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12~15岁儿童家长手册
定价:32.00元
作者:儿童家庭教育系列家长手册编写组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300177885
字数:
页码:1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2~15岁儿童家长手册》编辑推荐:帮助家长了解12~15岁儿童生理发育的特点;帮助家长了解12~15岁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指导家长如何促进12~15岁儿童的营养体质健康;指导家长如何促进12~15岁儿童的心理发展健康;指导家长如何促进12~15岁儿童的身体体能健康;指导家长如何提高12~15岁儿童家庭教育水平。
内容提要
家庭是人生的 课堂,也是终身的学堂,家庭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无法代替的。本手册针对12-15岁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营养健康、心理健康、家庭环境健康等方面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指导家长科学开展家庭教育。全书共分9篇: 篇 12-15岁儿童生理发育特点,第二篇 12-15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第三篇 促进12-15岁儿童营养体质健康,第四篇 促进12-15岁儿童心理人格发展健康,第五篇 促进12-15岁儿童体能发展健康,第六篇 促进12-15岁儿童家庭教育环境健康,第七篇 12-15岁儿童成长顾问,第八篇 12-15岁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第九篇 家庭教育拾贝——与父母子女共分享。
目录
作者介绍
儿童家庭教育系列家长手册编写组
文摘
版权页:
能让孩子长高的主要是两类运动:纵向运动和伸张运动。
纵向运动指的是诸如摸高、跳绳、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跑步等上下跳跃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通过撞击和挤压可以刺激在大腿骨下端和小腿骨上端的骨骺板。当骨骺板受到刺激时,会加速骨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骨骼的生长。
伸张运动主要是游泳。游泳时因为人始终处于水平或是接近水平的状态,使得双腿关节压力几乎为零,再加上游泳运动中双腿几乎一刻不停地一直做蹬踹运动,相当于一直有一种力量在拉伸着腿部关节,这一系列因素可以促使人体骨骼不断生长发育,甚至大大延缓了骨骺的闭合,从而达到运动助长的目的。在孩子生长高峰期好避免做不利于长高的运动,如负重运动、举重、举哑铃、摔跤、长距离跑步等。
4.营养,帮助孩子长高
充足而均衡的营养是孩子后天长高的极关键因素。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钙及各种微量元素)、脂肪酸(尤其是必需脂肪酸)以及维生素(如维生素A、D、C)是孩子发育和长高不可缺少的四类营养素。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是构成骨细胞的重要材料,在营养素中占据首要地位 对于正在长身体和想要长高的孩子来说,应选择优质蛋白质食物如瘦肉、鱼类、动物、牛奶、豆类制品、鸡蛋等,且每餐应保证有两种以上的蛋白质食物。
钙、磷、镁等矿物质是构成骨骼架构的基础元素,因此充足且适当的矿物质的补充对孩子骨骼的拉长非常重要钙质则是制造骨骼的原料,可以促进生长并增加骨头密度。含钙丰富的牛奶、鱼类、虾皮等是孩子饮食的,每天喝两杯牛奶是累积骨本的好方法。另外,一些重要的微量元素的作用也不可以忽略,如铁、锌、磷、碘、锰、硒等元素可以从各个成长环节调节孩子生长发育的速度。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的食物有牛羊肉、动物内脏、海产类、坚果类、紫菜、海苔、菠菜等。
孩子身高的发展是生长发育中重要的指标之一,这一时期充足的脂肪酸摄入是必要的 父母应为孩子科学地选择天然的含必需脂肪酸高的食品,如鱼类、鸡蛋类、乳制品、核桃、玉米、芝麻等;不建议过多食用单纯含高油脂的食品,如奶油、牛油等。
维生素对孩子的长高和成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维持生命的要素”就是这个道理 新鲜的水果蔬菜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柑橘类水果、胡萝卜、菠菜中维生素的含量尤其丰富。维生素A、B、C等对孩子的生长有重要作用,维生素D能促进钙元素吸收,是使骨头强健的营养素。除了可以从牛奶和鲑鱼、鲔鱼等鱼类中获得维牛素D外,每天晒10~15分钟太阳,人体便可以自行制造维生素D。
序言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多如牛毛,很多都观点陈旧,或者过于理想化,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烟火气。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亲子关系中的权力动态”的深刻洞察。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我们是家长,我们就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这本书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剖析了,当孩子进入“准青少年”阶段,他们对自主权的需求是多么强烈和迫切。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在不经意间,用“为你好”的名义,剥夺了孩子做决定的权利?书中有一个关于“家庭决策参与度”的章节,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建议家长应该系统性地引入“家庭会议”制度,让孩子参与到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事务讨论中,比如假期去哪里玩,周末的活动安排,甚至是一些预算分配。一开始我有点犹豫,觉得孩子能懂多少?但实践证明,当他们被赋予“责任”时,那种认真思考的样子,是我以前从未见过的。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家庭归属感和责任感。我发现,当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家庭“一份子”而不是“被管理者”时,他们对家庭规则的遵守度也会自然而然地提高,这比任何惩罚或说教都有效得多。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寓理于事”,让教育的本质回归到“共同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基调是积极和赋能的,它没有将家长描绘成永恒的“受害者”,而是将我们定位为“积极的建设者”。