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认真听一听,孩子在说什么
定价:29.8元
作者:赵捷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64099176
字数:18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当孩子哭泣的时候、当孩子恐惧的时候、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当孩子愤怒的时候……我们怎么办?
如果你能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认真听听孩子的心里话,问题有可能就迎刃而解!
内容提要
你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你知道孩子想表达什么吗?很多父母总是居高临下地跟孩子沟通,他们一直在跟孩子讲要孩子怎么做,却从来没有认 真倾听过孩子的话。在本书里,心理咨询师讲述了父母倾听的艺术。
目录
作者介绍
赵捷,心理学博士。青少年心理问题咨询专家。多年来致力于青少年问题的研究,能“透视”十几岁的孩子们的心灵。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在游戏和聊天中发现孩子们的短板,然后用生动简洁的小故事启发孩子们。参与过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区孩子们震后心灵的重建。是孩子们信赖的“大伙伴”。
文摘
【文摘】
章 揭开孩子拒绝交流的真相
价值观的冲突,使父母和孩子交流受阻
王小志今年升入初一,开学后不久,他的妈妈就已经受不了了。也不知道是儿子接触的人群变了,还是学校的整体大环境变了,原来乖乖的孩子,现在老是惹麻烦。王小志喜欢打游戏,经常逃学去打游戏,有时候会逃课参加他喜欢的明星的见面会。过分的是,他觉得自己这样没错,觉得自己这样是素质全面发展,而父母的那一套是老生常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样的话早已过时。王小志还喜欢看一些无厘头的电影,他觉得电影里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
放寒假了,王小志并不在乎非常糟糕的期末成绩,依然每天晚上玩游戏到很晚,第二天中午才起床,起床以后就是看看电影或者出门找同学唱歌。一点都没有学习的打算。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天,王小志又到中午才起床,起床以后不洗漱吃东西就开始下载电影。妈妈觉得自己快要爆发了。
妈妈一把拉过王小志,用近乎吼的声音对他说:“小志,你天天这样有意思吗?你已经上中学了,应该能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这样整天只知道玩,不务正业。你看看隔壁的李小林,人家天天在家里学习,主动报了各种辅导班,每次考试都能考前三名。你再看看自己,整天就是玩游戏,放假以后碰过书本吗?我和你爸爸忍你很久了,你要再这样下去,就别在这个家了,趁早搬到网吧住,那个地方没人管你。”
妈妈怒吼完,小志并没有乖乖地听话,他冲妈妈吼道:“我都上初中了,我能对我自己的人生负责。你们就知道管我,你们天天上下班那样的生活我才不想过呢,我要过我自己想要的自由的生活。你看李小林好,那你去找他做儿子好了,我是不会在乎的,你不是不想让我在这个家里待着吗?那我走好了。”小志生气地穿上衣服走了。妈妈坐在那里默默地掉眼泪,后爸爸在网吧找到小志,把他带回了家,家里的气氛更不好了。
妈妈强压住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小志说道:“儿子,你天天看电影,现在让你写作文,能比原来写得更好。每个电影都是编剧精心编排过的,哪怕是无厘头的电影,肯定也有它的可取之处。如果看英文电影,那你的外语成绩肯定会有所提高,对不对?”孩子听妈妈这么说,不好意思地笑了。“妈妈,我还真没想过写作文的事,不过你好像说得很有道理,我每看一部电影都应该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这样既能留下记忆也能锻炼我的文笔,以后就不用再发愁写作文了。这个主意很好啊。而且我的英语成绩确实提高不少,我每次看英文电影都尽量不去看下面翻译好的字幕。我的目标就是能看懂原声电影。现在有些翻译太烂了,翻译过来都没有味道了。”妈妈看到今天的交流有了效果,就不往下说了。母子俩约定,以后小志写的作文由妈妈把关,让妈妈先来看看。妈妈又开始琢磨怎样让小志不走偏,走上正确的方向。
小志的妈妈如果用硬碰硬的方法来和孩子交流,不会知道孩子心里真实的想法。如果妈妈通过愤怒来恐吓孩子,孩子不会听妈话,也不会理解妈苦心,就像“坏父母”版块中,妈表达只会让孩子对父母更加排斥,更加不信任父母,这样的引导还有什么意义呢?非但起不了好作用,还会让彼此的关系更糟糕。
在“好父母”版块中,妈妈换了一种方式,用一种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和口吻,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孩子觉得妈妈是在跟自己商量。这样一来,妈妈想要传达的想法孩子能够耐心听,也会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妈妈听。这样的沟通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更融洽。
