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定价:32.80元
售价:22.3元,便宜10.5元,折扣67
作者:奚华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11001313
字数:
页码:27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3岁前的有效教育,是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孩子拥有什么样的未来,取决于妈妈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在专业性、可操作性祁可读性方面,都可以说是近来难得的家庭教育指导用书。
几乎每一位母亲都有“当个好妈愿望”。只是,实践中又有那么多妈妈会犯这样和那样的错误,轻者给孩子的成长制造了障碍,重者刚会让孩子的一生变得遗憾。《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妈妈养育孩子时汲取力量的源泉,它将帮助你塑造和改变孩子的一生!
内容提要
事实证明,孩子在13岁以前,可塑性往往是极强的。如果这个时候。给他的大脑中输入乐观、勇敢、有礼貌、知识无价、人生美好等关键词,那么这些优良的品质与思想,必将伴随孩子的一生,令其受益终生:而如果此时将狭隘、自私、懒惰、学习很苦、社会黑暗等关键词输入孩子的大脑,那么这些不良的品质与思想,也必将伴随孩子的一生。令其受害终生!
作为母亲,我们拥有同一个名字——妈妈。但同时,我们也拥有同一种责任——当个好妈妈,给孩子一个好未来!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有些妈妈总是因为工作繁忙而把对孩子的谆谆教诲放在用餐时间,这些“就餐会议”往往让孩子很反感,甚至导致心情不好.吃不下饭。
其实,要想利用这个时间教育孩子也不是不可以。但应该挑一些孩子得意的事,如在学校中取得了好名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团员”,或在某项活动中表现突出受到奖励等。可以对这些进行表扬和鼓励。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会比较高昂,自信心也会比平常强,如果受到了表扬,就连吃饭也会觉得格外的香。
比如,孩子的语文、英语成绩下滑,但数学成绩考得不错,妈妈就可以在饭桌上针对数学成绩好提出表扬,甚至做个菜奖励一下,并和孩子一起讨论为什么数学成绩这次会有提高,通过分析,总结出方法和经验,并建议孩子把这些方法和经验用在其他科目上。
如果孩子近期的学习成绩都有下滑,也不要在饭桌上批评和分析,而是从其他方面寻找可表扬的地方,比如,孩子虽然成绩下降了,但是做了一件好事,或是某项活动比较突出,就要先表扬孩子所做的好事或活动,然后鼓励孩子在学习上也要努力争取进步。
2.批评教育可选择运动或散步时
当孩子犯错误后。妈妈必定要找时间进行批评和纠正.这就不适合在吃饭之前进行,否则会让孩子心情沮丧、食欲下降。
有些妈妈喜欢在孩子放学后开始做作业时批评,一顿批评之后,对孩子说:“记住了,下次别犯这样的错误了!去,学习吧!”可是,孩子在刚受到批评后,怎么可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习中呢?
另外还有些妈习惯更不好,孩子一边做作业,她一边坐在一旁数落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结果,在这样的干扰下,孩子的作业没做好,批评教育也没听进去。
妈妈接慕慕回到家后,赶紧淘米做饭。一边忙碌着,一边思索怎么能让慕慕在吃饭之前不吃零食。这是个让妈妈头疼了好久的问题。
正想着,慕慕走过来,甜甜地说:“妈妈,请让我吃一块饼干,好吗?”
又来了,先要一块,然后再来一块,慕慕每次都是这样,就这么吃来吃去就饱了,结果晚饭总是吃不下几口。
“不准吃!”妈妈一声断喝加一阵训斥,“马上就吃晚饭了.一会吃饱了又吃不下饭了!”
慕慕怔怔地望着妈妈,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妈妈觉得奇怪,这小家伙怎么了?平时可是一拒绝就嚷嚷大哭的。
“妈妈,我们老师说,对人要讲礼貌。你这么凶,是不礼貌的。”
“咦?和妈妈讲道理啊。妈妈不是正在和你讲道理吗?”
“可我说的是请让我吃一块饼干,好吗,我是有礼貌的呀。妈妈,你应该讲道理。老师说的,对人应该有礼貌,说话要用请字。”慕慕认真地对妈妈说。
“好吧,刚才是妈妈不对。妈妈改正!妈妈应该对慕慕说:请你不要吃零食,慕慕能做到吗?”
