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项目教材 宝宝成长档案(0~12月)
定价:28.00元
作者:“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303099917
字数:58000
页码: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成长档案记录着您的宝宝人生初期有精彩瞬间和美好历程,记载着您初为父母时的幸福、惊喜、紧张、辛劳。请和宝宝一起,给他(她)留下多彩的成长印记吧!
目录
前言
期待宝宝的到来
迎接新生命
0~1个月宝宝的成长记录
1~2个月宝宝的成长记录
2~3个月宝宝的成长记录
5~4个月宝宝的成长记录
4~5个月宝宝的成长记录
5~6个月宝宝的成长记录
0~6个月宝宝辅食添加记录表
“我家的宝宝”记录纸
我半岁了
特别关注:7~12个月宝宝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7~8个月宝宝的成长记录
9~10个月宝宝的成长记录
11~12个月宝宝的成长记录
7~12个月宝宝辅食添加记录表
“我家的宝宝”记录纸
我一岁了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内容广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覆盖面远超出了基础的生理护理范畴。它非常巧妙地将“人口早期教育”的视角融入到了0到12个月的篇幅中。我尤其欣赏它对“环境适应性培养”的讨论。书中有一段落专门探讨了如何帮助宝宝适应家庭环境的变化,比如气味、声音、光线的细微调整,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通常大家只关注吃喝拉拉。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婴儿视为一个正在建立世界观的个体,强调早期接触稳定而丰富(而非过度刺激)的环境,对其未来社交和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躺在婴儿床上的宝宝,我们也在无形中进行着影响深远的“早期教育”。它提醒我们要用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每一个日常的喂奶、换尿布的瞬间,将它们都视为构建孩子早期认知框架的重要基石。
评分我个人对书籍的装帧和易读性非常看重,毕竟带娃的父母时间碎片化严重,不可能长时间专注于深奥的文字。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可以说是“站立式阅读”的典范。它的排版设计非常讲究,大段的文字被大量的图表、流程图和关键信息提炼框给有效分隔开了。比如,在处理宝宝的睡眠问题时,它用一个清晰的图表展示了不同月龄宝宝的平均睡眠时长和夜醒模式的预期变化,配上简洁的文字注释,让我一下子就能抓住重点,不用费力去筛选信息。此外,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一章节末尾设置的“家长自检清单”或者“常见误区提醒”。这些小板块就像是贴心的备忘录,让你在忙碌中也能快速回顾和确认自己是否遗漏了关键的护理要点。这种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确保了内容能够真正地被吸收和应用到紧张的育儿日常中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温馨,那种柔和的色调和字体搭配,立刻就给人一种亲切、值得信赖的感觉,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育儿专家在跟你娓娓道来。我当时在书店里翻阅时,就被这种气质吸引住了。内容上,它明显是为那些初为人父母、对0到12个月的宝宝护理充满好奇和些许不安的家长量身定制的。我特别欣赏它那种细致入微的讲解方式,比如,关于新生儿的黄疸处理,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去医院”,而是会详细描述不同程度的黄疸可能出现的迹象,以及家长在日常观察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这种前瞻性的指导非常实用。再比如,在“辅食添加”这一块,它没有采用那种一刀切的食谱,而是基于婴儿的月龄发展特点,提供了非常灵活的建议和一些自制辅食的食谱,重点强调了食材的选择和处理卫生,这对于追求健康、天然喂养的现代父母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位随身携带的、知识渊博的育儿伙伴,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让人在照料宝宝的过程中感到更有底气和方向感。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示范区项目教材”的定位有点保留,总觉得可能会过于学术化或者理论性太强,不太接地气。但读完这本《宝宝成长档案(0~12月)》后,我的顾虑完全打消了。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早期教育”理念,拆解成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立即执行的具体步骤。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亲子互动”环节的阐述。它没有停留在“多抱抱孩子”这种空泛的口号上,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基于科学发展阶段的“游戏清单”。例如,在三四个月时,推荐用对比鲜明的黑白卡片刺激视觉发育,并指导家长如何通过语调变化来引导婴儿的听觉注意力,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南。这种教材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告诉你“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让父母能够理解每一个看似微小的互动背后,都蕴含着对宝宝大脑发育的积极影响。这种教育理念的前置,使得日常喂养和照护过程,都变成了一种有目的、有成效的早期启蒙。
评分这本书在叙事风格上采取了一种非常平和且充满鼓励的口吻,这对于新手父母来说至关重要。育儿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稍有不慎就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然而,这本书的语言始终保持着一种沉稳、支持性的态度,它承认育儿的复杂性,而不是给出不切实际的完美标准。比如,当讨论到宝宝哭泣的原因时,它会系统地列出生理需求、发育性需求和安抚需求等多种可能性,并引导家长去学习倾听宝宝的“语言”,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固定的处理模板。这种鼓励家长发展“育儿直觉”而非盲目服从权威的做法,极大地增强了父母的信心。它不仅仅是一本指导手册,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心理导师,帮助家长建立起与孩子之间那种基于理解和尊重的早期联结,这对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其价值甚至超过了单纯的生理护理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