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好爸爸胜过好老师--父教专家东子的家教新概念
定价:25.00元
作者:东子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5407369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父教”能赋予孩子自理能力、自信心理、坚强品质、骁勇精神,赋予孩子坚韧、果断、自信、豪爽、独立等性格特征,使孩子远离自私自利、柔弱脆弱、自暴自弃、沉默寡言、羞怯自卑、感情冷漠、害怕失败等消极个性品质,从此健康成长。父教专家、心理专家东子先生为家长朋友奉献的父教新概念,总结了他多年“父教”研究的体会和成功教子的感受,将崭新的父亲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理论有效融合,文字深入浅出,事例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我们树立了父亲教育可以达到的新高度……这些全新概念的普及,将会进一步完善孩子的性格与心灵,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与情商,使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阔。
目录
作者介绍
东子,原名范景宇,家教专家,首席父教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会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人才库专家,已被全国100余所中小学校聘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顾问。著有《父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母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快乐的家教》、《快乐教育18法》等心理学、教育学著作20余部。曾应邀为北京、广州、西安、杭州等各地的学生家长作家庭教育报告1000多场次,举办“亲子教育”提高班近百期。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湖南卫视、《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香港《大公报》等海内外800多家媒体报道过其事迹和教育理念。东子网站:.laodongzi.东子:dongzifayan.blog.sohu.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是让我醍醐灌顶,特别是关于“看见孩子真实需求”的那部分论述,简直是为我这种常常陷在自己预设轨道里的家长量身定做的。我以前总觉得,只要我付出了时间、投入了精力,孩子就应该感受到我的“爱”和“引导”,结果呢,常常是事与愿违,孩子要么叛逆,要么就是低着头,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这本书里强调的,不是简单地“听孩子说”,而是要学会用一种近乎人类学家般的敏锐去观察,去捕捉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情绪信号。比如,孩子突然对某个不熟悉的领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我以前可能会觉得这是“三分钟热度”,然后赶紧引导他回归“正轨”——那些被社会主流认可的、更“有用”的技能上。但现在我开始反思,这种“有用”的标准是不是我自己的投射?这本书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工具箱,它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场景分析,教你如何放下自己的焦虑和期待,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当下的“为什么”。读完这一章,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那些堆积如山的“建议性”读物收了起来,而是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单纯地陪着儿子在院子里观察一只蚂蚁搬家,那种静默中的连接感,比我平时滔滔不绝地讲道理有效一百倍。它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而是协助生长,而生长的前提,是安全感和被理解。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接地气,一点也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著作,更像是老朋友在深夜的厨房里,端着热茶跟你掏心窝子聊家常。其中有一段关于“父亲角色与现代社会身份危机”的剖析,真是说到了我的痛处。作为一个在职场上摸爬滚打的父亲,我常常在“扮演一个好员工/好领导”和“扮演一个有耐心的好父亲”之间拉扯,结果往往是哪边都没做好。书里没有指责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反而深入分析了这种缺位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压力和文化期待的冲突。它没有给我灌输那种“完美老爸”的虚假形象,而是坦诚地告诉我们,不完美是常态,关键在于如何管理自己的能量和时间边界。我尤其欣赏它提出的“微习惯式参与”的概念,它不是要求我们辞职回家,而是教我们如何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植入高质量的互动锚点。比如,不再是周末一次性的大型“亲子活动”,而是每天睡前十分钟,放下手机,只聚焦于一个孩子的提问,进行一次深入的、不被打断的对话。这个调整虽然微小,但带来的稳定性和信任度,远超我过去一年花大价钱报的各种兴趣班。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执行的、符合当代生活节奏的“可行性方案”,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蓝图。
评分从美学和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也颇有匠心,它不像那种为了迎合读者而堆砌观点的书籍,而是逻辑层层递进,论证严密又不失人情味。我特别喜欢它对“惩罚与后果教育”的区分论述。过去我总是混淆这两者,觉得“不听话就要有惩罚”,试图通过制造痛苦来达到规训的目的。但这本书非常清晰地指出了,惩罚往往指向的是“我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而后果教育,则是指向“你的行为带来了什么结果,我们如何一起解决这个问题”。这种视角的转变,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理性沟通的大门。书中用了很多真实的案例来佐证,比如孩子打碎了花瓶,旧的思维模式是严厉斥责并要求赔偿,而新的思维模式则是先处理情绪,然后一起清理碎片,讨论如何避免下次发生,甚至是如何用自己的零花钱去补偿。这个过程,让孩子从一个“犯错者”立刻转变为一个“问题解决者”。这种赋权式的教育理念,彻底颠覆了我以往那种居高临下的家长姿态。它教会我,真正的管教,是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责任感和自控力,而不是依靠外在的恐惧来维持表面的秩序。
评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教育资源”的理解被重新定义了。我过去总认为教育资源就是好的学校、昂贵的课程、精良的教具。但这本书却将聚光灯打在了“家庭关系质量”这个最容易被忽视的资源上。它提出,高质量的亲子关系本身,就是孩子最强大的免疫系统和学习加速器。这本书的论证非常扎实,它引用了多项心理学研究成果,来证明在充满安全感和情感支持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其执行功能、情绪调节能力以及认知灵活性都远远优于那些在“高压管控”下成长的孩子。我深有体会,我女儿过去因为害怕考不好而拒绝做数学题,就是典型的“关系紧张型”回避。自从我们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练习,比如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段,只聊她感兴趣的话题,不对她的学习成绩做任何评价,她那份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后,数学成绩反而有了显著提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爱与连接”,量化成了一套可以操作的、对孩子成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资源”。它让我们这些家长把目光从外在的竞争,拉回到内在的建设上来。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地方,在于它对“父职的重新定义”的探讨,它不只是停留在“多陪孩子玩”的肤浅层面,而是深入到了父辈在孩子世界观构建中的独特不可替代性。很多研究都指出,母亲往往偏向于情感的滋养和细节的关注,而父亲的角色,则更侧重于边界的设定、风险的探索以及对外部世界的信心注入。这本书非常细腻地描述了这种“刚柔并济”的互补性。我常常因为想“模仿”我妻子而弄巧成拙,因为我的“温柔”带着一股生硬的模仿感。这本书纠正了我,它鼓励我发挥我自己的“男性特质”——比如敢于让孩子尝试一些轻微的挫折,敢于在孩子面对困难时提供一个坚定的肩膀而不是急于替他扫清障碍。它让我理解到,我的缺位不是因为我不爱,而是因为我没有找到最适合我自己的、最自然的“父教”表达方式。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为人父角色中那些不自信、不自然的地方,并提供了摆脱这些束缚、活出真实自我的路径。读完后,我不再试图成为“翻版的母亲”,而是更坚定地成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父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