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美的教育 9787510424083

给孩子美的教育 978751042408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威廉·麦加菲,依妮,苍松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亲子
  • 家庭教育
  • 儿童教育
  • 美育
  • 成长
  • 思维
  • 情商
  • 好习惯
  • 绘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24083
商品编码:2969075477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给孩子美的教育

:39.90元

售价:27.1元,便宜12.8元,折扣67

作者:威廉·麦加菲 ,依妮,苍松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10424083

字数:250000

页码:3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
那么就请给孩子美的教育
“给孩子好的教育”或许是每一个中国父母的愿望。可是,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呢?卢梭说:“教育就是成长。”那么,好的教育就应该帮助孩子好的成长。于是,这又产生一个疑问:什么样的成长对于孩子来说是好的呢?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们可能会逐渐产生挫败感,他们会发现他们认为的“好”和付出的苦心并不能得到孩子们的认同,孩子们还会因此和父母产生对抗和疏离。这根源于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毕竟,了解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父母们所能做的,或许只能如埃默森所说:“保存儿童的天性,并且正是按照它所指出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天性武装起来。”
《给孩子美的教育——麦加菲美德读本》是美国民族教育家麦加菲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为美国的学生们编写的一套“语文”教材。这套教材为当时美国的大多数学校所采用,自1836年出版之初到1960年,累计高达1.22亿册,并持续销售了一百多年。美国媒体称:“它至少影响了美国五代人,如果你能找到一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你会惊奇地发现,从高祖到重孙,他们能异口同声地背诵《麦加菲美德读本》中的篇章。”美国《出版商周刊》将其评为“人类出版史上第三大畅销书”,认为《给孩子美的教育——麦加菲美德读本》对美国青年的心灵塑造与道德培养产生了的影响。
“纯粹的美德、纯正的美语和原汁原味的美式教育”是《给孩子美的教育——麦加菲美德读本》的三大特点,而这正是与国际逐渐接轨的中国父母们所迫切需要为孩子们准备的。就让美德根植于孩子的心灵,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好礼物吧。
正如《给孩子*美的教育——麦加菲美德读本》的译者所说:“什么是*好的教育?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相同。我只想让我的孩子接受*美的教育,让她自己去判别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相信,这本书可以帮助我做到这一点。”

推荐—— href='#'>给孩子美的教育麦加菲美德读本


内容提要

五代美国人的精神读本
对美国人的心灵塑造与道德培养产生了的影响

《给孩子美的教育——麦加菲美德读本》是美国民族教育家麦加菲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为美国的学生们编写的一套“语文”教材。这套教材为当时美国的大多数学校所采用,自1836年出版之初到1960年,累计高达1.22亿册。当时,几乎每一个美国家庭都曾拥有一套《给孩子美的教育——麦加菲美德读本》。美国媒体称:“它至少影响了美国五代人,如果你能找到一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你会惊奇地发现,从高祖到重孙,他们能异口同声地背诵《麦加菲美德读本》中的篇章。”
美国《出版商周刊》将其评为“人类出版史上第三大畅销书”,认为《给孩子美的教育——麦加菲美德读本》对美国青年的心灵塑造与道德培养产生了的影响。直至今日,《给孩子美的教育——麦加菲美德读本》仍被很多美国学校选为佳课外读物。
与中国当前的教材不同,《给孩子美的教育——麦加菲美德读本》中并没有选录很多的寓言或者童话,在这里,人是的主角,生活是当然的舞台,生活中的许多场景都被收录到了课文之中。有写不出老师布置的作文,后却发现窗外的风景就是好的作文的苏茜,有因为贫穷而被同学嘲笑的戴维,有为了证明自己“勇敢”,而在大孩子的教唆下朝教室门口扔雪球的乔治……当然,为了让那些高年级的同学欣赏文学的优美,其中也有不少狄更斯、华盛顿欧文等作家的名篇节选。而且,除了真、善、美,麦加菲先生也没有回避生活中的艰难与困苦,但是更突出了困境之下的个人的坚守与成长。这样的文章,更容易引起心灵的共鸣,于无声处滋养心灵的成长。
“纯粹的美德、纯正的美语和原汁原味的美式教育”是《给孩子美的教育——麦加菲美德读本》的三大特点,而这正是与国际逐渐接轨的中国父母们所迫切需要为孩子们准备的。就让美德根植于孩子的心灵,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好礼物吧。

