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把心都画在纸上了

妈妈,我把心都画在纸上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金善贤,周琳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母爱
  • 成长
  • 情感
  • 家庭
  • 手绘
  • 治愈
  • 温暖
  • 回忆
  • 礼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妙语书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ISBN:9787538585452
商品编码:2942445097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妈妈,我把心都画在纸上了

定价:39.80元

作者:(韩)金善贤,周琳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385854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本书让父母了解为什么给孩子做美术治疗,这看似专业的美术活动其实在家中就能轻松完成。只要在和孩子一起玩美术游戏时多加留心,就能在与孩子亲密互动中给予他们正面的引导和帮助。另外,书中收录了大量真实的美术治疗案例,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会被孩子们的作品所震撼:原来它们蕴藏着如此多的信息!关键是:父母是否能看懂。希望本书能够激发每一位读者去了解孩子的内心。

内容提要


孩子其实有很多想说的话,但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而难以表达出来。这时,如果孩子面前有美术材料,那么他就可以把心里的事画在纸上,或是用纸黏土做出来。这是因为美术表达没有特别的规则,孩子会通过手中的画笔或黏土,在不知不觉中表达出内心的伤痛和感情,甚至表现出隐藏的能力。一旦内心深处的世界通过美术游戏表现出来,孩子就能恢复被压抑的自我,向着更成熟的方向成长。

目录


Part 01.让孩子用擅长的表达方式“说”出心里话
美术能让孩子“说”出心中所想
孩子把心思都画在纸上了,妈妈能看懂吗
妈妈和孩子互动,一起做美术游戏
Part 02. 美术游戏帮妈妈看穿孩子的心
通过“图画测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01 房子·树·人图画测试
02 家庭生活画测试
03 学校生活画测试
色彩是孩子心灵的语言
01 暖色
02 冷色
03 黑白色
Part 03. 让孩子感到幸福的美术游戏
无比快乐的7种美术游戏
01 涂鸦
02 水彩画
03 纸黏土创作
04 剪贴画
05 模仿名画
06 画曼陀罗
07 自然物粘贴画
和妈妈一起开启幸福的美术之旅
初期阶段:让妈妈与孩子更亲密
01 给家人起称号
02 擦印画法
03 涂鸦
中期阶段:孩子的内在表达和实践
04 湿水彩画
05 让我痛苦的丑八怪
06 制作动物假面
07 我想说的话,我想听的话
08 做自己的人像
09 用花做曼陀罗
10 蜡笔油画
11 准备生日晚餐的饭桌
后期阶段:达到治疗目的
12 全家合作作画
13 做手部模型
14 给我的家做广告
15 制作许愿树
Part 04. 听金老师讲述那些美术治疗故事
美术治疗让孩子的生活回归幸福
01 与父母的关系
02 与兄弟的关系
03 学校生活
04 与朋友的关系
05 健康方面
06 感情方面
07 生活方面
08 学习方面
美术治疗让孩子远离心理障碍的伤害
01 焦虑障碍
02 分离焦虑障碍
03 创伤后应激障碍
04 摄食障碍
05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06 抽动障碍
07 品行障碍
08 学习障碍
09 自闭症
关于美术治疗的

作者介绍


(韩)金善贤
美术教育硕士,临床美术治疗博士、商谈心理学博士;德国柏林洪堡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美术师;现任韩国CHA医科学大学替代医学研究生院临床美术治疗专业主任教授。兼任大韩临床美术治疗学会会长,美国艺术治疗协会正式会员,国际自然治愈联盟总务理事,韩国联合医学会总务理事,大韩癌症补充替代医学会副会长等职。
著作有《阅读心灵的美术治疗》《美术治疗的实质——曼陀罗》等。

