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与宝宝做游戏 |
| 作者 | 诸君,张磊著,浦东新区社区学院组织写 |
| 定价 | 26.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 ISBN | 9787552004557 |
| 出版日期 | 2013-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过了而立之年,朋友圈中新爸爸、新妈数量越来越多,我的电话自然也就成了家庭教育热线,大多是询问有关如何与孩子相处的问题。与此同时,家长朋友们对于该话题也是颇感兴趣。 这让我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新一代的家长们科学育儿的意识增强,他们不再只是重知识的灌输,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亲子关系的维系上。担忧的是,他们的家庭教育能力有所缺,无法较为准确地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提供合适的教育方法。 《浦东新区社区教育丛书·公民意识系列:与宝宝做游戏》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本书以图文并茂的的形式介绍了0—6岁儿童不同阶段的亲子游戏内容,针对性强、操作性高,不失为一本可供家长朋友们参阅的家庭教育工具书以及教师开展家长工作指导的参考书。 能成就这本《浦东新区社区教育丛书·公民意识系列:与宝宝做游戏》,要感谢编著团队中的这一群“陈鹤琴”们,他们同样拿自己的孩子做“试验”,与孩子一起亲身体验游戏,通过过程记录推敲游戏实施的趣味性与可操作性,从而不断进行优化,以保证书中所列游戏的质量与开展效果。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总序 篇 0岁以上 1.宝宝唱歌了 2.大摇篮 3.小钟摆 4.***,你好 5.爬大山 6.坐小船 7.小老鼠,偷油吃 8.请你做…… 9.碰一碰 10.宝宝大变脸 11.打电话 第二篇 2岁以后 12.骑大马 13.分果子 14.教教小猴 15.手印画 16.彩车开来 17.猜猜谁来了 18.炒萝卜 19.小小不倒翁 20.小太鼓 第三篇 3岁以后 21.包糖纸 22.开汽车 23.猫捉老鼠 24.坐飞机 25.木头人 26.开火车 27.咕噜咕噜 28.耳语传话 29.小手拍拍 30.拖车运球 31. 32.小小机器人 第四篇 4岁以后 33.敲敲乐 34.防水小故事 35.家庭生活棋 36.小袋鼠 37.谁的力气大 38.报纸过河 39.小鱼游 40.手拉手 41.足球小将 42.母鸡下蛋 …… 第五篇 5岁以后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竟然错过了这么一本宝藏!我最近迷上了一本关于室内植物养护的书,那本书的作者简直是个天才,把那些看起来高深莫测的植物知识讲得像在跟你唠家常一样轻松有趣。它详细介绍了从如何挑选适合不同光照条件的植物,到针对不同“娇气”品种的浇水频率和土壤配方,简直是手把手教学。我以前总觉得养绿萝都是玄学,养死了就怪自己“命里缺绿”,但这本书里有专门一章讲了如何根据叶片状态判断缺水还是积水,还有图示教你怎么给植物“体检”,发现病虫害的早期迹象并用最天然的方法处理。最让我惊艳的是,它还跨界地讲解了色彩搭配和空间布局,教你如何利用不同形态的植物(比如高耸的琴叶榕和低垂的常春藤)来优化小户型的视觉空间,让你的家瞬间变成一个会呼吸的艺术品。读完这本书,我不仅成功“拯救”了我那盆半死不活的白掌,还信心满满地给家里添置了两盆需要细心照料的多肉组合。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舒服,大量的实景照片和清晰的步骤图,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档次,真是一本从内到外都充满生命力的指南。
评分我最近读的一本关于中世纪欧洲建筑史的著作,简直让我对那些古老的石头和哥特式拱顶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深谙历史细节的学者,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年代划分和风格罗列上,而是深入剖析了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是如何形塑了这些宏伟建筑的。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光线在教堂设计中的象征意义,解释了玫瑰窗如何不仅仅是装饰,更是神学思想的视觉表达,将天堂的光芒引入凡间。而且,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擅长描绘工匠们在建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他们的创新解决方案,比如如何利用飞扶壁来支撑高耸的穹顶,这部分读起来简直像一部工程史的悬疑小说。我尤其喜欢他对比了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比如法国的垂直向上感和意大利的厚重古典感,这种对比让原本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鲜活起来。读完这本书,再去参观任何一座老教堂,我都能看到那些隐藏在砖石背后的故事和智慧,那种感觉就像是拥有了一把能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完全颠覆了我对“旧建筑”的固有印象。
评分最近沉迷于一本探讨人工智能伦理与未来社会走向的深度分析报告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犀利,它不像那些泛泛而谈的科幻小说,而是基于严谨的学术研究和最新的技术进展,对算法偏见、数据主权和工作岗位的重塑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审视。其中有一篇关于“黑箱决策”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用生动的案例说明,当AI的决策过程无法被人类完全理解时,我们如何在法律和道德层面进行问责,这触及到了现代社会治理的核心困境。这本书的论证结构非常严密,每一章都像是层层递进的推理,从技术可行性逐步过渡到社会冲击,最后落脚于政策建议。我特别欣赏它没有采取恐慌论或盲目乐观的态度,而是保持了一种冷静的、批判性的平衡。它迫使我重新思考我们正在构建的这个数字世界的基石是否牢固,以及我们作为使用者,对自身数据的“控制权”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本书绝不是轻松的读物,但它绝对是每一个关注未来的人士的必备参考,能让你跳出日常的新闻碎片,进行高维度的思考。
评分我淘到了一本关于日本茶道中“侘寂”美学的图文集,简直是心灵的SPA。这本书的重点并不在于教你复杂的礼仪流程,而是深入挖掘了“侘寂”——那种残缺之美、寂静之美背后的哲学意涵。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茶室中光影的变化,讲述了如何欣赏一个略有裂痕的茶碗,以及如何在每一次洗涤和收纳中体悟“无常”的真谛。书中的摄影作品达到了艺术品的级别,那些特写镜头捕捉到了竹器上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以及苔藓在石灯笼上悄然生长的细节,每一张图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故事。与那些追求完美和奢华的审美观完全相反,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解药,教导人们从不完美中寻找圆满。读它的时候,我常常会放下手中的书,走到窗边,试着去留意此刻房间里只有我能察觉到的声音和光线,这种主动的感知训练,比任何冥想练习都更有效。它让我对“拥有”和“存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非常治愈。
评分最近读完的这本经典小说修复与早期勘误考证的专业书籍,让我打开了学术研究的另一扇大门。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小众和硬核,它聚焦于对某几部著名文学作品的不同初版、再版之间的文本差异进行细致比对和分析。作者的工作就像一位文学侦探,他们不仅标注了哪些词语被修改了,还探讨了这些修改背后的文化动机和出版社的商业考量。例如,书中详细对比了某位十九世纪小说家在不同国家发行的版本中,对敏感情节的处理差异,揭示了当时审查制度的冰山一角。阅读过程中,你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因为充满了脚注、引文和专业术语,但那种“解密”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让我意识到,我们阅读的“经典”文本,其实是经过无数次人工干预、筛选和重塑的产物,并非一开始就是永恒不变的。这本书对于想深入了解文学史和文本批评的读者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它彻底改变了我看待“权威版本”的视角,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探索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