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


目录


作者介绍

威廉·霍尔姆斯·麦加菲(William HolmesMcGuffey,1800年9月23日—1873年5月4日)美国教育家,曾出任美国多所大学的校长,被誉为美国的“民族教育家”。他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克莱斯维尔,1826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
麦加菲一生钟爱教育,十四岁时,就曾担任俄亥俄州的“巡回教师”,之后担任过迈阿密大学语言学教授等教职。他曾出任过辛辛那提大学、俄亥俄大学等大学的校长,但一直没有离开过心爱的讲台。
麦加菲的贡献就是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倾心编写了系列教材——《麦加菲美德读本》。这一系列教材自1836年次出版之后,就被众多学校所采用,成为19世纪美国学生为通用的课本,对美国青年的心灵塑造与道德培养,乃至整个“美国精神”的建构,都产生了的影响。
《麦加菲美德读本》自1836年出版之初到1960年,累计高达1.22亿册,被美国《出版商周刊》评为“人类出版史上第三大畅销书”。当时,几乎每一个美国家庭都曾拥有一套《麦加菲美德读本》,而且直至今日,它仍被美国的许多学校选为佳课外读本。
正因为此,麦加菲被誉为美国的“民族教育家”,《麦加菲美德读本》也被美国人奉为可以代代相传的经典作品。


