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孩子上小学

家有孩子上小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卢晓勤 著
图书标签:
  • 小学
  • 教育
  • 家庭教育
  • 亲子关系
  • 学习方法
  • 行为习惯
  • 心理健康
  • 育儿经验
  • 小学生
  • 家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妙语书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03609
商品编码:2938331019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家有孩子上小学

定价:32.8元

作者:卢晓勤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68203609

字数:199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从无忧无虑的童年迈入正规的校园,许多孩子都要面临生活习惯、学习能力培养等一系列难题。如何衔接幼升小,一直是许多家长的难题。而且,作为人生学习阶段*重要的开始,小学一年级也对孩子今后十几年的学习生涯至关重要。为了让广大父母能更清晰地了解这一阶段孩子得成长特点,给孩子们*好的家庭教育知道,教育专家、知心妈妈卢晓勤与大家分享她的教育秘笈。
  ◆*专业的学习指导,*贴心的亲子沟通,*温馨的生活陪伴,阅读本书,孩子会因为家长的成长而赢在起跑线上。

内容提要


孩子上小学啦!很多家长在自豪、兴奋的同时又都有些惴惴不安。从整天嬉闹的孩提时代突然迈入学习生涯,孩子会不会不适应?他能不能给自己的学习生涯开个好头?在心理上、在生活上,他们能不能顺利过渡?甚至,他们会不会和同学吵架……
  小小的孩子是脆弱的,但同时他们又是坚强的。只要有父母陪伴在他们身边,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他们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为了帮助年轻的父母们,给他们好的建议,让他们为刚刚进入“社会”的孩子保驾护航,高级教师、知心妈妈卢晓勤特意编写了本书。

目录


作者介绍


卢晓勤,中学高级教师,知名家庭教育导师。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多年,教学经验丰富,成绩显著的教育者,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深受家长和学校好评,先后多次被评为省级老师。为了给家长更多的指导,她潜心研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悉心学校教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颇有个性和特色的儿童教育理论和方法,为众多年轻父母提供了教育支持。

文摘


小学一年级,要陪着孩子一起走!
  升入一年级之后,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不适应学校环境、没有规矩、不想学习、喜欢玩游戏,没礼貌、不尊敬老人、不懂得关心同学……凡此种种,都会让家长们大伤脑筋。
  其实,任何一个刚升入一年级的孩子,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之后,孩子就从小朋友的身份变成小学生身份,原来无拘无束的,很难一下子成为一个守纪律的小学生。刚进入小学,孩子们往往学习观念淡薄,还不明白知识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因此,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女儿非常,在美国留学,获得了双博士学位。很多人都很羡慕她,问她教育孩子的秘诀。
  她说:我从一年级就开始教育女儿了。孩子上了小学,我就告诉她:应该怎样吃饭,应该怎样写作业;回家件事是先洗手,吃点东西,然后写作业;写作业时,不能趴在桌上,手拿铅笔的时候姿势要正确;写完作业的件事,是把书和书包都收拾好;睡觉的时候,要先把外面的衣服脱下来,放在底下,然后一件一件脱,后把袜子搁在上面……
  所有这些规矩,我都先告诉孩子,然后跟她一起做。半年之后,孩子的行为习惯就有了很大的改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然后又坚持了半年,孩子便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的非常重要的品质。如果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孩子就会轻松地步入更高层次的阶段;反之,不良的习惯则会阻碍他们正常、地发展。由此可见,在一年级这个阶段,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在小学阶段,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可塑性也强。刚入学时,他们就像一棵棵从未经过修剪的幼苗,枝枝杈杈全长在上面,只有通过逐步的修剪,才能让他们成材。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在反复的训练中使孩子的行为得到完善和巩固,真正将其内化到他们身上。
  培根在《论人生》中指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所以,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就要从一年级抓起!
  ……