价值观往往与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我们的孩子就像一张张白纸,父母的经验比孩子的多,他们总是希望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从而让他们少摔跟头、少走弯路。如果孩子们能够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就能轻松很多。但是很多孩子并不这么认为。
孩子们生活的时代、所接触到的环境和父母那一代人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孩子们更能对自己的生活拥有话语权,父母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经验就剥夺了孩子的人生体验,不管对与错,他们体验过以后才能真正领悟,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要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给孩子恰当的引导。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给他适当的引导,好不要事无巨细地插手他的生活。小志妈问题,大多数父母都遇到过。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不要妄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不要想着一次谈话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父母们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亲子间的沟通就会更平和,也更容易进行。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尝试。一个没有尝试过其他可能性就接受父母建议的孩子,很难有创造性,他们不会想到经验之外也许还有一条更好的路,那样他们只会模仿,不会。
另外,人们不会简单地从他人那里吸取经验,即使这些经验一直被大家所认可,必须自己去体验它们,然后才能从中学到东西。而且,没有经验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而“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的经验可能是错误的。
序言
前 言
王小志是一个喜欢听歌、喜欢玩游戏、喜欢帮助别人的男孩。他成绩时好时坏;有点小个性,经常会莫名其妙发脾气;喜欢和同学聊天,对父母,有时话多有时话少。近又迷恋上各种大学的公开课。
林珊,王小志的同学,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和王小志是无话不说的“好哥们”。虽然是异性朋友,但他们属于不会早恋的那种值得信赖的好朋友。俩人经常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不对爸爸妈妈讲的小秘密,他俩都会彼此倾诉,不是“闺蜜”胜似“闺蜜”。
魏杰,王小志的同学,成绩不太好,但是为人仗义。他人缘很好,朋友很多,但并不是老师和家长喜欢的那种学生。魏杰家境一般,有时候有点小自卑,希望和家境好的同学一样拥有良好的物质条件。
张迪,王小志的表哥,正在上初三,学习成绩好,听爸话,对老师也是服从,但有时候为了迎合别人而丢掉了自我。他刚接触化学,对化学比较恐惧,老觉得自己学不好化学,正走在战胜化学的道路上。
郑淘,王小志的表弟,一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男生。他喜欢玩喜欢闹,喜欢各种恶作剧,唯独不喜欢学习,一提学习就头大,为了多玩一会儿就找各种理由跟父母耍赖。
宋雯雯和妍妍,王小志的表妹和邻居,两个很活泼的小女孩,小志常常从雯雯和妍妍的身上思考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幸福,有时候觉得父母很。
这本书就是围绕上面这几个在我们身边的人物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展开来写的,这些人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好多谈话,我们都有过;他们和父母之间的争吵或者温暖的关爱我们也都经历过;他们和父母之间发生的故事,也许我们正在发生着。
既然都是在发生着的故事,那么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请教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一样的孩子,在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爸辅导下,几年或者十几年以后会成为完全不同的人?除去他们本身个性的原因,家庭教育、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方式,是不是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呢?
