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定价:29.00元
作者:张文质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303162741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世界上没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易犯错,更具风险;也没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令人欣慰,令人自豪。孩子是我们的甜蜜,我们的忧伤。
内容提要
作者认为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文化“”,中国教育重要的问题,既在学校这边,也在家长这边。不仅儿童需要受教育,父母同样需要改变。生养一个孩子,就是生养一生的责任,孩子是父母*的事业。
作为在中国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领域有广泛影响的教育学者,作者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在各地做过上千场讲座,他的很多观点,如“教育的起点是培养‘正常人’”,“没有陪伴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等等,已经成为无数父母的共识。
作为在中国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领域有广泛影响的教育学者,作者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在各地做过上千场讲座,他的很多观点,如“教育的起点是培养‘正常人’”,“没有陪伴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等等,已经成为无数父母的共识。
目录
第1篇 孩子的未来既在父母生命中,又在父母手心上
回到思考的起点:把孩子培养成乐观、开朗、有教养的人
每一个孩子来到世上,都希望遇到一个好父母
健康的生命是孩子走向的里程碑
孩子唤醒了我们身上的智慧
怎样用一种责任推动另一种责任
谁能为孩子提供丰富而有益的生长环境
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
我们身上有多少改变不了的东西
1%的灵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
铁是铁,钢是钢,不要“恨铁不成钢”
我的孩子为什么不是天才
我的孩子会是莎士比亚吗
“你的孩子身上带的土少”
你上的是快车还是慢车
在古代,当动物还能像人一样说话的时候
“母本”很重要,范本更重要
“我们的事业是做个好父母”
第2篇 重建以孩子成长为中心的家庭文化
重要的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母亲代表着安全
全家一起吃饭,孩子更
在中国,每天有8%的父母不和孩子说一句话
孩子,爸爸非常爱你
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圣母,为什么一直抱着自己的孩子
无论去哪里谋生,你一定要带上孩子
孩子的信,让人心碎
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为什么酒店里没有家庭客房
增加美好的聚会,减少无聊的应酬
第3篇 用健康的方式培养“正常人”
抓住关键期,赢在起始处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错了吗
“敏感期”有什么、特点
给孩子无限耐心的爱
“叫爸爸”,他教了孩子三万多次
孩子需要父母的热情鼓励
给孩子无限尊重的态度
请记住我的三个观点
一本值得读一百遍的书
化身为仙女的好母亲
“独生子女是教育不好的”
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
管教从严是不是老一套
“你们中国人,好像不太喜欢孩子”
把“一只手”的教育改为“两只手”
从“手对手”到“肩并肩”
如何和孩子说话父母该做的12件事
如何和孩子说话父母不该做的12件事
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心灵
早期教育的过失会变成无尽的麻烦
教育的起点是培养“正常人”
你会一条道走到黑吗
你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根筋”吗
教育真正变好,还需要40年
人生是一场超长距离的马拉松
你读书的声音,一定要让我听得见
第4篇 八条戒律也是八个人文常识
戒律一:不能想起了才教育
戒律二:不能生气了就教育
戒律三:更为重要,特别要强调的是,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戒律四:我们不能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戒律五:要尽量避免消极教育
戒律六:要尽量避免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
戒律七:一定要避免与别人的孩子作简单的对比、进行教育
戒律八:教育孩子,不要“数罪并罚”
给父母的20条建议
给孩子的20条建议
作者介绍
张文质,诗人,教育学者,《明日教育论坛》主编,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探索。
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唇舌的授权》、《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我们是怎样做生命化教育研究的》、《我的写作是献给自己的祈祷书》、《教育的十字路口》、《幻想之眼——一个教育者的内在冲突》、《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的心灵之约》、《我们这一代教师的精神面相》、《回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业》、《书如何拯救生活》等。主编的主要著作有《活着就是幸福——生命读本》、《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教师的爱情》、《生命教育》中小学实验课本以及生命化教育系列丛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那种沉稳又不失温暖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个对家庭教育问题非常关注的母亲,平时会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但很多时候都会觉得那些理论性的东西太过高深莫测,难以真正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时,心里就隐约有了一种期待,它似乎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来堆砌,而是直击问题的核心。特别是看到其中关于“情绪管理”和“有效沟通”的章节标题,我立刻感觉到作者是真正了解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心态和困境的。我迫不及待地找了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杯茶,准备沉浸其中。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号大小适中,让阅读过程变得非常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这种注重用户体验的细节处理,看得出出版社在装帧设计上的用心,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冰冷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与你进行一次深入的、平等的对话。我非常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体验能像这精美的外壳一样,带来高质量的内涵。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副标题吸引的,它承诺了一种“改变”,而“改变”对于长期在育儿路上感到迷茫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剂。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最终的战场其实是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自身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才是决定孩子未来走向的关键。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贴近生活,它没有一味地强调“权威式教育”或“溺爱式教育”的弊端,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自己是如何无意识地将上一代的教育模式复制到下一代的。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对着书中的案例场景反复琢磨,甚至会联想到自己上周与孩子发生的那次不愉快的争执。它的论述逻辑严密,但表达却出奇地温柔有力,不像有些书读起来让人心生愧疚,而是激发了那种“我可以做得更好”的积极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自我觉察”这一环节的强调,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管教”孩子,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成熟的父母。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编排很有层次感,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技巧,而是构建了一个由内而外的解决框架。开篇似乎是在做基础的理念铺垫,让你先从宏观上理解家庭系统的运作规律,这对于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家长来说,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纠偏”过程。随着阅读深入,它开始触及一些更深层次的心理学议题,比如原生家庭的影响、依恋关系的建立等等。我发现作者在阐述这些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非常接地气的比喻,让那些原本需要专业背景才能理解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比如,它用“情感的银行存款”来解释日常积累的重要性,这个比喻让我茅塞顿开,立马明白了为什么有时一次小小的冷落,会让孩子的情绪账户瞬间透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做什么”(What to do),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Why to do it),这种知其所以然的阅读体验,远比单纯的“操作指南”要牢固得多。
评分我身边有几个朋友也在读这本书,我们甚至组织了一个小型的线上读书会来讨论其中的观点。很有趣的一点是,每个人从书中提取出的“金句”和感悟点都是不同的,这从侧面印证了这本书的普适性和深度。比如,有人对书中关于“设定界限但保持连接”的章节印象最深,认为这找到了权威与自由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而我个人则被关于“倾听的艺术”的那一章深深震撼。我过去总以为自己是在听孩子说话,但读了之后才明白,我听到的往往是我自己的预设立场和解决方案,而不是孩子真实的情绪和需求。这种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鼓励你去“实践”和“观察”,而不是让你盲目地“相信”,它要求你成为自己家庭教育的“研究者”,这种主动参与感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粘性和后续的执行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教育学有持续关注的读者,我对市面上大部分的育儿书籍都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所谓的“秘诀”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但这本《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给我的感觉是扎实且有生命力的。它没有许诺一个“完美育儿”的童话结局,而是非常现实地指出,父母的成长是一个持续迭代、充满挫折的过程。书中处理矛盾冲突的案例分析尤其精彩,它们往往不是直接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可能性和应对的工具箱,让读者学会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这本书的结尾部分,对于如何处理“父母自身的焦虑”着墨颇多,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被忽略的关键环节。作者清晰地指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安抚好自己的内心,那么任何对外的教育努力都可能成为无效的消耗。这种由内向外的、系统性的指导思路,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值得推荐的核心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