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廚房裏的人類學傢 | 作者 | 莊祖宜 |
| 定價 | 65.00元 | 齣版社 |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59806970 | 齣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數 | 100000 | 頁碼 | 304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吃飯十分鍾,做飯一小時。” 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自己下廚實在費時費力。即便外齣吃飯,也鮮有人在意盤子裏的食物從何而來,齣自何人之手。快節奏的工作生活與細密的社會分工,使人們失去瞭對“吃”的好奇與探索欲。 而“廚房裏的人類學傢”莊祖宜卻在攻讀博士期間領悟到做菜的樂趣,毅然從殿堂奔嚮廚房。她將廚藝專業看為一種“特有的文化”,將廚師當做“跨國的民族”,在廚房裏找到瞭人類學的一片田野。廚藝學校裏有血腥又迷人的“屠宰課”,還有後廚的“粗話訓練班”;有地震也要搶救麵種的“麵包瘋子”,也有配方秘籍從不離身的“點心師傅”…… “做菜的樂趣就在於它看得到摸得到,聞得到吃得到,而且有付齣必有迴饋。看著蔥蒜辣椒劈劈啪啪的在油鍋裏彈跳釋放香氣,酒水注入沸騰彌漫於空氣中,那種滿足感真切而踏實。 廚房裏的故事,煙火繚繞,韆姿百態! |
| 作者簡介 | |
| 莊祖宜 颱灣師範大學英語係畢業,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碩士。留學期間發展齣做菜的第二專長,三十齣頭放棄博士學位轉行入廚,先後進入麻州劍橋廚藝學校,曆經香港星級餐廳實習,並以“廚房裏的人類學傢”記錄學廚生活,移居上海期間更錄製一係列烹飪教學視頻,示範做菜技巧。煙熏火燎之餘勤寫作分享餐飲見聞,著有《廚房裏的人類學傢》《其實大傢都想做菜》《簡單·豐盛·美好》。婚後隨外交官夫婿四海為傢,先後旅居颱北、紐約、西雅圖、波士頓、香港、上海、華盛頓、雅加達,再到目前的成都。育有兩子述海、述亞。隨遇而安的性格孕育獨特飲食見解,以飽覽群書,吃遍四方,並認真思考一切與飲食有關的課題為人生誌業。 |
| 目錄 | |
| 推薦序:一名颱灣人類學傢的香港廚房課 再版序:那顆蠢蠢欲動,想擺脫製式人生的初心 初版序:從學院到廚房 章:廚藝學校 01.堂課 02.派皮大有學問 03.乾洗店裏學烹飪 04.刀工訓練 05.食雞的文明 06.烈酒要喝完 07.屠宰課 08.餅乾的意義 09.麵包瘋子 附菜譜:吉姆·拉赫的免揉麵包 10.三星初體驗 11.廚房裏的派對 12.地道意大利 13.高貴的橢圓形 14.一碗清湯 15.廚房裏流行什麼? 16.名廚的教誨 17.中菜速成班 18.鴨子與小老鼠 19.畢業考 附菜譜:漸層菠菜糕(及烤大蒜) 20.小廚師戴高帽 第二章:餐廳實習 01.新手找工作 02.從基層做起 03.遇見Nobu 04.開工瞭! 05.的代價 06.我的五星級零嘴 07.白鬆露饗宴 08.前往馬來西亞 09.豪氣女大廚 10.進入熱廚 11.粗話訓練班 12.神鋒 13.大廚的養成 14.心血換來的晚餐 15.Beo 有機廚房 16.“哈颱幫”廚師 17.開餐廳不容易! 18.員工餐 19.點心師傅 20.好景不長 第三章:飲食雜文 01.憑感覺做菜 02.細火慢燉 附:Braising的基本步驟 03.醬料見真章 04.Zest 附菜譜:橙皮辣椒粉 05.Confit 附菜譜:油封鴨腿(及鴨油做法) 06.川味 附菜譜:傢常紅油·我傢的擔擔麵 07.Chili烹飪大賽 08.鑄鐵鍋 附:鑄鐵鍋保養 09.層次鮮明的越南小吃 附菜譜:涼拌牛肉河粉(兩人份) 10.海上廚房遊 11.婆婆的營養主義 12.愛莉絲的美味革命 13.廚房裏的貝多芬 14.Fusion何去何從? 15.米其林標準 |
| 編輯推薦 | |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一直認為,人類學傢的工作是研究那些遙遠的、古老的文明,挖掘他們的秘密,解讀他們的符號。然而,《廚房裏的人類學傢》這本書,卻將人類學的研究對象拉迴瞭我們身邊,甚至是我們最熟悉的廚房。這讓我感到既驚喜又好奇。當我翻開書頁,就被作者細膩而敏銳的觀察力所摺服。他/她能夠從一頓傢常便飯中,解讀齣傢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從一道道菜肴的製作過程中,窺探齣文化傳統的傳承與變遷。書中關於食物的“儀式感”的討論,更是讓我深思。我們似乎總是在不經意間,用特定的食物、特定的烹飪方式,來標記重要的時刻,例如節日、生日、團聚等等。這些“儀式”背後,承載著我們對過往的懷念,對未來的期許,以及對當下情感的錶達。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原來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人類學傢,我們通過廚房,通過食物,在不斷地書寫和解讀著屬於自己的故事。這本書的文字樸實無華,卻充滿瞭智慧,它沒有艱澀的學術術語,卻能引人入勝,讓人在輕鬆的閱讀中,獲得深刻的啓迪。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我之前對人類學有著一種刻闆的印象,認為它離我的生活很遙遠。但《廚房裏的人類學傢》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看法。作者用一種極其生動、接地氣的方式,將人類學的理論融入到我們日常的廚房生活中。我發現,原來我們每天在廚房裏做的那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其實都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和社會意義。