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家长怎么这么难:解惑中国家长的教育困境
定价:24.80元
作者:何文
出版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35863133
字数:
页码:2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了解了中国教育的结症,读懂了孩子的心灵,你就是一个教育家!
每一位成功爸爸的教子指南!
每一位的育儿宝典!
《中国家长怎么这么难:解惑中国家长的教育困境》是一位教育家多年从事教育研究的深刻体会!
《中国家长怎么这么难:解惑中国家长的教育困境》的作者是何文。
内容提要
针对目前的教育现状和社会现实,《中国家长怎么这么难:解惑中国家长的教育困境》根据笔者的亲身经历,同时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对家长在家庭教育、孩子择校、补课、上培训班以及如何处理好与学校和老师的关系等方面遇到的难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目录
章
教育,一个永恒的话题
拉长历史镜头,看中国教育的前世今生
放眼世界,解密国外教育
中国教育的现状
中外教育大PK
救救中国教育,救救孩子
第二章
孩字的教育,家长的烦恼
教育孩子,谁的意见给力
单亲家庭的孩子如何教育
孩子乱花钱怎么办
孩子喜欢攀比怎么办
孩子厌学怎么办
孩子撒谎怎么办
孩子自私怎么办
拿什么跟孩子'对着干'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交了坏朋友怎么办
孩子痴迷电视怎么办
孩子疯狂追星怎么办
正确看待孩子与异性的交往
用良好的心态对待孩子早恋
与孩子轻松谈性
第三章
怎样替孩子择校
为什么家长如此热衷择校
择校给家长带来了什么
名校适合每个孩子吗
不要以家长的意愿替孩子择校
择校要以孩子的学习动机作参考
择校必须掌握的3个方法
择校应避免的6大误区
第四章
孩子怎样补课有效
补课要以孩子为主导
补课要有针对性
补课要把握好'度'
并非每个孩子都适合补课
语文怎么补
数学怎么补
英语怎么补
物理怎么补
化学怎么补
第五章
怎样为孩子选择艺术培训班
孩子上培训班父母必做的四件事
根据孩子的特长选择培训班
怎样为孩子选择美术培训班
怎样为孩子选择音乐培训班
怎样为孩子选择舞蹈培训班
第六章
怎样驱除不良文化对孩子的影响
网络对孩子的诱惑
拜金主义的侵蚀
暴力文化的泛滥
'黄毒'的入侵
第七章
家长如何与老师搞好关系
主动了解老师
不做高高在上的家长
换位思考,与师为友
给老师以赞美和感激
把对老师的不满意见变为有效的建议
家校共建,亲师携手谱乐章
第八章
莫把高考看做孩子'人生后一搏'
孩子考前家长必做的10件事
高考前孩子一日三餐的科学安排
考前饮食三大误区
考前防病,备考孩子四不宜
高考前夕孩子不愿意听到的九句话
家长要避开的高考十大误区
第九章
家长必知的留学信息
送孩子留学前家长应做的六大准备
留学六大误区
留学,警惕中介陷阱
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留学
作者介绍
文摘
说到教育,必须谈谈中国的教育史。
原始社会,“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不难发现,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是大众化的,因为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落发展、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
到了奴隶社会,夏、商和西周开始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尹”,其教育对象只限于贵族子弟。“礼不下庶人”,此时的教育出现了等级分化,奴隶几乎是接触不到文化教育的。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传统贵族秩序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也随之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于是,一个特殊群体——士人群体,应运而生。由于思想和教育活动是维护统治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张,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立场,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同时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的广度和深度,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并终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极力推崇法家思想,他以暴力实现统一,以法为宗,以吏为师,焚书坑儒,结果激化了社会矛盾,终导致秦朝灭亡。刘邦建立大汉后,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开始推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这在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经济和民间文化的自由发展。然而这种“无为”不利于维持封建统治。到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而且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中国的现代教育。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而此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儒学反而不受重视。在国家选拔人才方面,逐渐演变成贵族化制度,以至于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权力格局。
由于贵族化权力制度无法调和社会矛盾,隋唐统治者推行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随后,这一制度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沿用。这种以考试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推行长达1300年之久,甚至于至今仍然如此。这也是中国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源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这一思想僵化、空洞,遭到王阳明为首的“心学”学派的反对。王阳明提出“心即理”,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教育,他的这一教育思想,体现了儒家的实习实行精神,具有经世致用的倾向和人本主义色彩。后来王夫之、颜元等人又倡导“实学”、“实用”的教育理念,对理学教育和八股取士发起了更加猛烈的进攻。然而这种刚刚出现的“资本主义自由萌芽”的思想,被西方列强的枪炮和扼杀在了摇篮中。
五四运动的爆发,成为中国教育的分水岭。西方的民主、人权、科学和自由被强行嫁接到中国的教育体制上。国民党实行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教育,虽然在程度上统一了全社会的思想,表面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然而,由于日本的入侵,加之国共两党的不和,教育再次陷入困惑迷茫之中。
