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妈妈情绪平和.孩子幸福一生
定价:36.00元
作者:鲁鹏程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68255608
字数:
页码:2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小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教育的死敌,就是妈坏情绪!别让你的大吼大叫,成为孩子童年的阴影!
n◆朝孩子乱发脾气大吼大叫的“副作用”:1,孩子缺乏安全感,性格懦弱。2,孩子做事优柔寡断,不自信。3,孩子情绪化严重,经常乱发脾气。4,孩子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n◆不吼不叫,是妈一场修行
n◆追寻12种吼叫原因,提供5步戒吼方法,28天戒掉你的暴脾气!
n◆《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作者鲁鹏程老师新作,帮戒掉吼叫,变得情绪平和、温柔坚定!
n内容提要
早上赖床、不写作业、不收拾玩具、做事拖拉磨蹭、晚上不睡觉……这一件件的小事,都成为妈妈朝孩子乱发脾气、大吼大叫的。朝孩子大吼大叫已经取代打骂,成为一种新的体罚方式。妈妈经常是超孩子吼叫之后后悔、自责,但是下一次还是忍不住吼孩子!
n吼叫属于语言暴力的一种, “吼叫”虽然只是一分钟的事情,但是对于孩子的伤害却非常之大,甚至贯穿一生。长期对孩子吼叫、乱发脾气,不仅会造成亲子关系疏离,更会让孩子变得优柔寡断、不自信、懦弱、缺乏安全感,而且他长大之后,也会吼叫自己的孩子。
n本书由50万册畅销书《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作者,“不吼不叫”理念提倡者、推广者鲁鹏程老师所著,不仅分析了妈妈大吼大叫的深层原因,更提供戒掉吼叫的方法和技巧。 让妈妈终止吼叫,做一个温和坚定的好妈妈!
n目录
部分 冲孩子大吼大叫——一种新的体罚方式
n章 别让你的吼叫成为孩子童年的阴影
n大吼大叫已经取代打骂成为新的体罚
n“发疯”的妈妈和被吓坏的孩子
n吼叫对于孩子真的有用?
n吼叫有毒,别让孩子的童年只记住你的吼叫
n第二章 陷入“吼叫循环圈”不能自拔的妈妈:吼叫—后悔—再吼叫
n“都是为他好”只是吼叫的借口
n别再以爱的名义去伤害
n吼叫—后悔—再吼叫:一种无法破解的死结
n戒掉吼叫,一个不吼叫的妈妈胜过10个好老师
n破掉死结,做不吼不叫的好妈妈
n第二部分 为什么我们总是用吼叫表达爱——冲孩子大吼大叫的深层次原因
n第三章 追踪——在什么情况下我会大吼大叫
n哪些情况让你情绪失控?
n你是哪种“吼叫派”的妈妈?
n当吼叫成为一种习惯
n第四章 寻找——发现藏在愤怒之下的原因
n你心中的愤怒真的来自孩子?
n原生家庭的影响——你的父母也经常对你吼叫?
n你是否感到生活和工作过大的压力?
n夫妻关系紧张是否也会让你迁怒于孩子?
n你在试图操控孩子?
n没有能量爱自己,也就没能量爱孩子
n成人的三种分身:父母、成人与孩子
n让你经常吼叫的其他因素
n第三部分 做不吼不叫的好妈妈——少些吼叫多些爱
n第五章 接纳孩子,接纳不的自己
n接纳孩子,接纳自己的不
n给孩子一点成长的时间
n站在孩子角度,接纳孩子的情绪
n引导孩子成长,别替他成长
n少些功利心,就会少些吼叫
n妈妈愿反省,孩子才愿改变
n简单即幸福,试着去简化生活
n学会与先生配合,你不应该是一个人在“战斗”
n第六章 洞悉孩子的心理——读懂孩子就会少很多吼叫
n从孩子的问题行为看透他的心理
n2~3岁孩子:他喜欢说“不”,别用吼叫跟他对着干
n3~6岁孩子:读懂他的小心思,给他心灵的陪伴
n6~12岁孩子:常见出格行为背后的心理
n跟上孩子心理成长的脚步
n少点说给孩子听,多点做给孩子看
n正面教育——不吼不叫,与孩子正向沟通
n第七章 学会情绪管理,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n教育大的死敌,就是妈坏脾气
n妈妈爱发脾气,孩子很难性格平和
n坏脾气上来,如何消解?
