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与评价
定价:30.00元
作者:张伟江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040285871
字数:240000
页码:19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实行分类评价的理论探索。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分析了美、英、印三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保障模式和评价方式,及其与社会背景、管理体制的相互关系;二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特点,提出了建立“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教育质量保障组织体系;三是按照“促进管办评分离”的设计思路,构建“以外促内、内外结合”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四是在对高等院校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高专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评价方案及思考,特别是根据大众化高等教育办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主张确立“基于不同办学目标的质量观”和评价学。本书的研究对象虽然是高等教育,但对其他层次教育也有借鉴意义,对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及相关人员都具有阅读和参考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近沉迷于阅读一些关于教育改革与未来发展方向的著作,手头正好拿到一本探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力作。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如何平衡“量”与“质”之间的永恒矛盾。作者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确性,解剖了当前质量评估体系中存在的诸多结构性缺陷,尤其是在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与适用性上,提出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见解。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同行评议的异化”这一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批判传统同行评议的僵化,而是提出了基于大数据分析和跨学科合作的创新性评估模型,这种务实的创新精神,让人耳目一新。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复杂性和精细度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几个冰冷的政策文件堆砌,而是一个牵动无数个体命运、需要精妙平衡的动态系统。特别是书中对于新兴技术如何重塑教学反馈机制的讨论,极具前瞻性,为我们思考未来大学的运营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可操作的路径参考。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无疑使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珍品,值得所有教育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反复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佩服,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与叙事的流畅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阅读体验上,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学术专著那样让人望而却步,反而更像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的深度调查报告。作者在论述复杂概念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动的案例——可能是某个国家某所大学的试点经验,也可能是一个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阻力与突破。这种“讲故事”的能力,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感染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争议性议题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他不会急于给出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倾向于展示不同利益相关方(学生、教师、政府、产业界)视角的冲突与和解,使得整个论述体系更加立体和真实。举个例子,在讨论如何界定“教育公平”时,书中引用的历史对比和文化差异分析,远比教科书上的定义来得深刻有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能做什么”,提供了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范式,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对于希望深入理解教育制度背后驱动力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份极佳的引导手册。
评分从一位长期关注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其强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它并没有停留在抽象的概念辩论,而是大量篇幅用于探讨如何将宏观的质量标准有效地“微观化”,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研室乃至每一位教师的日常工作中。书中详述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工具和方法论,比如如何设计更有效的课程学习成果(SLO)陈述、如何建立多维度的学生反馈回路,以及如何利用外部评估结果进行内部流程的迭代优化。这些内容对于一线管理者和课程负责人而言,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觉得“有道理,但不知如何下手”的书籍,相反,它更像是一本“行动手册”。作者对于组织变革阻力的分析尤为细腻,他深知任何革新都会遭遇既得利益者和惯性思维的挑战,因此他提供的实施方案总是兼顾了效率与平稳过渡,这一点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智慧。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手中多了几把“尺子”,可以用来更客观、更有效地衡量和改进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质量提升工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且富有逻辑层次感,仿佛一座精心规划的知识迷宫,但每一条路径都通往一个更深入的理解点。开篇部分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历史阶段的特征进行了精炼的概括,为后续所有论述奠定了坚实的时代背景。随后,论述重心平稳地转向了保障体系的“要素分解”——从输入(资源配置)、过程(教学管理)到输出(人才培养效果),层层递进,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能把握住作者的思维主线。令人赞叹的是,在探讨“过程控制”时,作者引入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模型,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与质量文化构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使得原本枯燥的管理学内容变得生动起来。我个人尤其欣赏其在收尾部分对“可持续发展”的强调,它提醒我们,质量保障不是一次性的工程验收,而是一种需要持续投入、不断迭代的组织学习过程。这种对长期主义的坚持,贯穿始终,使得全书的论调充满了建设性和希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批判现状的层面。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拿起这本书是抱着一种略带怀疑的态度,毕竟“质量保障”这个话题近年来被讨论得太多,很容易陷入陈词滥调。然而,这本书很快就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真正做到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作者对国际上主流的质量认证体系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对比研究,从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到北美的区域认证机制,再到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探索,每一个案例都被剖析得入木三分,清晰地指出了不同文化和制度背景下,质量标准的内化过程和本土化挑战。更让人惊喜的是,书中对“技术赋能的质量监测”这一新兴领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作者没有盲目追捧技术万能论,而是严肃探讨了算法偏见、数据隐私与评估伦理等深层次问题。这种对技术双刃剑效应的深刻洞察,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异常成熟和负责任。它提供了一个全球视野下的参阅框架,让我们得以跳出狭隘的地域限制,去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既能保持国际竞争力,又能服务于本国社会发展需求的质量保障体系。它不只是理论总结,更像是为决策者准备的一份全球经验荟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