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有效的100个常用管理方法
定价:39.00元
售价:26.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么秀杰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1153319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现在社会早过了粗放式管理的阶段,要想做好企业管理,必须掌握和运用先进、合适的方法!本书本着帮助读者“提升管理效率”、“解决管理问题”的编写原则与态度,为读者提供了*常用的100个方法及其使用范例,以帮助读者将复杂的专业理论融会贯通,建立自己的方法体系。无论你是从事战略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采购供应管理,还是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客户管理、物流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控、人力资源管理,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你所需要的管理方法。
头脑风暴法怎么用?
麦肯锡7S模型怎么用?
STP分析模型怎么用?
TOC 约束理论怎么用?
PDCA管理循环怎么用?
挣值分析法怎么用?
FRICT筹资分析法怎么用?
马尔科夫矩阵怎么用?
读完本书,你将豁然开朗!
《有效的100个常用管理方法》从通用管理、战略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采购供应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客户管理、物流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控、人力资源管理共11项管理维度入手,剖析了企业常用的管理方法,并提供了企业管理过程中常用的数据统计方法,构筑了企业管理的方法体系,对企业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水平、解决管理难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有效的100个常用管理方法》适合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管理咨询人员、企业培训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使用。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采用了一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深蓝色调,封面上的字体排版精巧而有力,让人在书店众多书籍中一眼就能被它吸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对“管理”一词的重新定义,那种跳脱出传统教科书框架的视角,一下子抓住了我这个常年在第一线摸爬滚打的经理人的心。书中对于项目初期风险评估的章节,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模型,而是用几个贴近现实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用“逆向思维”来预判那些最容易被忽视的潜在障碍。特别是关于团队冲突调解的那个“三明治反馈法”的变体,其描述的步骤清晰、操作性极强,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在下周的部门例会上实践一下。此外,作者在讨论资源优化配置时,引入了“稀缺性悖论”的概念,这使我对以往那种平均分配资源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动摇,开始思考如何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反而能激发出团队更大的创造力。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流畅,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执行的过渡自然得像是精心编排的交响乐,让人读起来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实践的温度,绝对不是那种只停留在概念层面的空洞之作。
评分我必须坦诚地说,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对它的期望值并不算太高,毕竟市面上关于管理方法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不过是把老生常谈的东西换个包装。然而,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关于“赋能型领导力”的阐述,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作者对“授权”的理解,已经深入到了心理契约的层面,他强调的不是简单地把任务分派出去,而是如何通过建立一种深层次的信任机制,让员工自发地承担起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书中引用了几个跨文化管理背景下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的细节刻画得极其真实,尤其是关于跨时区协作中沟通效率低下的解决方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模板。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非正式权力网络”的分析,作者指出,在任何组织中,真正推动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未被正式任命的意见领袖,如何识别并巧妙地利用这些网络,而不是试图去压制它们,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南。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洞察力极强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深度交流,那种被启发的感觉,比单纯学习知识要强烈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技术层面来讲,可以算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优秀。纸张的触感很舒服,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组织信息时的严谨性。比如,在介绍“OKR(目标与关键成果)”的实施细节时,他并没有仅仅罗列步骤,而是用图表清晰地对比了OKR与KPI在目标设定、周期和衡量标准上的本质区别,这一点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企业来说,价值无可估量。而且,书中关于“情境化决策制定”那一章,逻辑链条设置得极其巧妙,它不再要求管理者寻找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解药,而是引导读者根据组织文化、市场环境和团队成熟度等多个变量,动态调整自己的决策模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每个章节末尾设置的“反思性练习”部分,这些问题直指人心,迫使我不得不停下来,将书本上的理论与我日常工作中的具体情境进行强烈的碰撞和校准,这种内化的过程,是任何快餐式管理读物无法提供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来源于它对“组织文化塑造”的探讨,这部分内容远比我预想的要深刻和具有前瞻性。作者没有将文化描绘成那些挂在墙上的标语口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模式”。他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细微的日常仪式、会议的开场白甚至是休假政策的微小调整,来系统性地引导和重塑员工的集体行为倾向。其中关于“容错率”设定的讨论尤为精辟,作者提出,一个真正有活力的组织,其容错率应该与创新速度成正比,而非简单地追求零失误。这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团队内部对于失败报告的处理方式,过去我们过于强调问责,而这本书则启发我应该转向“失败的经验提炼”。此外,书中对数字时代“信任的易逝性”的分析也十分敏锐,它提醒管理者,在信息透明化的今天,任何管理决策的“黑箱”操作都可能迅速侵蚀员工的信任基础,强调了沟通的及时性和透明度的极端重要性。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管理书籍都在教你“怎么做”,这本书则更多地在教你“为什么是这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变革管理”时所采取的心理学视角。他深入剖析了员工面对变革时普遍存在的“损失厌恶”心理,并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帮助领导者识别并有效地“补偿”员工在变革中所感知的无形损失,无论是地位的丧失感还是技能的过时感。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整个管理方法论的构建显得无比坚实。关于“绩效沟通”的部分,作者的建议非常务实,他区分了“发展性反馈”和“评估性反馈”的场景,强调在不同的情境下,语言的精确性和情感的温度需要做180度的调整。我尝试用他描述的“未来导向型反馈”与一位表现不佳的下属进行了交谈,效果立竿见影,他不再感到被指责,而是看到了清晰的改进路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工具箱,更是重塑了管理者的心智模式,让你在面对复杂的人事问题时,能够回归到最有效、最人性化的解决之道上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