n温柔有力量,愤怒留遗憾
n建立情感联结,从愤怒到平静
n减压——学着给心灵放个假
n培养自我情绪感知能力,觉察孩子的情绪
n教会孩子做自己情绪的CEO
n第八章 远离吼叫,这样跟孩子沟通有效
n告别尖酸与刻薄,不要低估任何一句话的影响
n不指责,说事实;不埋怨,说方法
n有智慧地赞赏孩子
n温柔地说“不”而非粗暴拒绝
n积极关注与积极心理暗示
n巧妙运用非语言沟通方式
n第九章 给孩子立定规矩,少吼少叫少生气
n戒吼叫,但绝不等于不管教
n这样给孩子定规矩,孩子愿意配合
n学会合理地用自然后果惩戒孩子
n规矩严格立,但执行可以有变通
n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孩子自觉我省心
n第四部分 实操篇——这些问题不用大吼大叫也能解决
n第十章 不吼不叫,应用与实战
n孩子总是拖拖拉拉怎么办?
n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n孩子不爱动脑思考怎么办?
n孩子马虎粗心大意怎么办?
n孩子不爱读书学习怎么办?
n孩子的依赖性太强怎么办?
n孩子的自控力太差怎么办?
n孩子跟父母对着干怎么办?
n作者介绍
鲁鹏程
n家庭教育专家,家庭教育图书畅销作者,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推动者。
n●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价值教育的校本化研究”总课题组家庭教育专家。
n●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阳光芳草地》、江苏电视台《家有儿女》、凤凰网《智汇访谈》等节目特约访谈嘉宾。
n●家庭教育类杂志《时尚育儿》《亲子》等专家顾问团成员、撰稿人。
n●已出版家庭教育著作多部。其中《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出版3多年来持续加印,达50多万册,长期雄踞各大图书排行榜前列。《让孩子吃点苦吧》入选“2011—2012年中国十大家庭教育图书”。《我家孩子爱学习》入选《中国教育报》“2011年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
n●《孩子不爱学习,妈妈怎么办》《孩子总是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等多部作品版权输往韩国、越南、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n●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故事广播、《中国教育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等媒体报道过其人其作。
n文摘
“发疯”的妈妈和被吓坏的孩子
n这个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n早上,孩子从睡醒睁眼开始,就一直情绪不佳,哭闹不止,拒绝爸爸的拥抱,对妈询问没有回应,只有一个字,哭。
n妈妈不管怎么问,孩子就是哭,一开始妈妈还好好地问,间或给擦擦眼泪和鼻涕,但孩子完全没有回答,妈妈变得烦躁起来,着急上班,又要送孩子去幼儿园,但孩子没来由地哭起来没完,妈火气越发压抑不住了。
n终,孩子不停的哭闹激怒了妈妈,妈妈对着孩子吼道:“哭什么哭!又没把你怎么样,你哭什么啊!”一边说,妈妈手底下的动作也粗鲁了起来,拽着孩子的胳膊去洗脸,扯着纸巾给孩子擦鼻涕。
n孩子依然在哭,妈妈先是大吼道:“别哭了!给我闭嘴!”
n尽管如此,孩子也只是停了哭声两秒钟,接着就是更为大声的哭泣。
n妈妈来回进出,想不到其他方法来阻止这令自己越发暴躁的哭闹之声, 终于忍无可忍地摔起了东西,先是扔掉了擦脸油,然后又丢掉了纸巾包, 又吼道:“还哭!你怕不怕!我扔东西你怕不怕!”
