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贯彻《教育规划纲要》,传承大学精神
定价:68.00元
作者: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秘书处
出版社:江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8113025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40kg
编辑推荐
《贯彻教育规划纲要传承大学精神强化人才培养》是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本书是对本次学术年会研究成果的汇总,内容包括中国地方大学三十年回顾与反思——兼议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全球视野下的大学办学理念剖析——以全球三所精英大学为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办好地方高等教育,提高我国大学国际化水平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偏离社会需求的实证研究等。
内容提要
《贯彻教育规划纲要传承大学精神强化人才培养》是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本书是对本次学术年会研究成果的汇总,内容包括中国地方大学三十年回顾与反思——兼议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全球视野下的大学办学理念剖析——以全球三所精英大学为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办好地方高等教育,提高我国大学国际化水平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偏离社会需求的实证研究等。
目录
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
中国地方大学三十年回顾与反思——兼议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
世界大学解读——以美国密西根大学为例
全球视野下的大学办学理念剖析——以全球三所精英大学为例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办好地方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何成效不足——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分析
提高我国大学国际化水平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偏离社会需求的实证研究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对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高等教育基本质量的固守与核心质量的提升
日本大学院教学研究特色及对中国的启示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构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构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对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启示
面向市场,构建中医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专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高职创业教育
人文素养教育的边缘化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社会性
深化改革构建地方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民办高校的理论与实践——以江西蓝天学院为例
大学治理
构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普遍共识与中国特色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基于国外实践经验的启示
合作与共赢:促进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大学法人治理外部结构探析
高校行政化:关键在
从“行政化”到“去行政化”:大学管理本质的回归
我国大学行政化的困境与出路
大学行政化议论之议论
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章程建设研究
从“南科大事件”看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制度的问题
丹麦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
析论大学章程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美国院校认证标准的价值研究——兼以中北部协会为例
论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发现功能及其提升的实践机制
创设改革特区: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新探索
校长领导与大学生命周期——基于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的历史案例研究
大学文化与战略
论大学文化与高校软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大学精神在于“明道济世”
大学的品格和力量——基于南京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体验:实践大学精神的新视角
论大学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
水文化价值观培育人文精神的实践探索 ——以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名师和大学学术精神
用西南联大的风骨指导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大学精神:高职院校的文化自觉与培育——以承德石油高专为例
大学精神传承与大学校长领导力之关系探析
关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思考——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
广东中心城市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
张謇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创业教育理念探析
创业型大学:广东中心城市大学的转型之路
新办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色发展
小型工科院校面临的发展机遇及策略研究
地方高校战略规划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
学者的学术使命与大学的社会责任
高校科学管理
大学品格修炼之我见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科学化研究
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目标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浅谈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问题
研究型大学高质量本科教育保障机制探究
以教学管理创新带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思考
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和谐管理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思考与实践
初论高校科研及其管理的特殊性
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管理分析
关于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教学型高校青年教师如何走出教研课题申报误区
关于保障高校学生权利的理性思考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它巧妙地将宏观的政策导向与微观的实践案例结合在一起。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院系文化传承”的那几个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的空中楼阁,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学院层面,通过访谈和历史资料的梳理,描绘出不同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取向。比如,在描述某个理工科院系如何平衡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时,描述得极其生动,仿佛我能看到当年师生们在实验室里争论不休的场景。这种“写真式”的记录手法,让那些抽象的教育理念变得鲜活可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说服力。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评分读完大半,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向上看”的视角。它不仅是在回顾过去的成就,更是在为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指明方向。作者的笔触中透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心,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大学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堡垒,其核心使命不可动摇。特别是当读到关于构建未来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章节时,我感到一股强烈的鼓舞。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提供一种思考的框架和精神上的支撑,它鼓励我们不仅要做“教书匠”,更要做“立心育人”的教育家。这是一本能让人在喧嚣中找到方向感和使命感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低饱和度的藏青色,搭配烫金的字体,显得既庄重又不失现代感。纸张的质地也很有讲究,触感细腻,翻页时的沙沙声听起来非常舒服,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的学术类书籍来说,简直是种享受。我特别留意了排版,字距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大段的文字阅读起来也不会让人感到压抑。而且,书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页,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真功夫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这样的用心,自然也会让人对书的内容抱有更高的期待,因为它从外在就传递出一种“值得珍视”的信号。
评分从学术规范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参考资料部分做得尤为扎实,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我粗略翻了一下尾注和引文列表,涉及的文献来源非常广泛,横跨了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显示出作者在进行论述时,是建立在充分调研和多学科交叉分析的基础上的。而且,书中的图表和数据可视化处理也做得相当专业,那些复杂的指标变化趋势图,清晰明了,帮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关键信息,避免了冗长的数据堆砌带来的阅读疲劳。对于需要引用或进行二次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样的严谨性是极其宝贵的财富,让人感到内容的可信度和权威性非常高。
评分我对这类探讨高等教育发展脉络的著作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新书的引言部分,着实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开篇就提出了一个极具思辨性的问题:在快速的社会变革中,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究竟该如何坚守与重塑?这种宏大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立刻将我带入了一种沉思的状态。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政策解读,而是充满了对高等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一位深谙教育哲学的长者进行对话,对方的观点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时不时会抛出一个让你拍案叫绝的金句,让人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咂摸。这种行文风格,非常适合那些对教育理论有一定基础,并渴望进行更高阶思考的读者群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