文摘


序言



《艺术的呼吸:在童心中唤醒审美感知》 一、 前言:为何是“美的教育”?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量化一切,追求效率,而那些关乎心灵、触动灵魂的“美”,却悄然被边缘化。尤其对于孩子,他们的成长不仅需要知识的灌溉,更需要精神的滋养。他们的眼睛应该看到世界的斑斓,他们的耳朵应该听到和谐的旋律,他们的心灵应该感受艺术的温度。“美的教育”,并非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是塑造完整人格、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创造潜能的基石。它关乎孩子如何认识自己,如何理解世界,如何与他人建立连接,如何在生命中找到意义和诗意。这套丛书,正是怀揣着这样的信念,希望为家长和教育者提供一份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走近美、拥抱美的实践指南。它不是一套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一次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旅程,旨在点燃孩子内心深处的审美火花,让他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成长为更富情感、更具创造力的个体。 二、 艺术的维度:看见、听见、感知 “美”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殿堂,它就藏匿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等待着被发现。这套丛书将从多个维度,带领孩子深入探索艺术的世界,让他们学会用“心”去感受。 1. 视觉的盛宴:色彩、线条与形状的舞蹈 色彩的语言: 孩子初识世界,首先是被色彩所吸引。从鲜艳的红、黄、蓝,到柔和的粉、绿、紫,每一种色彩都承载着独特的情感和信息。我们将引导孩子认识色彩的基本属性,了解色彩的情感表达,例如红色代表热情与活力,蓝色象征宁静与忧郁。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花朵、天空、落日,以及绘画作品中的用色,让孩子体会色彩的丰富变化和搭配的魔力。我们会介绍不同艺术家如何运用色彩来营造氛围、表达情绪,例如梵高的奔放明黄,莫奈的朦胧光影。 线条的律动: 线条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无论是建筑的笔直,还是河流的蜿蜒,亦或是人物的优美曲线,都充满了生命力。本书将引导孩子观察不同类型的线条:直线、曲线、波浪线、锯齿线等等。我们会鼓励孩子用线条来描绘自己的想象,感受不同线条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情感联想。例如,粗犷的线条可以表达力量,细腻的线条则传达温柔。我们会引导他们欣赏雕塑、素描作品中的线条美,理解线条如何塑造形体,如何引导视线。 形状的魔法: 圆形、方形、三角形,这些最基本的几何形状,却是构成万物的基石。从孩子的玩具到天上的云朵,从房屋的窗户到山峰的轮廓,形状无处不在。我们将引导孩子认识和辨别不同的形状,并理解它们在艺术作品中的构成作用。我们会鼓励孩子用不同的形状组合来创作,激发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欣赏建筑、设计和绘画中的形状运用,让孩子理解形状如何影响视觉平衡和整体美感。 2. 听觉的享受:旋律、节奏与情感的和鸣 旋律的歌唱: 音乐是流动的旋律,是情感的直接表达。我们将引导孩子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从古典音乐的庄重典雅,到民谣的朴实真挚,再到摇滚的激情澎湃。我们会引导孩子关注旋律的起伏、变化,感受旋律所带来的不同情绪体验。例如,舒缓的旋律可以带来平静,激昂的旋律则能激发斗志。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解释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内涵,帮助孩子建立对音乐的初步认知。 节奏的脉动: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生命跳动的脉搏。我们将引导孩子感受不同节奏的特点,例如快节奏的活力,慢节奏的沉稳。我们会通过儿歌、舞蹈、打击乐等方式,让孩子主动参与到节奏的体验中,培养他们的乐感和对音乐的内在感知。我们会鼓励孩子尝试自己创作简单的节奏,感受音乐的动感之美。 情感的共鸣: 音乐最独特的力量在于它能直接触动人的情感。我们将引导孩子在聆听音乐时,尝试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连接音乐与情绪之间的桥梁。例如,听到悲伤的音乐时,他们或许会感到难过;听到欢快的音乐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微笑。我们会鼓励孩子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理解音乐作为一种情感沟通方式的魅力。 3. 感知的触动:空间、质感与意境的交融 空间的探索: 艺术不仅仅是二维的平面,它也蕴含着丰富的空间感。无论是绘画中的透视,还是雕塑的立体,亦或是建筑的宏伟,都涉及到空间的营造。我们将引导孩子从生活中观察空间的运用,例如房间的布局,花园的层次。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将引导孩子体会透视如何制造纵深感,立体如何展现体积,比例如何构成和谐。我们会鼓励孩子用积木、纸板等材料来搭建属于自己的空间,体会空间创造的乐趣。 质感的触摸: 触摸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艺术中,不同的材料和表现手法会产生不同的质感,例如绘画的油画布的粗糙,丝绸的光滑,木头的温润。我们将引导孩子用手去“看”,去感受不同艺术作品的质感,并鼓励他们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来创作,体验不同质感带来的独特触感和视觉效果。 意境的体悟: 意境是艺术作品中通过具象的描绘,传达出的深层情感和思想。它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我们将引导孩子在欣赏绘画、诗歌、散文时,尝试去感受作品所营造的氛围和传达的情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象。例如,一幅描绘雪景的画,不仅仅是白色的雪,更可能传达出一种宁静、孤寂或洁净的意境。我们将引导孩子通过联想、想象,去体会作品的深层含义,培养他们解读和品味艺术的能力。 三、 艺术的实践:创造、表达与共鸣 “美的教育”的核心在于“实践”。我们鼓励孩子不仅仅是旁观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1. 创作的冲动:动手,玩转色彩与形状 绘画的乐趣: 绘画是孩子最直接的艺术表达方式。我们将提供丰富多样的绘画材料和指导,鼓励孩子大胆尝试,无论是用蜡笔涂鸦,还是用颜料泼洒。我们会引导他们从模仿到创作,从简单的描绘到表达内心世界的想法。我们会介绍一些简单的绘画技巧,但更强调自由创作的重要性,鼓励孩子不拘泥于技巧,释放想象力。 手工的奇妙: 剪纸、折纸、捏泥、拼贴……这些手工活动不仅能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更能让他们在亲手制作中体会创造的乐趣。我们将提供各种创意手工的范例和指导,鼓励孩子利用身边的材料,发挥创意,制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表演的活力: 角色扮演、故事表演、即兴创作,这些表演形式能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不同的情感和角色,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我们将提供一些简单的情景设置和引导,鼓励孩子在表演中放飞自我,感受肢体语言和声音表达的魅力。 2. 表达的勇气:用艺术诉说内心 语言的描绘: 鼓励孩子用语言来描述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引导他们学习一些描述性的词汇,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例如,“这幅画的色彩像阳光一样温暖。” 情感的传递: 艺术是情感的载体。我们将引导孩子学会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喜悦、悲伤、好奇等各种情感,并学会理解他人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分享的喜悦: 鼓励孩子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家人和朋友,并自信地介绍自己的创作理念。