n孩子吓得肩膀一缩,抽噎着说:“妈……妈妈……别……别生气…… 妈妈……妈……妈妈,对……对……不起。”
n妈妈眉头紧皱,手也忍不住攥紧,看着孩子哭得不停地抽,内心深深地感到了无力。
n孩子哭得在一旁跺脚,实在憋不住了,才哭着说:“妈妈……抱抱。”
n妈妈停了一下,才动作粗鲁地抱起了孩子,依旧一边絮叨“你哭得很烦人”,一边给擦着眼泪鼻涕。
n后来,孩子还是一路抽泣着去了幼儿园,妈妈也依然不解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n早起的哭闹,孩子可能是需要妈拥抱吧,也许是还没太睡醒,也许就是想要让妈妈温柔地爱抚一下。
n总之,孩子可能需要的是妈妈温和的对待,但妈妈没有领会孩子的意图,反而不停地追问,并因为没有得到回答而变得心焦,进而又因为不知道怎样让孩子停止哭泣而变得烦躁。
n妈妈:无助+ 不知所措→简单粗暴→试图阻止孩子哭泣→事与愿违
n孩子:独立个体+ 喜怒哀乐+ 不被满足+ 不被理解→哭闹不已→内心恐惧
n结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表面上这件事不了了之,但彼此的内在都有情绪,互相伤害)
n吼叫恰恰体现了妈无助,正因为不知所措,妈妈才妄图采用直接、简单粗暴的方式来阻止当下情况的继续。
n但是孩子终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想法需求,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他的想法和需求更是非常直接,而哭闹,显然就是他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个明显的标志。
n吼叫的妈妈此时完全居高临下,直白地展现了自己内心的焦躁,而完全忽略了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n所以这时候的吼叫,对孩子来说就是可怕的。
n而这个哭泣的孩子害怕妈愤怒和吼叫,不惜隐藏自己内心的需求,试图用道歉来换回妈平静与爱,显然孩子被吓坏了。
n把孩子送去幼儿园的妈妈,进家门之后无意间瞥了一眼门口的穿衣镜,镜子里的那个人,依旧眉头紧锁,眼神里满是责怪、疑惑、郁闷、烦躁,嘴角向下撇着,脸上的肌肉有些僵硬,面色也阴沉沉的。
n妈妈忽然眨了眨眼睛,哭闹“事件”虽然已经平息了,可自己的表情居然还这样可怕。
n“天哪!太丑了!”
n那在刚才吼叫的时候,自己的表情又会是个什么样子的?回想给孩子洗脸时,从洗手池上方的镜子里看到的孩子哭泣的脸,眼睛一直盯着妈妈,那眼神里满是委屈、害怕以及对爱的渴望……
n妈妈赶紧把目光从镜子里移开了,“刚才,我这是让孩子看到了一个怎样凶狠而又丑陋的自己啊?”
n的确,吼叫的面目永远都是丑陋的。
n因为吼叫的前提是愤怒,而愤怒所“扭曲”的并不只是内心的理智,直观的表现就是外在:皱眉、表情狰狞、张大嘴、眼神也是凶狠的,吼叫中的语言更是难听的、伤人的。
n在孩子眼中,吼叫的妈妈都是可怕的,他们可能会在妈吼叫之后变得安静。不过妈妈千万不要就此觉得这是自己的吼叫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上孩子只是被吓到了,他因为震惊而变得安静,同时也被妈妈“发疯”的样子所吓到,他的安静只不过是另一种“不知所措”。
n至于问题,依旧存在,不仅如此,还可能会多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孩子在未来的某一天,也将学会用吼叫来对待某些人或某些事,一个隐藏的连锁反应,就这样在妈情绪发泄中深埋于孩子的内心。
n生气的确是人人都有的常见的情绪。孩子不明原因的哭闹,或者总是大事小情问题连连,也的确更容易引发妈愤怒。
n如果被生气左右了思维与理智,终只能被其牵着走,尤其是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生气导致的吼叫,除了显示我们自己的无能以及让孩子受到惊吓外,再也没有别的作用。
n但反过来,如果我们成为情绪的主宰,有意识地慢慢从情绪化中走出来,虽然不能立刻理智并有智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至少不会情绪化地用吼叫来吓唬孩子。
n孩子的表现是简单而直接的,哪怕你前一分钟用多么难听的话语吼叫过,哪怕你吼叫的时候表情多么狰狞可怕,但当你平静时,对着孩子就算只是简单笑一笑的时候,孩子都会扑过来,用他毫不掩饰的情感向你表达“妈妈,我好喜欢你”。
n幼小的孩子都是很单纯的,他对我们接纳程度之高,完全超出我们自己的想象。
n所以,我们不要尝试将自己变成“发疯的妈妈”,不要总在无意间就创设那如炸弹爆炸一般恐怖的惊吓场景,多想想孩子那害怕无助的表情吧。
n冲动带有很大的杀伤力,它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不可估量。如果想要对孩子发挥积极的影响力,就必须要控制好自身,做情绪的主人。
n学会平和,学会理智,学会合理付出,学会正确去爱,这样妈妈才可能为孩子创造出正常且正确的成长环境。
n序言