同样的考试成绩,在不同的家庭里,有的父母可能看到的是相比上次考试孩子的进步,有的父母看到的可能仅仅是孩子在班级的名次。看到孩子进步的父母,会鼓励孩子,让孩子继续努力;而仅仅看到孩子名次的父母,可能会唉声叹气,对孩子不满,指责他的种种问题,却忽视了孩子在这次考试中的进步,被忽视的这些进步如果引导得好,也许会成为孩子成绩的转折点、命运的转折点。
每当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我都很心痛。我害怕父母无休止的抱怨会浇灭孩子上进的小火苗,害怕孩子就此沉迷于学习之外的事情,从而让成绩更糟糕——要知道,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这样的事情少发生,好是不发生。让父母能够真正了解孩子,能安静地听孩子把话说完。让父母帮助那些不开口讲话的孩子把心里话讲出来,让那些不善于倾听的家长懂得听到孩子的真心话。我希望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因为孩子的不断进步而其乐融融,同时也希望父母们能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真正帮助到孩子,从而使他们走进孩子心里。在孩子要犯错误的时候,想想父母,他就会停下来,步入正轨。这一切不是没有可能,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努力。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堆砌理论,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与你促膝长谈。作者巧妙地将抽象的教育理念融入到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故事场景中,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知识点变得鲜活起来。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到如何应对孩子突如其来的“为什么”轰炸,作者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提问背后的真正需求。这种引导式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激发了我自身的思考潜力,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沟通中的一些惯性思维。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情绪管理的论述,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同理心和自我和解的智慧。它承认了我们在面对孩子挑战时可能产生的挫败感,并提供了一个温柔的出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深度按摩,那些积压已久的不确定感和焦虑,都得到了有效的疏导。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提供技巧层面,它更像是一剂稳定人心的良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吸引力,那种柔和的色调和充满童趣的插画,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温馨的氛围中。我拿起它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纸张的质感,摸起来很舒服,翻页时那种细微的沙沙声,让人感觉非常放松。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语言流畅自然,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尤其是在描述那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时,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比如,书中对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肢体语言的捕捉,简直是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些画面。我特别喜欢作者用类比的方式来解释一些复杂的概念,这种处理手法既生动又易于理解,即便是对育儿不太了解的人也能很快地抓住重点。整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十分合理,行距和字号都考虑到了读者的舒适度,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在众多同类读物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书架上一个低调却又不可或缺的存在。我常常在睡前翻上几页,那份宁静和启发,是任何电子屏幕都无法替代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仿佛拥有多重声部,时而像一个沉静的哲学家在阐述深奥的道理,时而又像一个幽默的剧作家在描绘生活的荒诞与可爱。作者在构建句子时,非常注重音律和节奏感,许多段落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一种近乎诗歌的美感。比如,它在谈及“耐心”这个主题时,并没有简单地用“要有耐心”来敷衍,而是通过一系列排比和对比,构建了一个关于时间流逝和等待价值的完整体系,读来令人心神俱醉。我发现自己会不由自主地去重读一些精彩的句子,反复咂摸其中蕴含的深意。这种文学性的表达,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使得学习和吸收知识的过程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实用指南范畴,达到了可以被反复引用的文学水准。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最日常的交流,也可以用最精妙的语言来承载。
评分从排版设计和装帧工艺来看,这本书无疑是出版界的一股清流。它摒弃了时下流行的那些花哨的装饰,转而追求一种经久耐看的质感。封面采用的是哑光处理,触摸时有一种沉稳的力量感,字体选择上,兼顾了现代感与易读性,每一个字仿佛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那种略带米黄色的色调,有效地降低了反光度,长时间阅读对眼睛非常友好。此外,书中穿插的一些手绘插图,风格简洁却意蕴深长,它们并非简单的配图,而是起到了视觉暂停和情绪缓冲的作用,让阅读体验更加层次丰富。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低调的奢华感,它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而不是试图用外在的噱头来弥补内在的不足。这本书的整体设计语言,传递出一种“慢下来,去品味”的生活态度,这在快节奏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和难能可贵。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艺术。作者似乎深谙“言不尽意”的东方哲学,在提供观点和引导之后,总会巧妙地留下足够的空间,供读者自行去填充和感悟。它从不强行灌输“你必须这样做”的指令,而是通过描绘情境,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将最终的解释权交还给读者。这种不设限的写作态度,给了我极大的自由感和被尊重感。在处理一些敏感或复杂的家庭议题时,作者的措辞总是那么谨慎而富有弹性,既不回避问题,又不落入绝对化的窠臼。这种游刃有余的平衡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阅历和高度的智慧。读完合上书本,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堆需要立刻执行的清单,而是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从容的心态。这本书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盲区,同时也激发了我内在的潜力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答案。它是一次探索,而不是一个终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