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家有孩子上小学
定价:32.8元
作者:卢晓勤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68203609
字数:199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从无忧无虑的童年迈入正规的校园,许多孩子都要面临生活习惯、学习能力培养等一系列难题。如何衔接幼升小,一直是许多家长的难题。而且,作为人生学习阶段*重要的开始,小学一年级也对孩子今后十几年的学习生涯至关重要。为了让广大父母能更清晰地了解这一阶段孩子得成长特点,给孩子们*好的家庭教育知道,教育专家、知心妈妈卢晓勤与大家分享她的教育秘笈。
◆*专业的学习指导,*贴心的亲子沟通,*温馨的生活陪伴,阅读本书,孩子会因为家长的成长而赢在起跑线上。
内容提要
孩子上小学啦!很多家长在自豪、兴奋的同时又都有些惴惴不安。从整天嬉闹的孩提时代突然迈入学习生涯,孩子会不会不适应?他能不能给自己的学习生涯开个好头?在心理上、在生活上,他们能不能顺利过渡?甚至,他们会不会和同学吵架……
小小的孩子是脆弱的,但同时他们又是坚强的。只要有父母陪伴在他们身边,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他们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为了帮助年轻的父母们,给他们好的建议,让他们为刚刚进入“社会”的孩子保驾护航,高级教师、知心妈妈卢晓勤特意编写了本书。
目录
作者介绍
卢晓勤,中学高级教师,知名家庭教育导师。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多年,教学经验丰富,成绩显著的教育者,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深受家长和学校好评,先后多次被评为省级老师。为了给家长更多的指导,她潜心研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悉心学校教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颇有个性和特色的儿童教育理论和方法,为众多年轻父母提供了教育支持。
文摘
小学一年级,要陪着孩子一起走!
升入一年级之后,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不适应学校环境、没有规矩、不想学习、喜欢玩游戏,没礼貌、不尊敬老人、不懂得关心同学……凡此种种,都会让家长们大伤脑筋。
其实,任何一个刚升入一年级的孩子,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之后,孩子就从小朋友的身份变成小学生身份,原来无拘无束的,很难一下子成为一个守纪律的小学生。刚进入小学,孩子们往往学习观念淡薄,还不明白知识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因此,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女儿非常,在美国留学,获得了双博士学位。很多人都很羡慕她,问她教育孩子的秘诀。
她说:我从一年级就开始教育女儿了。孩子上了小学,我就告诉她:应该怎样吃饭,应该怎样写作业;回家件事是先洗手,吃点东西,然后写作业;写作业时,不能趴在桌上,手拿铅笔的时候姿势要正确;写完作业的件事,是把书和书包都收拾好;睡觉的时候,要先把外面的衣服脱下来,放在底下,然后一件一件脱,后把袜子搁在上面……
所有这些规矩,我都先告诉孩子,然后跟她一起做。半年之后,孩子的行为习惯就有了很大的改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然后又坚持了半年,孩子便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的非常重要的品质。如果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孩子就会轻松地步入更高层次的阶段;反之,不良的习惯则会阻碍他们正常、地发展。由此可见,在一年级这个阶段,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在小学阶段,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可塑性也强。刚入学时,他们就像一棵棵从未经过修剪的幼苗,枝枝杈杈全长在上面,只有通过逐步的修剪,才能让他们成材。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在反复的训练中使孩子的行为得到完善和巩固,真正将其内化到他们身上。
培根在《论人生》中指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所以,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就要从一年级抓起!
……
序言
前言小学一年级,要陪着孩子一起走!
升入一年级之后,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不适应学校环境、没有规矩、不想学习、喜欢玩游戏,没礼貌、不尊敬老人、不懂得关心同学……凡此种种,都会让家长们大伤脑筋。
其实,任何一个刚升入一年级的孩子,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之后,孩子就从小朋友的身份变成小学生身份,原来无拘无束的,很难一下子成为一个守纪律的小学生。刚进入小学,孩子们往往学习观念淡薄,还不明白知识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因此,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女儿非常,在美国留学,获得了双博士学位。很多人都很羡慕她,问她教育孩子的秘诀。
她说:我从一年级就开始教育女儿了。孩子上了小学,我就告诉她:应该怎样吃饭,应该怎样写作业;回家件事是先洗手,吃点东西,然后写作业;写作业时,不能趴在桌上,手拿铅笔的时候姿势要正确;写完作业的件事,是把书和书包都收拾好;睡觉的时候,要先把外面的衣服脱下来,放在底下,然后一件一件脱,后把袜子搁在上面……
所有这些规矩,我都先告诉孩子,然后跟她一起做。半年之后,孩子的行为习惯就有了很大的改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然后又坚持了半年,孩子便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的非常重要的品质。如果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孩子就会轻松地步入更高层次的阶段;反之,不良的习惯则会阻碍他们正常、地发展。由此可见,在一年级这个阶段,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在小学阶段,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可塑性也强。刚入学时,他们就像一棵棵从未经过修剪的幼苗,枝枝杈杈全长在上面,只有通过逐步的修剪,才能让他们成材。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在反复的训练中使孩子的行为得到完善和巩固,真正将其内化到他们身上。
培根在《论人生》中指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所以,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就要从一年级抓起!