国共“分手”后,党的早期教育是按马列主义的方式进行的,但终还是失败了。遵义会议后,党重新确立了中国的教育方式:中国党将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在进行土地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工农革命教育,以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为指导,紧密为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服务,面向工农大众,走群众办学路线,建立起一个由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构成的全新的教育体制,在办学和管理形式、学制和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了众多创新和改革。这种“全民革命教育”在支援民主革命取得全国胜利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当我们直接沿用革命时期的教育形式时才发现,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统治遗留下的经济基础上是根本不可能的,而那时我党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什么也没有明确的概念。面对生存和发展问题,我们的执政党人认识到:中国的思想文化必须进行一场大变革。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本一场“思想文化”的革命却演化为一场政治运动,中国文化几乎在这场运动中被“革了命”。
1985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施行。1992年党的作出决策: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作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成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
序言
这本《中国家长怎么这么难》,光是书名就自带一种引人深思的张力,它不像那种用“科学”、“方法”来包装的工具书,反而更像是一篇深度的人文观察报告。我之所以对它抱有期待,是因为我发现,很多关于教育的讨论都避开了最核心的文化议题,转而集中在如何更好地执行考试、如何更有效地规划时间上,这治标不治本。真正的困境,在于我们对“成功”的定义过于狭隘和功利化,而这种定义又深深根植于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之中。我希望能从这本书里读到一些历史的脉络,了解这种“难”是如何演变而来的,这样,我们才能更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现在做的很多“努力”,可能只是在重复历史的惯性,而不是真正面向未来。如果它能提供一种“跳出框架”的勇气,哪怕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支点,都已是极大的收获。
评分说实话,我最近在琢磨一个问题:教育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是我们希望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据高位,还是希望他们能拥有一个真正完整、能自我驱动的内心世界?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切中了这个时代最大的哲学困境。我观察身边的朋友,大家都在拼命地买各种课程、报各种辅导班,仿佛这是一场军备竞赛,谁先停下来,谁就意味着失败。但这种外驱力的推动,真的能塑造出有内在力量的孩子吗?我总觉得,我们现在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用上一代人的成功标准来衡量下一代人的幸福指数,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逻辑错位。我希望这本书能撕开一些光鲜亮丽的教育神话,让我看到那些在光环背后,家长们不得不做出的艰难权衡和自我牺牲。它应该不止停留在“做什么”的层面,更要深入探讨“为什么这么做”的深层动机,那样才能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而不是提供一套又一套转瞬即逝的“育儿锦囊”。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特地留意了一下作者的名字,何文,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稳重,让人觉得作者的思考是有分量的。我期待的不是那种浮夸的、教你“一夜暴富”的速成手册,而是那种带着思辨色彩的深度剖析。现在的育儿焦虑,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过载和不确定性,我们被各种相互矛盾的理论包围,不知道该相信谁。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解惑”,那它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它首先得帮我们清理掉那些无效的噪音。我更感兴趣的是,中国特有的家庭结构和文化传承,是如何将教育压力固化成一种“宿命感”的。我们害怕孩子吃苦,但又似乎认为吃苦是成功的必经之路,这种矛盾的信念体系,才是真正困住家长和孩子的枷锁。如果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描摹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运作机制,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般性的教育指导了。
评分我常常在想,我们这一代家长,可能是历史上压力最大的一代,因为我们既要满足父辈对“出息”的期望,又要应对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呼唤,两头都要顾好,结果往往是两头都做不好,自己精疲力尽。这本书的标题,直击这种“难”的本质,我猜测,这种难,不是来自孩子本身有多难教,而是来自家长们在自我身份认知和外部社会期望之间的撕扯。读这类书籍,我最不希望看到的是那种居高临下的“指导”,仿佛作者掌握了宇宙真理。我更期待的是一种平视的、带着人文关怀的讨论,承认“难”是客观存在的,然后一起探讨,在承认这份难的基础上,我们还能争取到哪些主动权和喘息的空间。如果它能帮我卸下一个不必要的道德包袱,让我能更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那它就是一本伟大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光是看着就让人心头一紧,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在教育的十字路口徘徊的父母们,那种既想放手又怕孩子走偏的复杂心情。我拿起它的时候,心里就带着一种强烈的共鸣感,觉得作者一定也是个在泥泞中摸索过的同路人。书的封面设计很朴实,没有花哨的图形,反而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实在感,像是在对所有正在经历这场“育儿长征”的家长们说:“别怕,我懂你的不容易。” 很多人都在谈论“鸡娃”和“躺平”的对立面,仿佛教育只有非黑即白的两条路可走,但这本书的标题却暗示了,真正的问题可能藏在更深层的结构和文化土壤里,并非简单的技术操作就能解决。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这种集体性的焦虑,这种焦虑是如何一代代传递下来的,以及,我们是否真的能找到一条既不违背我们文化根基,又能让孩子真正自由成长的道路。那种在各种“别人家的孩子”和铺天盖地的教育信息中挣扎的疲惫,这本书似乎有资格去触碰和抚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