比如,為什麼有些傢庭會有祖傳的菜譜?為什麼在不同的節日,會有特定的食物?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作者的文字充滿智慧,又不失幽默感,讓我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枯燥。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食物的身份認同”的探討,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我們對傢鄉的味道有著如此深厚的感情,為什麼我們會通過食物來錶達自己的文化歸屬感。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廚房,也讓我對“吃”這件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關於食物,更是關於人,關於文化,關於生活。
評分很少有書能讓我讀完後,立刻想要迴到自己的廚房,重新審視那片熟悉的空間。但《廚房裏的人類學傢》做到瞭。這本書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它並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引導你去發現廚房裏隱藏的奧秘。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食物和烹飪的認知,都被一些既定的框架所限製瞭。比如,我們認為“好”的食物一定是大魚大肉,或是復雜的烹飪技巧。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們,真正的“好”,在於食物背後所承載的情感,在於它與傢人、與朋友的聯係,在於它所傳遞的文化基因。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記憶的味道”的章節所打動。一道簡單的菜肴,可能勾起的是童年時外婆的味道,是離傢在外時對傢鄉的思念。這些味覺記憶,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它們是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這本書讓我更加珍惜每一次的廚房時光,也更加理解瞭,為何有些食物,即使味道普通,卻能讓我們感受到溫暖和力量。
評分讀《廚房裏的人傢學傢》的過程,就像一場奇妙的旅行,而旅行的目的地,竟然是我們每天都會去的廚房。我一直以為,廚房隻是一個製作食物的場所,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匯集地。然而,這本書卻嚮我展示瞭一個完全不同的廚房——一個充滿故事、充滿情感、充滿文化密碼的廚房。作者以一種極為新穎的角度,將人類學的理論與日常生活巧妙地結閤起來,讓我看到瞭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飲食習慣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意義。例如,書中關於“食物的社會性”的討論,讓我明白瞭,為什麼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吃飯,會比各自用餐更能增進感情;為什麼分享食物,會成為一種友誼的象徵。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食物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物質,它更是一種溝通的語言,一種情感的載體,一種文化的傳承。它讓我對“傢”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理解,因為傢,往往是通過廚房裏的味道,通過餐桌上的交流,一點一滴地構建起來的。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眼前一亮的書。我一直對食物與文化之間的聯係深感興趣,尤其是在那些日常卻又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廚房角落裏。當我拿到這本《廚房裏的人類學傢》時,就有一種預感,它會帶給我不一樣的視角。讀過之後,我的感覺得到瞭印證,甚至可以說,它完全顛覆瞭我以往的認知。作者並沒有像那些美食傢一樣,用華麗的辭藻去描繪食物的色香味,而是將鏡頭對準瞭廚房這個充滿煙火氣卻又蘊含著深刻文化意義的空間。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例子,我仿佛看到瞭傢庭主婦在竈颱前忙碌的身影,聽到瞭傢人圍坐一桌的歡聲笑語,也感受到瞭食物在傳遞情感、維係親情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吃”這件事,它不再僅僅是生理上的需求,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一種身份認同,一種社群聯係的紐帶。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飲食習慣的探討,這讓我更加理解瞭世界的多樣性,也對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飲食方式有瞭更深刻的認識。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富有洞察力、充滿人情味的書,它用一種溫暖而又不失嚴謹的方式,為我們打開瞭認識世界的一扇新窗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