第四段: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非常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探讨。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亲子沟通障碍”上的着墨。作为一名忙碌的职场母亲,我常常发现自己回到家后,注意力总会被工作上的邮件和琐事分散,导致和孩子交流时心不在焉,孩子给我的反馈也是敷衍了事。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如何高效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深度交流,比如“十分钟的专注聆听”的技巧,强调的是质量而非数量。作者建议,每天设定一个“无设备交流时段”,哪怕只有十五分钟,但在这段时间内,放下手机,眼睛看着孩子,全神贯注地去听他们今天在学校里遇到的“大事”——哪怕对他们来说只是换了块橡皮的纠结。我试着运用了书中的“开放式提问”技巧,不再问“今天在学校开心吗?”这种只能回答“开心/不开心”的问题,而是问“今天哪件事让你笑得最大声?”或“哪个同学今天做了件让你觉得很酷的事情?”效果出奇地好,孩子开始愿意主动分享更多细节。这本书真正帮我找回了与孩子之间那种心意相通的感觉。
评分第五段: 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不仅仅关注学业成绩,更着眼于孩子未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全面发展。我过去总觉得小学阶段,考试分数就是硬道理,但这本书用很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比如责任心、同理心和时间管理能力。其中关于“责任心培养”的章节,我个人认为价值连城。作者提出了“从家务劳动中建立自我价值感”的理念,她没有把家务简单地看作是“帮父母做点事”,而是将其定义为“家庭成员对共同生活的贡献”。我根据书中的建议,为孩子设计了一份可视化的“家庭贡献清单”,并且明确指出,完成清单上的任务,是享受家庭资源的“前提条件”,而不是“额外奖励”。这种将义务与权利清晰挂钩的做法,让孩子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责任”的含义,不再是敷衍了事,而是带着一种“这是我的工作”的态度去完成。这本书的视角是宏大而长远的,它提供的不是短期提分的秘籍,而是塑造孩子良好品格的蓝图,对于希望孩子未来能成为一个内心强大、懂得合作的人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是必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第二段: 坦白讲,我最初买这本书,是冲着它的封面设计去的,那种温暖的色调和简洁的排版,给人一种很舒服、很可靠的感觉。然而,真正让我惊喜的是其对“规则建立与执行”的深刻剖析。小学阶段,孩子从“听话”的幼儿过渡到开始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很多父母都在“立规矩”这件事上栽了跟头。这本书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构建规则的底层逻辑,让我明白了“规则”不是用来约束孩子的,而是用来保护孩子的心灵空间和安全感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电子产品使用权限”的那一节。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比喻——把手机/平板比作“能量棒”,强调使用它需要像游戏角色升级一样,通过完成现实世界的任务(如阅读时长、家务劳动)来“赚取”使用时间。这种“游戏化”的激励机制,比我过去简单粗暴地“没收”有效得多。我立刻和我的小侄女尝试了这个系统,她居然主动要求完成额外的阅读任务,只为了解锁周五晚上的“屏幕时间”。这种思维上的转变,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如何用更智慧、更尊重孩子天性的方式去引导他们走向成熟。
评分第三段: 我必须承认,我这个人看书比较挑剔,尤其对那些只会贩卖焦虑的育儿书感到反感。但是,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用大量的数据和研究来堆砌观点,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甚至有些“糗事”的个人经历,来阐述教育理念。例如,作者分享了自己孩子在一次学校活动中因准备不足而受挫的经历,以及她当时那种自责和无助,读来让人感同身受。正是这种“不完美”的展现,让读者觉得作者是和我们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部分,我感觉尤其受用。我过去总想为孩子铺平所有的荆棘,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强大不是永不跌倒,而是知道如何爬起来。它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失败复盘流程”,教父母如何在孩子失败后,第一时间给予情感支持,然后再引导他们进行理性分析,而不是急于指责或安慰。这种“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的步骤,极大地改善了我们家处理冲突的模式。
评分第一段: 这本书简直是给所有正处于“小学阵痛期”父母的及时雨!我原以为,孩子上了小学,那些鸡飞狗跳的幼年时期总算要翻篇了,结果呢,新的挑战接踵而至,那种“学业”二字带来的压力,比我想象的要沉重得多。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作业焦虑”的那一章,她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口气,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分享了自己家里的实战经验。比如,她提到如何区分“需要家长陪同的”和“孩子必须自己面对的”作业,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之前总觉得,只要孩子写得慢,就一定是偷懒,恨不得盯着他一秒不眨。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过多地介入,反而削弱了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书中提供的那个“作业时间表”调整方案,我试着用了一个星期,效果立竿见影——晚饭后的家庭氛围明显缓和了,不再是剑拔弩张的“写作业时间”,而更像是一个互相支持的“学习伙伴时间”。这本书的文字很有温度,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教科书般的枯燥感,更像是邻居家那位经验丰富、又幽默风趣的阿姨在跟你掏心窝子聊天。对于那些正在为孩子的小学过渡期焦头烂额的家长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翻阅的“家庭教育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