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问道中国教育:撬动教育的支点
定价:32.00元
作者:雷振海,李炳亭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329346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新教师
新教师必须要树“三观”。
教育观:教育即人学;教学观:一切的“教”服从于学生的“学”,*终是“不教而教”;学生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资源,教师是班级里的第51名学生。
新理念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生即创造,课堂即生态。
新图书
中国教育的希望在新教师!新教师的成长从“教育发现”开始!教育发现是什么是与众不同的“新图书”!所谓新,新在服务于新课堂新教师新教育。
内容提要
聚焦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问道区域教育,寻找撬动教育的支点,分享区域教育成功经验。
目录
教育:追求“生存”之上的发展
为教师安心乐教创造好环境
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办实事
教育科研,给教育一个支点
跨越学校边界 走向教育公平
千名教师下农村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抓住了校长就抓住了教育的“牛鼻子”
教育没有的均衡,有差别才有追求
用师德建设凝聚人心
教育的科学发展在于创新
我宁可得罪少数不能得罪大多数
教师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禾可的地步
建设教育强市保障机制是关键
需要专业也需要行政推动
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条件已成熟
基于“问题解决”促教育创新
不抓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素质教育无从谈起
教师要富养,不宜拉大收入差距
平民教育是我们的高理想
要用技术撬动一场教育革命
在行政和教育之间搭建符合教育规律的桥梁
教育均衡:一场智慧与魄力的考验
远程培训:希望与困难并存
把好入口关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推进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在跬步前进中办对人民负责的教育
重庆綦江区域推进课改四人谈
不断创新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
不和课堂结合素质教育就永远是空的
创新模式 彰显特色 让教师培训焕发生命的活力
不课改,只能“死路一条”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对教师的大解放
用建家园的理念去建设校园
让绿色教育铺就生命的底色
教师培训要和课堂紧密结合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历史回归现实的阅读路径。它开篇宏大,铺陈了教育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核心地位,随后迅速聚焦到当代教育面临的“失焦”状态。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及教育与社会转型关系时所展现的洞察力。他指出,教育体系往往滞后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代差”是许多教育困境的根源。例如,书中对信息时代背景下知识定义权转移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在过去,知识的权威性主要集中在教育机构手中;而如今,知识的碎片化和去中心化,对传统教育的权威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者并未沉溺于对“过去美好”的怀旧,而是鼓励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积极拥抱这种变化,将“学习能力”而非“知识存量”视为教育的核心目标。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对未来教育的面貌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既挑战思维又抚慰心灵的过程。它敢于触碰那些教育领域内讳莫如深的话题,例如,师德师风的重建、教育技术异化的风险,以及家庭教育责任的边界。我发现,作者在处理这些敏感议题时,总是保持着一种审慎的平衡感,既不偏激,也不妥协。比如,关于教师专业自主权与外部监管之间张力的探讨,分析得极为精妙,指出了过度干预可能扼杀教育的活力,而完全放任则可能导致教育质量的滑坡。这种对复杂性的坦诚接纳,是这本书区别于许多简单化论著的关键所在。它告诉我们,教育的“支点”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调整、需要不断校准的平衡系统。这种对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无疑提升了整部作品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著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教育体系的梳理,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作者以一种近乎批判的姿态,剖析了当前教育领域中那些看似坚固实则脆弱的“支点”。比如,对于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书中并没有止于表面的抱怨,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和文化根源。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全面发展”的论述,作者巧妙地将教育与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观点: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个体在与世界互动中实现自我建构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无论是古代先贤的教育思想,还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实践困境,都呈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人文的温度。它迫使我们停下来思考:我们到底在为谁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其价值体现在何处?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在与你进行一场促膝长谈,娓娓道来却掷地有声。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对现实的关切与对未来的期许。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教育公平问题时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笔触。他没有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资源分配不均,而是深入探讨了机会结构和文化资本在教育流动中所扮演的隐形角色。书中描绘的那些身处不同教育阶层的孩子们的生存图景,鲜活得让人心痛,也让人深思。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现实困境,作者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微观干预策略,这些策略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对基层教育生态细致入微的观察所得。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社会阶层固化与教育向上流动之间的复杂纠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教育改革的步履维艰与必要性。
评分整体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献给所有教育参与者的行动指南,而非一本纯粹的理论文献。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强烈的“反思激发力”。读完后,我不再仅仅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或家长的身份来看待教育,而是开始以一个社会建构者的视角去审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书中对“教育的公共性”的重申尤其让我触动,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关乎个体的前途,更是关乎一个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作者通过对各种教育思潮的梳理和批判,最终落脚于对“人”的回归,倡导一种更富有人文关怀、更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实践。这种回归本真的呼唤,在这个日益功利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必要。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去寻找和坚守属于自己教育理念中的那个最坚实、最富有生命力的支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