序言


前言小学一年级,要陪着孩子一起走!
  升入一年级之后,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不适应学校环境、没有规矩、不想学习、喜欢玩游戏,没礼貌、不尊敬老人、不懂得关心同学……凡此种种,都会让家长们大伤脑筋。
  其实,任何一个刚升入一年级的孩子,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之后,孩子就从小朋友的身份变成小学生身份,原来无拘无束的,很难一下子成为一个守纪律的小学生。刚进入小学,孩子们往往学习观念淡薄,还不明白知识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因此,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女儿非常,在美国留学,获得了双博士学位。很多人都很羡慕她,问她教育孩子的秘诀。
  她说:我从一年级就开始教育女儿了。孩子上了小学,我就告诉她:应该怎样吃饭,应该怎样写作业;回家件事是先洗手,吃点东西,然后写作业;写作业时,不能趴在桌上,手拿铅笔的时候姿势要正确;写完作业的件事,是把书和书包都收拾好;睡觉的时候,要先把外面的衣服脱下来,放在底下,然后一件一件脱,后把袜子搁在上面……
  所有这些规矩,我都先告诉孩子,然后跟她一起做。半年之后,孩子的行为习惯就有了很大的改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然后又坚持了半年,孩子便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的非常重要的品质。如果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孩子就会轻松地步入更高层次的阶段;反之,不良的习惯则会阻碍他们正常、地发展。由此可见,在一年级这个阶段,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在小学阶段,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可塑性也强。刚入学时,他们就像一棵棵从未经过修剪的幼苗,枝枝杈杈全长在上面,只有通过逐步的修剪,才能让他们成材。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在反复的训练中使孩子的行为得到完善和巩固,真正将其内化到他们身上。
  培根在《论人生》中指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所以,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就要从一年级抓起!


