化為有溫度的教育實踐建議,這是很多純理論書籍所欠缺的。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如何做研究”的範疇,它實際上是一次深刻的“專業身份重塑”之旅。它鼓勵教師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知識創造者。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在教學中遇到的瓶頸,並非教學技能不夠,而是因為我們缺乏一個係統化的工具來診斷問題的根源。這本書提供的研究框架,恰恰就是那個診斷工具。它非常務實地討論瞭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和行政任務壓力下,擠齣時間進行高質量的研究,提齣瞭“微研究”和“整閤式研究”的概念,即把研究融入到日常備課和作業批改的過程中。這打破瞭我過去“研究是額外負擔”的固有印象。它告訴我們,高質量的教學本身就是最好的研究,而研究,則是讓你的教學質量螺鏇式上升的催化劑。讀完後,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專業自信,仿佛自己手中握有瞭一把能夠精確測量和優化自己教學效能的“手術刀”。
評分這本《在學校教育中學作研究》的視角簡直是為我這種一綫教師量身打造的,我過去總覺得“研究”這個詞離我很遠,是大學教授們的“專利”,但這本書生動地展示瞭如何將日常教學中的睏惑和觀察,係統地轉化為有意義的研究課題。它沒有那些晦澀難懂的統計術語,而是把每一個步驟都拆解得極其細緻,比如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行動研究方案,如何確保你采集到的案例是真實且有代錶性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反思性實踐”的章節,作者強調教師首先要成為自己課堂的“人類學傢”,用審視的眼光去看待那些習以為常的教學環節,比如提問的方式、小組閤作的實際效果。這種由內而外的驅動力,比任何上級要求都要來得更有力量。讀完之後,我立刻開始整理我過去一學期在處理學生拖延癥問題上的幾次嘗試,驚喜地發現,我無意中已經走在瞭行動研究的路上,這本書隻是幫我找到瞭正確的“地圖”和“指南針”,讓我知道如何讓這些零散的經驗形成一個有說服力的結論,真正幫助到我的同事。它不是一本“告訴你怎麼做”的教條手冊,而是一本“啓發你如何思考”的思維工具箱。
評分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偏嚮於教育理論的學術專著,準備好迎接大量的術語轟炸,結果驚喜地發現,它更像是一本“實戰手冊”的升級版。作者的文字非常剋製和精準,沒有過多花哨的修辭,直擊痛點。特彆是它對“研究倫理”部分的探討,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在學校環境中進行研究,如何平衡學生隱私和獲取真實數據之間的矛盾,是很多老師頭疼的問題。這本書提齣瞭幾套可操作的解決方案,比如如何設計匿名的問捲結構,以及在進行課堂觀察時,如何確保觀察對象(學生)不會因為被“研究”而改變其自然行為。我個人認為,對於正在準備職稱評審或希望提升個人專業檔案含金量的教師來說,這本書提供瞭清晰的路徑圖。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寫”研究,更是教你如何“做”一個負責任、有價值的研究者。它讓我意識到,真正有價值的研究,一定是從解決一個小的、具體的、發生在自己教室裏的真問題開始的,而不是為瞭研究而研究。
評分從閱讀的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人性化。它不是那種一股腦把所有方法論都堆在你麵前的著作,而是采用瞭一種“問題—方法—案例—反思”的循環結構。每當介紹一個新的研究方法時,作者總會立刻配上一個來自不同學段(小學、初中、高中甚至職校)的真實案例進行佐證,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比如,它在講解“紮根理論”時,不是空泛地解釋,而是展示瞭一個老師如何通過不斷地與學生對話,從“他們為什麼不愛寫作文”這個大問題中,逐步提煉齣“缺乏具象化描述的引導”這個核心痛點,並最終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學改進方案。這種手把手的帶領感,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一本“書”,而是在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做課題。尤其對於那些初次接觸科研的年輕教師,這本書的引導性是無與倫比的,它消除瞭我們對“研究”的敬畏感,將其還原為一種日常教學的深度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