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全新增订第二版)(继《捕捉儿童敏感期》《爱和自由》之后,孙瑞雪全面阐释儿童生命自我创造历程的又一经典之作。附赠六张精美明信片)
定价:39.80元
作者:孙瑞雪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127082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继承并发展了“爱和自由”的核心思想,进一步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世界中创造自我,如何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育为一个完整的人。
它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诠释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同《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一样,《完整的成长》是一本值得放在书架上的教育经典!
内容提要
人的成长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然后由精神升华——这是人内在的不同存在层面,这些奇妙的内在部分将协助儿童自己创造出一个的自我。
完整的人,完整的成长
隐藏在儿童身体里的生命力
怎样陪伴儿童情绪的成长
感觉是儿童认知的基础
心理成长的缺失,阻碍儿童认知的发展
认知和儿童内在生命的成长
与儿童共享精神生活人的成长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然后由精神升华——这是人内在的不同存在层面,这些奇妙的内在部分将协助儿童自己创造出一个的自我。
完整的人,完整的成长
隐藏在儿童身体里的生命力
怎样陪伴儿童情绪的成长
感觉是儿童认知的基础
心理成长的缺失,阻碍儿童认知的发展
认知和儿童内在生命的成长
与儿童共享精神生活
精神胚胎的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儿童成长阶段的几个经典理论
目录
开篇语
章 什么是完整的成长
第二章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节 什么是主人
第二节 唤醒身体
第三节 身体的禁锢对儿童成长意味着什么
第四节 不同阶段的身体发展特征
第五节 隐藏在儿童身体里的生命力
第三章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节 儿童天然拥有情绪
第二节 情绪共生
第三节 儿童有认知情绪的内驱力
第四节 怎样陪伴儿童情绪的成长
第五节 儿童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六节 伴随情绪,儿童进入生命深处
第七节 精神情绪
第四章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节 感觉是发现的智慧
第二节 感觉是儿童认知的基础
第三节 感觉让儿童发现自己的内在世界
第四节 感觉带领儿童进入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
第五节 感觉是良知和善(道德)的来源
第六节 对感觉的新认识
第五章 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节 心理,扩展了儿童内在的空间
第二节 历经心理过程,外在的事件被接纳
第三节 历经心理过程,外在的人和物被接纳
第四节 经历不同的心理过程,得出不同的认知结果
第五节 父母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
第六节 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
第七节 心理成长的缺失,阻碍儿童认知的发展
第八节 心理、意志和思维
第六章 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节 从感觉上升到概念,就是智力
第二节 兴趣,是儿童认知的内驱力
第三节 环境的真实,是儿童认知的条件
第四节 意志力的产生和形成
第五节 认知,在真实的生活中发展
第六节 认知被局限在头脑的系统中
第七节 认知和儿童内在生命的成长
第七章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节 儿童是天生的“精神贵族”
第二节 儿童天然向往并敏感于精神
第三节 走出精神,创造自我
第四节 与儿童共享精神生活
第五节 如何为儿童创造精神成长的环境
第六节 在“爱和自由”中,儿童精神的成长
第八章 精神胚胎的
节 精神胚胎
第二节 无与伦比的觉察
第九章 自我创造的历程
节 自我的萌芽:我的便便是我的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萌芽:“我的”私有财产
第三节 自我的诞生:“我的”想法是我的
第四节 自我的力量
第五节 自我的丧失
第六节 自我的替代品——小我
第七节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第十章 完整的人
节 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第二节 完整的人
第十一章 再谈感觉
第十二章 不同角度的洞见——儿童成长阶段的几个经典理论
节 成长阶段的发现
第二节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阐述
第三节 蒙特梭利关于成长阶段的划分
第四节 卢道夫 史代纳关于生命成长阶段的阐述
第五节 爱利克 埃里克森关于生命成长的阐述
附录
作者介绍
孙瑞雪:中国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创始人;
“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教育思想创始人;
“儿童敏感期”理论创始人;
专著《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开创了中国幼儿教育界的新纪元;
多次做客中央电视台《人物新周刊》《心理访谈》《半边天》等栏目,讲述“爱和自由”的教育;
2009年,被评选为“中国教育杰出人物”;
2006年、2007年,中央电视台走进孙瑞雪教育机构幼儿园,连续拍摄16集《敏感期》专题片。孙瑞雪:中国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创始人;
“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教育思想创始人;
“儿童敏感期”理论创始人;
专著《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开创了中国幼儿教育界的新纪元;
多次做客中央电视台《人物新周刊》《心理访谈》《半边天》等栏目,讲述“爱和自由”的教育;
2009年,被评选为“中国教育杰出人物”;
2006年、2007年,中央电视台走进孙瑞雪教育机构幼儿园,连续拍摄16集《敏感期》专题片。
