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情报研究
:42.00元
售价:28.6元,便宜13.4元,折扣68
作者:曹青阳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5041469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收集在本文集中的这些文章,是作者在教育现代化、教育情报、教育改革、教育思想、教育科研等诸多方面进行理论探索的漫长征途上留下的足迹。尤其是他在教育情报领域进行了长期(20余年)、全面、系统的探索,对这门学科的地位、功能、结构、运行规则、理论基础等开展了不懈而深入的研究,为开拓这项事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被教育情报界公认为这项事业的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
目录
作者介绍
曹青阳,1935年生于安徽合肥,1960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化学工程系,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进修哲学、中国古典文学、国际关系史。现任北大资源学院院长、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 曾任
文摘
序言
这本厚重的书入手时,我正处于一个对教育体系的未来发展感到迷茫的阶段。我原本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宏观政策和理论框架的深入剖析,尤其是那些能指导我们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的真知灼见。然而,翻开目录,我却发现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历史回顾和现状梳理,对于如何“现代化”这个核心议题,似乎只是做了框架性的阐述,而缺乏真正具有颠覆性的创新思路。比如,在谈到技术如何重塑教学模式时,作者的论述更多停留在对已有案例的罗列和对未来趋势的谨慎预测,而非提供一套可操作、可借鉴的实践路径。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其中复杂的术语和引用,希望能从中提炼出一些关键的变革要素,但最终感觉像是走进了迷宫,虽然看到了很多精美的装饰,却始终找不到出口。阅读体验上,文字的密度极高,论证逻辑严密,但流畅性欠佳,使得理解过程略显吃力,需要反复回溯才能抓住核心观点。总体来说,它更像是一份扎实的学术研究报告,而非一本能激发读者深思的、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对于那些期望立刻找到“解药”的人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意犹未尽。
评分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是其详尽的数据支撑和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教育投入产率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章节,那部分分析得非常透彻,将复杂的统计模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对于理解当前中国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非常有帮助。不过,我总觉得,在如此坚实的量化基础上,作者在人文关怀和个体体验的描摹上略显不足。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效率和公平的数值博弈,更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叙事。书中对于教师职业倦怠、学生心理健康等“软性”指标的关注,似乎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生动的案例,哪怕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来平衡那些冰冷的数据。这种对“人”的描绘的缺失,使得整本书在宏大叙事之下,少了一份打动人心的温度。它像一台运转精密的仪器,功能强大,但缺乏人情味。这种取舍可以理解,但在一个关乎亿万家庭未来的议题上,缺失了共情的部分,总让人觉得有所遗憾。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显得有些过于保守和传统,更像是对既有文献和既有政策的系统性梳理,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研究。在探讨“教育情报”这一前沿概念时,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教育决策支持中的最新应用和伦理边界的激烈辩论。然而,书中对这些高科技话题的处理,更像是教科书式的介绍,缺乏将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深度结合的火花。很多论述,感觉像是对过去十年间主流教育改革报告的重新整合,虽然全面,却缺乏新鲜感。特别是关于国际经验借鉴的部分,虽然列举了不少发达国家的模式,但很少深入分析这些模式在移植到我们复杂多样的文化和制度背景下会遇到的具体障碍和挑战。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未来的书,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稳妥地理解和推进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指南。对于那些长期关注教育前沿动态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可能更多的是提供一个查阅资料的平台,而不是带来颠覆性的认知冲击。
评分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学术规范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引用的文献浩如烟海,注释详实到令人咋舌。对于一个需要进行严谨学术引用的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工具书。然而,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种过度追求的严谨性,反而牺牲了可读性。语句之间大量的从句和复杂的修饰语,使得阅读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力,稍有分神就可能遗漏关键的逻辑连接。我尝试着在通勤路上阅读,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它要求你必须静下心来,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内,像攻克堡垒一样去啃食每一个章节。这种阅读体验,与我期望的,能够随时随地汲取知识营养的阅读方式大相径庭。它似乎在潜意识里告诉读者: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严肃到不容许任何轻率解读的领域,因此,必须用最繁复的语言来包裹最核心的观点。这种自我设限的表达方式,无疑抬高了普通受众的进入门槛,使得许多有价值的思考被包裹在了冗长的文字迷雾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给人一种“面面俱到,但缺乏重点突破”的感觉。作者似乎生怕遗漏任何一个与“教育现代化”沾边的细分领域,于是将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甚至成人教育都纳入了视野。这种全景式的扫描,虽然保证了覆盖面的广度,却稀释了对几个关键性、瓶颈性问题的集中火力。例如,关于教育评价体系的深层改革,这是一个牵动教育神经的敏感点,我期待看到作者能拿出几章的篇幅,深入剖析现有评价机制的内在矛盾,并提出一套具有可行性的替代方案。然而,这部分内容却与其他许多议题并列,显得力度不足。读完之后,我能记住许多零散的知识点,但对于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哪里,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有力的主线印象。这就像看了一场主题丰富的展览,每个展品都很精致,但最终离开时,却说不出哪个是这场展览最想表达的“镇馆之宝”。对于期望在某一领域获得突破性见解的读者,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一种均衡而非聚焦的知识图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