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团队的深厚功底和对这个年龄段孩子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他们非常注重“非暴力沟通”在家庭中的应用,书中提供了大量关于如何将指责性语言转化为需求表达的实用技巧。举个例子,面对孩子房间里的“战场”,我们可能脱口而出“你怎么又把房间搞这么乱!”而这本书引导我们去思考,这种“乱”背后可能反映了孩子什么样当下的状态或需求,并给出“我看到房间很乱,我有点担心你的学习时间是否够用,我们能不能一起制定一个整理计划?”这样的替代性表达。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是革命性的。此外,书中对“兴趣培养”的论述也很有启发性,它强调兴趣是内驱力的源泉,而非外在奖励的结果。它鼓励家长跳出“功利性学习”的怪圈,去支持孩子那些看起来“毫无用处”的爱好,因为正是这些“无用”的探索,构建了他们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一本填鸭式的工具书,而是一本陪伴家长进行自我迭代和升级的“伴侣”,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育儿道路上,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晰的判断力。
评分天呐,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家那个正值“青春期前夕”的小家伙量身定做的!我记得我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那种“终于有人懂我了”的激动简直无法言喻。我家孩子正好处在那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阶段,一会儿像个小大人,一会儿又像个需要哄睡的宝宝,情绪的过山车能把我甩得晕头转向。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关于如何理解他们日益复杂的内心世界,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教育理论术语来压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坐在你身边,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聊。我特别欣赏它对于“界限感”的阐述,以前我总觉得孩子小,事事都要插手,生怕他们学错了方向。读了之后才明白,过度的保护和干预,其实是在扼杀他们独立思考的萌芽。书里举的那些小案例,比如关于手机使用时间、朋友交往选择,都太贴近我们日常生活了。看完这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引导,我们要学会放手,但这个“放手”的姿势得优雅且坚定,不能变成“撒手不管”。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可操作的“沟通脚本”,让我在面对孩子那些“为什么”的连环炮时,不再是只会敷衍,而是能进行真正有质量的对话。这套方法改变了我们家的对话氛围,从过去的“命令与服从”,渐渐过渡到了“探讨与协商”,孩子明显感觉自己的意见被尊重了,愿意开口倾听我们意见的频率也大大增加了。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我们家长学会了如何“退后一步”,用更广阔的视角去陪伴他们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极其清晰,逻辑性非常强,让人阅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拖沓。特别是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可能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剧变的分析部分,简直就是一本“身体使用说明书”。我之前对孩子的一些突如其来的变化感到困惑和担忧,比如睡眠习惯的改变,对镜子的关注度增加,以及和同龄人之间那种复杂的情感纠葛。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敏感话题,而是坦诚地进行了解析。它用一种科学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口吻,解释了这些变化背后的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基础。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它强调了“身体自主权”的早期教育,教导家长如何和孩子谈论身体的隐私和界限,这是一个在很多传统教育中被忽视的关键点。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我们现在所做的,不仅仅是应对眼前的“小麻烦”,更是在为他们未来处理人际关系、建立健康自我认知打下坚实的基础。它提供的建议非常注重“预防胜于治疗”,比如如何提前识别并引导孩子处理网络交友中的潜在风险,如何教会他们识别和表达负面情绪,而不是简单地压抑。这套体系化的应对策略,让我不再对未来感到迷茫,而是有信心去迎接每一个阶段的挑战。它教会我的不是“怎么做”,而是“为什么这样做”。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一点也不像传统那种严肃的育儿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幽默感的“家长生存指南”。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插画和比喻,非常形象生动。比如,它把青春期前期的孩子比作一株正在努力向上突破土壤的小树苗,根系在地下暗自较劲,枝叶却还摇摇晃晃,这个比喻一下子就让我找到了共鸣。我过去总担心孩子学习上的压力,这本书却巧妙地把重点从“分数”拉到了“心力”的培养上。它详细分析了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突然对某些事情表现出极度的热情或彻底的冷漠,以及这背后反映的是他们对自我认同感的探索。书中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章节,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只是喊口号,而是给出了具体的“抗压情景模拟”,比如孩子考试失利、团队活动被排挤时,家长应该如何提问,如何引导他们从失败中提取经验,而不是沉溺于自我否定。我尝试了几种方法,效果立竿见影。以前我可能只会说“没关系,下次再努力”,现在我学会了问:“这次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你觉得下次可以尝试哪种不同的策略?”这种提问方式,让孩子从被动的接受安慰,变成了主动的解决问题者。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把生活中的每一次小挑战,都变成孩子成长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重新学习了如何做一名“教练”,而不是“监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