说实话,市面上的育儿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侧重于行为矫正,让你感觉自己像在训练宠物一样去管理孩子。但这本书的视角显然更高一筹,它聚焦于“场域”的营造,也就是父母自身情绪稳定对孩子成长的基石作用。我被书中对于“情绪传染链”的分析深深震撼了。作者没有回避父母成长经历带来的负面阴影,反而鼓励我们将这些历史的包袱一一剥开,正视它们。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坦诚。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因为书中描绘的某种情境太过真实而红了眼眶,但这是一种被理解的释然,而不是被审判的压力。这种深度挖掘内在根源的做法,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育儿指南”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的指南。
评分收到这本封面设计得极其温馨的书,第一时间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宁静感吸引了。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几章的内容,我就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理解与支持的场域。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细腻,她似乎能洞察到每一个新手父母心中最隐秘的焦虑和无助。我特别欣赏她处理冲突场景时的那种克制与智慧,没有一味地指责或灌输“完美育儿”的教条,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接地气的心理调适方法。比如,书中关于“暂停呼吸三秒钟”的练习,看似简单,却在实际操作中有效地阻止了我冲动回应孩子情绪的瞬间。这种强调内在调整而非外在控制的理念,让我感到非常受用。它不是一本告诉你“该怎么做”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你迷茫时递过来的那杯温水,既解渴又暖心。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确实令人印象深刻,行文流畅且富有哲思,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育儿书籍那种枯燥的说教感。作者的笔触非常富有画面感,她善于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来阐述复杂的心理学原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情绪的流动性”的描述,她将父母的情绪比作天气系统,时而晴朗,时而雷雨,关键在于学习如何预报和应对,而不是试图永远维持一个阳光灿烂的“理想天气”。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而且,书中对“自我同情”的探讨非常深入,它引导读者去接纳自己作为父母的不完美,这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无异于一股清流。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处理一些小摩擦时的态度,感觉自己正在进行一次深层次的自我对话和修复。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选择也体现出一种对读者的尊重。它没有采用那种充满惊悚标题和夸张对比的手法来吸引眼球,而是以一种沉静、舒缓的节奏引导读者进入阅读状态。我非常欣赏作者在讨论“界限设定”时所采取的平衡艺术。她强调了界限的重要性,但同时细腻地阐述了如何在坚定设限的同时,不伤害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连接感。书中提供的案例对比鲜明,比如面对孩子哭闹时的两种不同反应模式,哪种更倾向于建立长期信任,哪种更容易引发反抗。这种基于长期效应的分析,让我对日常决策有了更清晰的长远规划视角。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耐心”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一种被动的忍耐,而是一种主动的、充满智慧的能量输出。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关系”的定义。它不是将父母和孩子视为两个独立的主体去“管理”和“被管理”,而是将他们视为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作者反复强调,孩子的“问题行为”往往是父母未被满足或未被表达的情绪的投射。这种“向下看”的思维方式,彻底改变了我过去那种“孩子又在跟我作对”的对抗心态。阅读过程中,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如何处理自己疲惫时的应对策略,那些建议非常务实,比如如何与伴侣进行“情绪排班”,如何有效地为自己争取“独处充电时间”。这些细节的处理,显示出作者对现实生活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力,让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读起来让人感到既踏实又充满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