《时光的褶皱》:一段关于童年、记忆与成长的温暖叙事 这是一本关于童年的书,但它并非描绘一个完美无瑕的黄金时代。它捕捉的是童年真实的光影,那些闪耀着好奇、纯真与热烈,也夹杂着笨拙、迷茫与小小的失落的瞬间。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从泛黄的相册里小心翼翼抽出来的一张照片,定格了某个特定时刻的情感,也因此连接起了一段段更为深远的人生轨迹。 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名叫“小野”的男孩,他的童年并非在一座宏伟的城堡里度过,也不是在遍地金银财宝的奇幻大陆上冒险。他的世界,围绕着家门口那棵老槐树、夏日午后院子里吱呀作响的秋千、以及放学后小伙伴们一起追逐嬉戏的泥泞小路展开。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被赋予了别样的生命力。 书中第一部分,着重描绘了小野最纯粹的童年时光。他会因为一块糖果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为一次小小的跌倒而泪流满面。他第一次看到萤火虫,那种对未知生命的好奇与着迷,被描绘得活灵活现。他尝试着模仿大人,学着给心爱的玩具“看病”,用细细的藤蔓当做绷带,用一片落叶当做药方。这些稚嫩的举动,透露出孩子内心深处对世界的探索欲和模仿欲,也映照出家长们曾经共同经历过的温馨画面。 作者对童年声音的捕捉尤其到位。夏日午后的蝉鸣,仿佛能穿透纸页,在耳畔回响;雨滴敲打在窗户上的节奏,伴随着小野酣甜的梦境;小伙伴们叽叽喳喳的笑闹声,带着未经修饰的纯粹快乐。甚至连偶尔的争吵,也只是童年世界里的小插曲,很快就会被新的发现和游戏所取代。 书中有一段关于“影子游戏”的描写,至今令人难忘。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小野和他的小伙伴们发现,当他们并排站着的时候,他们的影子也会紧密地挨在一起。那一刻,他们仿佛拥有了某种神秘的力量,相信只要影子不分开,他们就是最亲密的伙伴。这个简单的游戏,却蕴含了孩子对于“连接”和“归属感”最初的理解,也暗示了友谊的纯粹与力量。 除了孩童视角,书中也穿插了父母的观察与回忆。他们看着小野一点点长大,从蹒跚学步到奔跑跳跃,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让他们欣喜不已。但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一种无声的失落,那些曾经完全属于自己的柔软时光,开始有了第三方——孩子——的参与,他们的生活也因此被打上了新的烙印。 例如,有一章节描绘了父母如何为小野布置他的房间。他们亲手为他漆上墙壁,挑选小小的床品,还在墙上贴满了小野喜欢的卡通贴纸。但当小野真正住进这个房间后,他却习惯性地把一些“无用”的东西,比如一块捡来的漂亮石头,一根有趣的树枝,塞进抽屉里,或者藏在床底下。父母看到这些,心里会涌起一丝哭笑不得的感觉——他们的精心布置,在孩子眼中,似乎并没有那些“寻常”的宝藏来得珍贵。这其中的微妙情感,是为人父母者都会深有体会的。 随着故事的推进,童年的美好也开始被现实的“褶皱”所触碰。小野进入了小学,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充满了规则、竞争和学习的压力。书中并没有回避这个过程中的挑战。小野会遇到不理解的题目,会因为考试成绩而感到沮丧,也会因为与同学之间的矛盾而困惑。 比如,有一章讲述了小野第一次写作文的经历。他被要求写“我的理想”,但他却感到一片茫然。他想成为一名宇航员,因为可以看见星星;他也想成为一名画家,因为可以画出各种颜色。但当他真正要落笔时,却发现自己无法将这些模糊的愿望清晰地表达出来。老师的批语,同学的评价,都让他开始审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便是成长的第一步,在现实的反馈中,逐渐认识到自我。 书中另一段动人的描写,是关于小野第一次“失去”。那是一只他从小养到大的金鱼,他给它取了名字,每天喂食,看着它在鱼缸里悠游。当金鱼死去的那天,小野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了“死亡”的概念。他哭了,哭得很伤心,仿佛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朋友。父母在一旁,没有强行安慰,而是默默地陪着他,让他感受这份悲伤,并告诉他,生命是宝贵的,而失去也是生命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是孩子认识生命无常,学习承受痛苦的必修课。 《时光的褶皱》并非一本说教式的育儿手册,也不是一本歌颂理想化童年的浪漫小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的真实片段。作者用一种温和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记录下那些转瞬即逝的时刻,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那些关于爱、关于成长、关于失去的深刻体会。 书中的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例如,当描绘小野第一次感到孤独时,作者写道:“世界突然变得好大,而他,小小的,渺小的,好像一阵风就能把他吹散。”这种描绘,精准地捕捉了孩子在面对未知和孤立时的感受。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陪伴”的意义。父母的陪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存在,更是情感上的连接。当小野因为学业烦恼而躲在房间里时,父亲没有直接介入,而是默默地在门外陪着他,让他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不是一个人。这种无声的支持,比任何言语的开导都来得更有力量。 《时光的褶皱》也通过小野的视角,折射出社会变迁对家庭的影响。虽然书中没有直接描绘宏大的社会背景,但通过小野对新事物的接触,对新观念的理解,可以感受到时代在悄然改变。比如,当小野第一次接触到电子游戏时,他既感到新奇,又因为沉迷其中而受到父母的限制。这种新旧观念的碰撞,也是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现实。 整本书弥漫着一种温暖而怀旧的情绪,它让人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让人更加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瞬间。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也没有提供所谓的“完美育儿秘籍”。它只是静静地讲述着一个孩子如何从懵懂走向成熟,如何在家人的爱与陪伴中,一点点经历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时光的褶皱》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翻阅,或许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感悟。对于父母而言,它是一次温情的提醒,让你重新审视与孩子的关系,重拾那些被忙碌生活所忽略的细节。对于曾经的孩子而言,它是一次温柔的唤醒,让你回味那些珍贵而又遥远的时光,理解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它教会我们,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充满爱与泪水,充满探索与发现的褶皱,而正是这些褶皱,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 这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它只是用最平凡的故事,展现了最深刻的情感。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美好,往往就藏匿在那些不经意的瞬间,藏匿在最朴素的亲情之中,藏匿在孩子每一次成长的呼吸里。它是一曲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时光的悠扬乐章,值得我们静心聆听,细细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非常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探讨。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亲子沟通障碍”上的着墨。作为一名忙碌的职场母亲,我常常发现自己回到家后,注意力总会被工作上的邮件和琐事分散,导致和孩子交流时心不在焉,孩子给我的反馈也是敷衍了事。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如何高效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深度交流,比如“十分钟的专注聆听”的技巧,强调的是质量而非数量。作者建议,每天设定一个“无设备交流时段”,哪怕只有十五分钟,但在这段时间内,放下手机,眼睛看着孩子,全神贯注地去听他们今天在学校里遇到的“大事”——哪怕对他们来说只是换了块橡皮的纠结。我试着运用了书中的“开放式提问”技巧,不再问“今天在学校开心吗?”这种只能回答“开心/不开心”的问题,而是问“今天哪件事让你笑得最大声?”或“哪个同学今天做了件让你觉得很酷的事情?”效果出奇地好,孩子开始愿意主动分享更多细节。这本书真正帮我找回了与孩子之间那种心意相通的感觉。