在孙瑞雪老师的带领下,“爱和自由”教育团体深深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以蒙特梭利、卢梭、皮亚杰等经典教育学、现代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19年高度专注的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创造、建构、发展和完善了“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思想理论系统、教育教学系统,“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的教育思想系统,敏感期理论系统,以及“爱和自由”学校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系统。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厚厚的著作,我最大的感触是其理论基础的坚实与实践指导的温和。它不像市面上很多育儿书那样,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口号化缺乏实质支撑。作者显然是长期浸润在儿童发展研究中的,但她却能将那些深奥的心理学概念,转化成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和对话。例如,书中对于“自主性”的探讨,不再是简单地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而是深入到他们如何通过选择来确认“我”的存在感,以及父母如何通过提供“有限的选择空间”来巧妙地引导。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度学习,每一个章节都在拓宽我对“教育”二字的理解边界。它教会我更耐心地观察,更谦卑地倾听,而不是急于用成年人的逻辑去修正孩子的“错误”。这种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反刍,但每一次回味,都能发现新的光亮。
评分与其他育儿书籍相比,这本《完整的成长》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限制”和“自由”之间辩证关系的阐述。很多人一提到儿童教育,就容易陷入“放任自流”或“严厉管教”的二元对立。但作者却以一种极其高明的智慧,阐释了高质量的限制如何恰恰是更深层次自由的基石。这种限制不是来自外界的压迫,而是源于对生命规律的尊重和对自身行为后果的认知。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把钥匙,能够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那扇门,理解他们渴望探索未知,同时也需要安全感的复杂需求。书中对环境创设的建议,细致到家具的高度、物品的摆放,无不体现出一种对儿童主体性的极致尊重——将世界布置成一个邀请他们去发现、去创造的“第三位老师”。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实践的冲动,恨不得立刻回家,重新审视自己为孩子准备的一切。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却透露出一种内在的宁静与力量。当我第一次翻开它时,就被其中深入浅出的文字所吸引。作者似乎拥有洞察儿童心灵的“天眼”,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那些微妙的挣扎与渴望。它不是一本教条式的育儿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者,陪着父母一起探索生命的奥秘。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自我创造”这个宏大主题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它没有将儿童塑造成等待被雕刻的璞玉,而是强调他们是主动的建构者,这个视角极大地解放了我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固有看法。书中对如何尊重这种内在驱动力,如何提供恰当的支持而非干预,有着非常多富有启发性的论述。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孩子会做出某些让你费解的行为,因为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拼凑出属于自己的世界版图。这种理解带来的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充满力量的接纳。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沉稳而富有穿透力,它没有使用那些煽情的词汇来博取同情或焦虑,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科学的观察角度,带给人更持久的震撼。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作为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的盲点和自我投射。我尤其珍视其中关于“内在动机”的章节,它清晰地描绘了外部奖励(如表扬、物质刺激)是如何逐渐侵蚀孩子对事物本身的热爱。要真正培养一个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人,核心在于保护好那团最初的火苗——内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做到“放手”而不是“撒手”。这本书带给我的不是一夜之间的改变,而是一种缓慢、深刻的认知升级,它让我从“养育一个孩子”的琐碎任务中抽离出来,上升到“见证一个生命的诞生和自我完善”的宏大叙事中去审视自己的责任。这是所有关心儿童发展的成年人,都应该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像线性小说那样平铺直叙,更像是一首结构精妙的交响乐,不同主题的篇章相互呼应、层层递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生命的完整性”时所展现出的哲学思辨深度。它提醒我们,儿童期绝非为未来做准备的“过渡阶段”,而是生命本身最重要、最完整的一个阶段。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对待孩子时自然会放下许多功利性的焦虑。那些关于规则、边界、情感教育的讨论,都围绕着“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个核心命题展开,而不是“如何让他符合社会期待”。这种根本性的视角转变,对我个人世界观的重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读完之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对待日常冲突的处理方式都变得更加从容和有远见了,因为我知道,眼前的每一个小小的挑战,都是孩子在为自己的“自我构建”添砖加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