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妈妈向左,德国妈妈向右
定价:32.00元
作者:Dora Chen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11214553
字数:
页码:2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份从亲子教养、文化认同、学校教育到孩子人际关系的成长纪录,同时也包括了照顾过敏儿以及夫妻相处的心情絮语。在德国拉扯两个孩子的中国妈妈Dora,以平实幽默的文字,丰富的生活照片,充满童趣的孩子图画,以及妈手绘图等多样素材,真实呈现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家庭故事,希望能与中国家长分享一点德国式教养的不同思考。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一家四口在德国生活的点滴。作者一家本是中国人,移民德国后,生有一女一子,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有许多差异,作者在全书中将中德教育的差异一一列举,并讲述了她是如何扬长避短,如何在有效吸收德国家庭教育理念过程中,享受孩子带给她的一串串惊喜。在整个对比吸收过程中,作者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放下大人的身段,蹲下来与孩子看世界,并用孩子的速度,陪伴他们慢慢前进。
目录
作者介绍
Dora Chen(陈羿伶),来自中国台湾,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德文系。
1994年前往德国深造,在德国拜鲁特大学 (Bayreuth University)地理系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定居德国迄今。
1999年成立了以德国生活信息为主的《德国生活网》。期间曾于四方书网从事《乡恋德国食际情报》专栏写作,2006年出版德国美食书《寻味日耳曼》。
2008年以全职母亲之身份,与全球百位华人母同创作《一百母亲》一书。同年亦推出个人著作《与孩子慢舞:成长在日耳曼》,其简体版于2011年以《中国妈妈向左,德国妈妈向右》一书名正式在内地发行。
文摘
序言
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跨文化育儿的精彩著作,虽然我手头这本的具体书名记不太清了,但它探讨的议题着实引人深思。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反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将两种截然不同的育儿哲学并置,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反思。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独立性”培养的对比。书中描绘了东方母亲倾向于提供更细致、更紧密的保护,从生活琐事到学业规划都深度参与;而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母亲则更早地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哪怕这意味着孩子要经历更多的挫折。作者的叙述非常克制,几乎没有褒贬,只是客观地呈现了每种方式在不同情境下的效果。比如,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似乎会显得手足无措,但他们在情感上往往更细腻,更懂得如何与家庭成员建立深度联结。反观那些从小被“放养”的孩子,他们的行动力毋庸置疑,但有时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似乎缺乏那么一点点共情和迂回的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强迫我们跳出自己习以为常的“舒适区”,去审视我们日常教养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比任何明确的育儿指南都来得更为深刻和持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极其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理论讲解模式,而是更像一个高水平的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充满了鲜活的对话和场景再现。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规则与弹性”的讨论。一方的父母似乎将规矩视为构建秩序和安全感的基石,从作息时间到饮食习惯,都有着近乎铁律般的坚持,这种严格性在短期内确实能培养出高度的自律性。然而,书中也穿插了这些孩子在面对计划外的变动时,表现出的轻微的焦虑感,似乎对“不确定性”抱有一种天然的抵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种家庭教育,它更强调“灵活应变”和“体验式学习”。这里的父母更愿意让生活本身成为老师,允许孩子在一定范围内犯错,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虽然偶尔会导致一些小小的混乱,但这些孩子似乎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更为多元和包容。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拿捏得非常好,通过不同家庭生活的交替呈现,让读者在阅读时如同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成长轨迹,让人读完后忍不住想:我的孩子,究竟是更需要坚固的盔甲,还是更需要一双可以自由飞翔的翅膀?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观点碰撞出了不少火花,它远超出了我们通常理解的“鸡汤”或“育儿经”的范畴。它深入剖析了文化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父母的焦虑来源。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母亲们,似乎更多地将孩子的成就视为对家庭乃至家族荣誉的交代,因此她们的压力往往是外向型的,表现为对外界评价的过度关注,以及对孩子未来路径的精细化规划。书中对“期望管理”的描述特别到位,那种“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不落人后”的集体主义压力,使得她们的育儿方式充满了未雨绸缪的紧绷感。而另一边的父母,他们的焦虑似乎更偏向于内在的、哲学层面的——即如何确保孩子成为一个“真实”(authentic)的个体,如何不被社会主流的成功标准所绑架。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使得他们更关注孩子的情绪健康和自我认同的构建。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问自己:我的“为你好”,究竟是基于我对外部世界的恐惧,还是基于对孩子真实渴望的理解?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密的“诊断工具”,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
评分我极其欣赏这本书在文化符号解读上的功力。它不仅仅是关于“怎么做父母”,更是关于“我们是谁”的探讨。书中巧妙地引入了各自文化背景下对“成功”和“幸福”的传统定义,并展示了这些定义如何投射到现代育儿实践中。例如,书中提到,对某一群体而言,童年的目标是为未来高度竞争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早期的标准化学习和时间管理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对另一群体而言,童年的意义则更接近于一个“探索期”,一个必须充分体验、尽情玩耍的阶段,为的是日后能发展出创造性的思维。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指出,许多父母的行为并非出于本能,而是对自身童年经历的一种不自觉的“修正”或“重复”。那些在严格环境下成长的父母,可能会选择走向极端,要么是过度补偿,要么是坚守故辙。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育儿的代际循环,并鼓励我们打破这种循环,真正为自己的孩子量身定制一种适合他们个性和未来世界的教育方式,而不是盲目套用祖辈或邻居的模板。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细腻,作者在描述那些日常生活的瞬间时,那种笔触如同水墨画般,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复杂的家庭张力。比如,书中对比了两种家庭在处理孩子“失败”或“受挫”时的反应。在一种模式中,父母会立刻介入,提供解决方案,强调“没关系,我们再试一次”,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保护孩子免于负面情绪的长期侵扰;这种保护机制固然能带来暂时的平静,但长期来看,似乎也削弱了孩子“忍受挫折”的能力阈值。另一种处理方式则显得更为“冷峻”,父母会鼓励孩子静静地待在自己的难过里,让他们自己去消化和转化那种不适感,这种做法在当时看来或许有些残忍,但最终培养出的是一种强大的“心理韧性”(resilience)。作者对这两种“爱”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极其深入的挖掘,让我体会到,有时候,后退一步,允许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经历痛苦,可能比全程保驾护航更能体现深层次的关爱。这本书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对“痛苦”和“成长”的不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