慕慕点点头说:“好的,妈妈,我不吃零食了。”
果然,一晚上慕慕都没要求吃零食。真是不可思议,困扰了妈妈一年的难题,居然就这么简单地解决了。
使用批评教育应比表扬更为谨慎,一定要提出批评时,妈妈应该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和一个安静的空间,仔细讨论,让孩子能精神集中地听取批评,并投入地思索如何改正。比如,晚饭后散步时,可以和孩子仔细分析犯错误的缘由和避免的方法,或是一起打羽毛球、跑步时,趁休息的空当和孩子讨论一下,这样,对于错误的不快感,孩子能很快通过运动发泄出去,不会压在心里。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育儿领域的清流,它没有那些空洞的理论和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深入剖析了家庭教育的核心。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述家庭氛围营造时的那种细腻和智慧。她没有强迫我们去扮演“完美父母”,而是鼓励我们正视自己的不完美,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孩子建立起一种真诚的、相互尊重的关系。书中提到了很多具体的家庭场景,比如早餐时的几句闲聊,睡前的温情时刻,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动,在作者的笔下竟然充满了力量。她强调的“高质量陪伴”不是指耗费大量时间,而是指那种全心投入、心意相通的瞬间。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被一个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辈温柔地指引了一下,心中的焦虑感少了很多,更多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踏实感。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放下“要成为谁”的执念,而是“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进而自然而然地影响孩子。这是一种自内而外的转变,比任何技巧都来得深刻和持久。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在于它对“规则建立”的理解。它没有将规则塑造成冰冷的铁律,而是将其视为爱的一种体现,一种给孩子安全感的框架。作者用一系列生动的例子说明,规则的制定过程应该是参与式的,而不是单方面的命令。这让我对“立规矩”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后果自负”的探讨,作者巧妙地解释了“自然结果”和“逻辑结果”的区别,指导家长如何设计出既有教育意义又不伤亲子关系的后果。例如,如果孩子弄坏了玩具,后果不应该是没收他的零花钱,而是让他参与到修理或用自己的零花钱重新购买的过程中去。这种将责任与行动紧密联系起来的教育方式,远比严厉的斥责有效得多,它培养的是孩子对自身行为的内省能力,而不是表面的顺从。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充满了温暖的文学气息,完全不像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在炉火旁娓娓道来的人生经验。我特别赞赏作者对亲子沟通中“倾听”艺术的细致描摹。她指出,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评判、放下预设,全身心地去接收对方的信息,包括那些没有被说出来的潜台词。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如何应对青春期孩子的“沉默期”,作者提供的方法非常具有人文关怀,她建议家长在这种时候,不要用唠叨去填补空白,而是用“开放式邀请”——比如准备好茶点,在一个中立的角落等待,让孩子知道“我在这里,等你开口”。这种“等待的智慧”,体现了对孩子个体差异的极大尊重。它告诉我们,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是营造一个足够安全和包容的环境,让孩子在自己的节奏中,自然而然地成长为一个独立、有担当的个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升了我们做父母的“精神境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像一部引人入胜的家庭生活纪录片,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作者在描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那些“小插曲”时,笔触极其生动,仿佛我就是那个在现场目睹一切的旁观者。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孩子“情绪管理”的阐述,她并没有简单地贴上“坏情绪”的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情绪背后的需求和信号。比如,当孩子发脾气时,书里提供的那套“先共情,再引导”的方法,简直是立竿见影的救星。过去我总是急于制止,反而让场面更僵,现在我学会了先蹲下来,用眼神和语气去“捕捉”孩子的心情,然后再慢慢搭建沟通的桥梁。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解决了眼前的冲突,更重要的是,它在孩子心中埋下了一颗“我的感受是被重视的”的种子。整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生活的质感,没有晦涩的教育学术语,读起来非常流畅,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然后马上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评分我是一个对教育方法非常挑剔的读者,市面上的鸡汤太多,真正有深度、能落地的实在罕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在“爱”与“界限”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作者没有陷入“过度保护”的陷阱,她大胆地探讨了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抗挫折能力。书中关于“放手”的章节,读来让人既心疼又不舍,但又深知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她不是鼓吹冷漠放手,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有准备、有计划地放手”。比如,在孩子准备迎接挑战时,父母应该退居二线,提供工具和精神支持,而不是直接冲上前代劳。这种教育理念,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那些出于爱而实施的“代劳行为”,意识到很多时候,我的“帮助”恰恰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作为家长潜藏的控制欲和不安全感,并温柔地指引我如何克服它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