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在学校教育中学作研究
:52.00元
售价:38.0元,便宜14.0元,折扣73
作者:刘玉莲著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811190083
字数:510000
页码:462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在学校教育中学作研究》共分九章,其中、第二章集中探讨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使命、教师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要求。第三、第四章主要探讨教师在学校和工作实践中选择、界定研究问题及其研究活动的设计。第五、第六章从教师实践研究的特点出发重点介绍了教师研究的两个基本途径:质的研究和行动研究。第七、第八、第九章重点探讨了教师研究的常用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我们希望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研究的意识,提升教师在实践工作进行研究、学习的自主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学作研究》在各章的设计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熟悉的学习方式安排学习。可以从头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针对性的基于问题的学习。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于教育理论的学术专著,准备好迎接大量的术语轰炸,结果惊喜地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的升级版。作者的文字非常克制和精准,没有过多花哨的修辞,直击痛点。特别是它对“研究伦理”部分的探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在学校环境中进行研究,如何平衡学生隐私和获取真实数据之间的矛盾,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问题。这本书提出了几套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设计匿名的问卷结构,以及在进行课堂观察时,如何确保观察对象(学生)不会因为被“研究”而改变其自然行为。我个人认为,对于正在准备职称评审或希望提升个人专业档案含金量的教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图。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写”研究,更是教你如何“做”一个负责任、有价值的研究者。它让我意识到,真正有价值的研究,一定是从解决一个小的、具体的、发生在自己教室里的真问题开始的,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如何做研究”的范畴,它实际上是一次深刻的“专业身份重塑”之旅。它鼓励教师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创造者。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瓶颈,并非教学技能不够,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个系统化的工具来诊断问题的根源。这本书提供的研究框架,恰恰就是那个诊断工具。它非常务实地讨论了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和行政任务压力下,挤出时间进行高质量的研究,提出了“微研究”和“整合式研究”的概念,即把研究融入到日常备课和作业批改的过程中。这打破了我过去“研究是额外负担”的固有印象。它告诉我们,高质量的教学本身就是最好的研究,而研究,则是让你的教学质量螺旋式上升的催化剂。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专业自信,仿佛自己手中握有了一把能够精确测量和优化自己教学效能的“手术刀”。
评分从阅读的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人性化。它不是那种一股脑把所有方法论都堆在你面前的著作,而是采用了一种“问题—方法—案例—反思”的循环结构。每当介绍一个新的研究方法时,作者总会立刻配上一个来自不同学段(小学、初中、高中甚至职校)的真实案例进行佐证,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比如,它在讲解“扎根理论”时,不是空泛地解释,而是展示了一个老师如何通过不断地与学生对话,从“他们为什么不爱写作文”这个大问题中,逐步提炼出“缺乏具象化描述的引导”这个核心痛点,并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改进方案。这种手把手的带领感,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做课题。尤其对于那些初次接触科研的年轻教师,这本书的引导性是无与伦比的,它消除了我们对“研究”的敬畏感,将其还原为一种日常教学的深度反思。
评分这本《在学校教育中学作研究》的视角简直是为我这种一线教师量身打造的,我过去总觉得“研究”这个词离我很远,是大学教授们的“专利”,但这本书生动地展示了如何将日常教学中的困惑和观察,系统地转化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它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统计术语,而是把每一个步骤都拆解得极其细致,比如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行动研究方案,如何确保你采集到的案例是真实且有代表性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反思性实践”的章节,作者强调教师首先要成为自己课堂的“人类学家”,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那些习以为常的教学环节,比如提问的方式、小组合作的实际效果。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比任何上级要求都要来得更有力量。读完之后,我立刻开始整理我过去一学期在处理学生拖延症问题上的几次尝试,惊喜地发现,我无意中已经走在了行动研究的路上,这本书只是帮我找到了正确的“地图”和“指南针”,让我知道如何让这些零散的经验形成一个有说服力的结论,真正帮助到我的同事。它不是一本“告诉你怎么做”的教条手册,而是一本“启发你如何思考”的思维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数据呈现”的重视程度。很多教育研究的报告之所以乏味,往往是因为数据呈现过于枯燥或图表混乱。但《在学校教育中学作研究》中,作者花了整整一个章节来探讨如何“讲好你的研究故事”。它强调,即便是最严谨的定量分析,也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结构来打动人。例如,它对比了两种不同的案例呈现方式:一种是纯粹的统计结果罗列,另一种是在统计结果的基础上,穿插当事学生的“原声”(访谈节选),后者显然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这种对“有效沟通”的强调,让我意识到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得出结论,更在于如何让你的同行、你的领导,甚至学生家长能够真正理解并接纳你的发现。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把冰冷的数据,转化为有温度的教育实践建议,这是很多纯理论书籍所欠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