分享不仅能带来成就感,也能促进彼此的交流和学习。 3. 共鸣的连接:与他人,与世界 交流与倾听: 鼓励孩子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理解不同的审美视角,培养包容性和尊重。 合作与创造: 鼓励孩子进行艺术合作项目,例如共同创作一幅壁画,共同排练一个短剧。在合作中学习团队精神,感受共同完成一件作品的成就感。 文化的感知: 通过介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形式,让孩子了解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培养他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对人类共同情感的认知。 四、 结语:艺术,生命的润滑剂 “美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为了培养“会生活”的人。一个懂得欣赏美的人,他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他的心灵会更加充实安宁。这套丛书希望成为家长和教育者手中一份珍贵的礼物,帮助他们点燃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让他们在艺术的滋养下,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成为一个懂得爱与被爱、创造与分享的完整的人。让艺术成为孩子生命中的一缕清风,一阵和煦的阳光,一首悠扬的旋律,让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永远保持着一颗敏感、柔软、充满发现的心。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教育类的书籍,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如何重新认识“存在本身”的哲学随笔,只是它的切入点非常温和且贴近生活。作者对“时间”与“美”之间关系的阐述,尤其富有启发性。他谈到,真正的美需要时间去沉淀、去被理解,它不是快餐式的消费品。这一点对于引导家长和孩子抵制即时满足的诱惑,建立长远的审美观至关重要。书中对“秩序与混沌”的辩证分析,更是将美学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不再局限于色彩或线条,而是涉及到人生哲学的构建。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深得我心,留白恰到好处,墨色沉稳,阅读起来让人感到心绪宁静,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美”的尊重。我感觉,这本书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需要反复翻阅、时常对照内心状态的“精神指南针”。它教会我,教育的终极目标,也许就是帮助孩子构建一个强大而美好的内在世界,从而无惧外部世界的喧嚣。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其实有些忐忑,担心它会陷入对西方古典艺术的过度推崇,或者流于空泛的艺术史介绍。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的视野极其开阔,他巧妙地将自然界的规律、人文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生活的节奏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非常立体的“美育”框架。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完美之美”的探讨,这在当下追求极致完美的主流审美中,显得尤为珍贵和有力量。它教会我们接纳事物内在的瑕疵与局限,并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发现更深层次的和谐。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循序渐进的心理按摩,它不仅净化了我的视觉疲劳,更重塑了我对“好品味”的理解——那不是财富堆砌出来的标签,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对世界的热爱和敬畏。书中的语言风格,时而如潺潺溪水般温柔细腻,时而又如山涧瀑布般激昂有力,极富感染力,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绝无半点晦涩难懂之处。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洞察力令人惊叹。它没有落入那种肤浅的“如何培养贵族气质”的窠臼,而是直指现代社会中,我们正在快速丢失的一种宝贵能力——“深度审美”。作者深刻地指出了过度信息流对我们感知力的消磨,并提出了强有力的反制策略。他不是简单地批评科技,而是教我们如何与科技共存,同时保持我们内心对精妙细节的捕捉能力。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每一句话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锤炼,没有一句废话,信息量巨大但消化起来却毫不费力,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更让人佩服的是,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进行了平视的探讨,避免了单一的文化霸权视角,展现了一种真正的世界性视野。它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耐心而坚定地拉着你的手,告诉你如何去重新校准你与周遭环境的互动频率,达到一种更高维度的和谐。

评分

这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更像是一次深入心灵的对话。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仿佛能穿透事物的表象,直达美的本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一些精妙的比喻和独到的见解所震撼,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迫不及待地想与身边的人分享。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看”美,更是引导你如何“感受”美,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与和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审美敏感度”的培养那一章节,作者提出的那些小练习,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教育智慧,对于引导孩子们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审美坐标系,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广阔、更丰富精神世界的大门,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却又常常忽略的美好事物。它提供的视角是多维度的,既有哲学层面的思辨,又不乏生活化的案例支撑,使得整个阅读体验流畅而充实。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更侧重于提出问题,引导读者和孩子一起去探索。我尤其喜欢它在讨论“艺术与情感表达”时的处理方式,作者没有生硬地要求孩子去模仿某位大师的技法,而是着重强调了“真诚表达”在美学中的核心地位。这种去中心化的教育理念,极大地释放了阅读的压力,让我感到非常轻松。它鼓励孩子去质疑、去感受、去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世界,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美学范本。书中对“感官的训练”部分的描述尤其生动,比如如何去分辨不同材质的声音,如何去品味不同光影带来的情绪变化,这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让“美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实践。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走路的速度都慢了一些,开始留意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这真是一次美妙的“慢下来”的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