评分

第五段: 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不仅仅关注学业成绩,更着眼于孩子未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全面发展。我过去总觉得小学阶段,考试分数就是硬道理,但这本书用很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比如责任心、同理心和时间管理能力。其中关于“责任心培养”的章节,我个人认为价值连城。作者提出了“从家务劳动中建立自我价值感”的理念,她没有把家务简单地看作是“帮父母做点事”,而是将其定义为“家庭成员对共同生活的贡献”。我根据书中的建议,为孩子设计了一份可视化的“家庭贡献清单”,并且明确指出,完成清单上的任务,是享受家庭资源的“前提条件”,而不是“额外奖励”。这种将义务与权利清晰挂钩的做法,让孩子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责任”的含义,不再是敷衍了事,而是带着一种“这是我的工作”的态度去完成。这本书的视角是宏大而长远的,它提供的不是短期提分的秘籍,而是塑造孩子良好品格的蓝图,对于希望孩子未来能成为一个内心强大、懂得合作的人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是必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第二段: 坦白讲,我最初买这本书,是冲着它的封面设计去的,那种温暖的色调和简洁的排版,给人一种很舒服、很可靠的感觉。然而,真正让我惊喜的是其对“规则建立与执行”的深刻剖析。小学阶段,孩子从“听话”的幼儿过渡到开始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很多父母都在“立规矩”这件事上栽了跟头。这本书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构建规则的底层逻辑,让我明白了“规则”不是用来约束孩子的,而是用来保护孩子的心灵空间和安全感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电子产品使用权限”的那一节。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比喻——把手机/平板比作“能量棒”,强调使用它需要像游戏角色升级一样,通过完成现实世界的任务(如阅读时长、家务劳动)来“赚取”使用时间。这种“游戏化”的激励机制,比我过去简单粗暴地“没收”有效得多。我立刻和我的小侄女尝试了这个系统,她居然主动要求完成额外的阅读任务,只为了解锁周五晚上的“屏幕时间”。这种思维上的转变,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如何用更智慧、更尊重孩子天性的方式去引导他们走向成熟。

评分

第三段: 我必须承认,我这个人看书比较挑剔,尤其对那些只会贩卖焦虑的育儿书感到反感。但是,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用大量的数据和研究来堆砌观点,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甚至有些“糗事”的个人经历,来阐述教育理念。例如,作者分享了自己孩子在一次学校活动中因准备不足而受挫的经历,以及她当时那种自责和无助,读来让人感同身受。正是这种“不完美”的展现,让读者觉得作者是和我们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部分,我感觉尤其受用。我过去总想为孩子铺平所有的荆棘,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强大不是永不跌倒,而是知道如何爬起来。它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失败复盘流程”,教父母如何在孩子失败后,第一时间给予情感支持,然后再引导他们进行理性分析,而不是急于指责或安慰。这种“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的步骤,极大地改善了我们家处理冲突的模式。

评分

第一段: 这本书简直是给所有正处于“小学阵痛期”父母的及时雨!我原以为,孩子上了小学,那些鸡飞狗跳的幼年时期总算要翻篇了,结果呢,新的挑战接踵而至,那种“学业”二字带来的压力,比我想象的要沉重得多。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作业焦虑”的那一章,她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口气,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分享了自己家里的实战经验。比如,她提到如何区分“需要家长陪同的”和“孩子必须自己面对的”作业,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之前总觉得,只要孩子写得慢,就一定是偷懒,恨不得盯着他一秒不眨。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过多地介入,反而削弱了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书中提供的那个“作业时间表”调整方案,我试着用了一个星期,效果立竿见影——晚饭后的家庭氛围明显缓和了,不再是剑拔弩张的“写作业时间”,而更像是一个互相支持的“学习伙伴时间”。这本书的文字很有温度,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教科书般的枯燥感,更像是邻居家那位经验丰富、又幽默风趣的阿姨在跟你掏心窝子聊天。对于那些正在为孩子的小学过渡期焦头烂额的家长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翻阅的“家庭教育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