文摘








序言



《尘埃里的星光》 关于成长、迷失与寻迹的史诗 这是一部关于青春期少年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探索、最终找到自我归属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一个充满变革与机遇的时代背景下,主人公顾晓星,一个平凡却敏感的少年,在父母的期望、社会的变迁和内心的困惑中,踏上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成长之旅。 顾晓星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安稳的生活。然而,在升学压力、家庭琐事以及青春期特有的躁动不安下,晓星的心中充满了迷茫。他对书本上的知识似乎总是提不起兴趣,却被街角那家尘封已久的旧书店所吸引。在那里,他邂逅了形形色色的人,也接触到了从未想象过的世界。 旧书店的老板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他沉默寡言,却对书籍有着近乎虔诚的敬畏。他常常在晓星翻阅书籍时,默默地递上一杯温水,或是在不经意间说出几句意味深长的话。晓星从他身上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不被世俗所定义的自由。 在学校里,晓星遇到了他的“启蒙者”——语文老师陈老师。陈老师才华横溢,却因时代的浪潮而选择蛰伏在三尺讲台上。他敏锐地察觉到晓星内心的不同寻常,开始引导他阅读那些被边缘化的文学作品,鼓励他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在陈老师的指引下,晓星开始在笔记本上涂鸦,用最质朴的语言记录下他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这些文字,如同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是他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桥梁。 然而,成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晓星的父亲,一位性格固执且对儿子有着严格要求的工人,对晓星的“不务正业”深感不满。他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而晓星沉迷于书本和文字,无异于“不学无术”。父子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每一次争吵都像一把尖刀,刺痛着晓星脆弱的心。母亲夹在父子中间,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既想支持儿子,又无法违背丈夫的意愿。 与此同时,社会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曾经被视为“禁忌”的事物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也让晓星更加感受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他开始质疑自己所接受的教育,质疑父母为他规划的人生道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晓星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一个小小的文学社。他们聚在一起,分享阅读的喜悦,讨论对文学的理解,用稚嫩的笔触描绘着属于他们的青春梦想。其中,一个名叫李雪的女孩,聪明伶俐,对文学有着独到的见解,也成为了晓星的精神伙伴。他们之间的友谊,纯粹而美好,在那个略显压抑的年代,如同一束温暖的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晓星逐渐意识到,他无法简单地遵循父母的期望,也无法完全脱离现实。他需要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条能够兼顾理想与现实,能够安放自己灵魂的路。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充满了自我怀疑和挣扎。他开始尝试着理解父母的苦心,也开始反思自己叛逆的动机。 小说的高潮部分,发生在晓星面临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刻。是继续按部就班地读书,考取一个稳定的大学,还是追随自己内心对文学的热爱,去闯荡更广阔的天地?在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事件后,晓星终于做出了决定。这个决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他内心无数次斗争、妥协与成长的沉淀。 《尘埃里的星光》不仅仅是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它更是一幅描绘时代变迁的画卷。书中,你可以看到那个年代特有的社会气息,听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困惑与希望。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从朴实的工人家庭到充满书卷气的教师,从老谋深算的生意人到充满理想的年轻人,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就站在你的眼前。 故事的核心,在于主人公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在那个物质与精神都在快速转型的时代,个体如何在洪流中保持清醒,如何找到内心的方向,是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顾晓星的迷茫、他的探索、他的挫败与他的坚持,都触及了普遍的人性。他没有成为一个被时代裹挟的牺牲品,也没有成为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异类。他选择了一种更艰难,但也更真实的方式——在尘埃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颗闪耀的星光。 这本小说,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它有的只是一个少年最真实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生活最真诚的思考。它关注的是那些微小而重要的瞬间,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耀的光辉。通过顾晓星的故事,读者可以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重新审视自己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最重要的,与自己内心的对话。 《尘埃里的星光》是一部能够触动灵魂的作品,它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气、坚持和成长的永恒主题。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尘埃,内心的星光也从未熄灭,只要我们敢于追寻,它终将照亮前行的道路。这本小说,适合每一个曾经有过迷茫,正在经历成长,或者正准备迎接新挑战的读者。它将带领你走进一个充满时代气息的中国,走进一个少年鲜活的灵魂深处,与他一同感受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哲学底蕴是相当深厚的,但它绝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作者将那些宏大的、关乎生命意义的思考,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之中。比如,对“影子”的探讨,就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现象的描述,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关于自我认知和外界投射的深刻反思。每一次阅读,我都能发现一些新的、之前忽略的隐喻和象征。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可重复性阅读价值”,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心境的变化,而解锁出全新的理解层次。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抛出精妙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对于那些习惯于被明确告知“是什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一点耐心去适应它那种层层剥开的、充满留白的表达方式,但一旦你投入进去,那种被智力挑战和情感共鸣交织的感觉,是极其过瘾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是关于“连接”的重新定义。它探讨的不是人与人之间那种外显的、需要言语确认的关系,而是那种潜藏在时间和空间裂缝中的、近乎形而上的共鸣。我被书中对“失落”和“怀念”的处理方式深深打动,它没有将这些负面情绪描绘成需要被“治愈”的创伤,而是将其视为生命经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构成我们身份结构的重要基石。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被一股强烈的认同感击中——“原来也有人这样感受过”。这种被理解的慰藉,比任何情节上的高潮都来得更持久、更深刻。这本书更像是一次私密的对话,对象是那个在人群中常常感到有些格格不入的自己,它用一种极为温柔而坚定的方式,肯定了这份“格格不入”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像是午后的阳光,慵懒而又温暖地洒在心头。它没有那种惊心动魄的跌宕起伏,反倒是将那些日常生活中细微的情感波动,描摹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内心独白的刻画,那种不加修饰的真诚,让人忍不住想放下手中的事,静静地去体会文字里流淌出的那些未曾言明的思绪。比如,书中对“等待”这件事的描绘,不是那种焦急的、时间的停滞感,而更像是一种有重量的、带着期许的沉淀。翻开书页,仿佛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混合着某种久远的气息,一下子将我从现实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带到了一个更私密、更适合灵魂休憩的空间。这本书的语言是极富画面感的,即使是描绘最平淡的场景,也能让人脑海中浮现出清晰的色彩和光影,这种功力实属难得。它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布工,用最柔软的丝线,编织出了一幅幅触动人心的生活画卷,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放慢呼吸,与文字融为一体。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听觉的盛宴,即便是默默地在脑海中“朗读”,也能感受到词语之间那种错落有致的韵律感。作者对于“停顿”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些看似无谓的空格和标点,实际上承担了比任何形容词都更有力的情感张力。我注意到,某些句子读起来仿佛带着一种古老的民谣腔调,缓慢、重复,但每一次重复都似乎在积累着更深的情感能量。它与那些追求速度和效率的现代文学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邀请你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词汇是如何被放置、如何与其他词汇发生化学反应的。这本书的“声音”是如此独特,以至于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在脑海中清晰地“听见”作者试图传递给读者的那种特有的语调和情绪波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精妙,它巧妙地运用了多重叙事线索,看似松散,实则暗流涌动,每条线索都在不经意间与其他部分产生了奇妙的共振。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时间跨度上的处理,那种在不同年代、不同心境之间自由穿梭的能力,让人惊叹。它不是简单的倒叙或插叙,而是一种意识流的、更贴近人类记忆和情感联结的方式。读到某一章节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旧相机的取景框前,看着那些模糊却又极度清晰的片段闪回。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处理复杂情绪时,总是能保持一种清醒的距离感,既不过分煽情,也不会显得冷漠疏离。它像是一面被打磨得非常光滑的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幽微和复杂,但镜面本身却保持着一种平静的质感。读完之后,脑海里留下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事件,而是一种整体的情绪氛围,一种关于“存在”的温柔叩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