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 作者 | 庄祖宜 |
| 定价 | 65.00元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59806970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数 | 100000 | 页码 | 304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吃饭十分钟,做饭一小时。” 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自己下厨实在费时费力。即便外出吃饭,也鲜有人在意盘子里的食物从何而来,出自何人之手。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与细密的社会分工,使人们失去了对“吃”的好奇与探索欲。 而“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庄祖宜却在攻读博士期间领悟到做菜的乐趣,毅然从殿堂奔向厨房。她将厨艺专业看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将厨师当做“跨国的民族”,在厨房里找到了人类学的一片田野。厨艺学校里有血腥又迷人的“屠宰课”,还有后厨的“粗话训练班”;有地震也要抢救面种的“面包疯子”,也有配方秘籍从不离身的“点心师傅”…… “做菜的乐趣就在于它看得到摸得到,闻得到吃得到,而且有付出必有回馈。看着葱蒜辣椒噼噼啪啪的在油锅里弹跳释放香气,酒水注入沸腾弥漫于空气中,那种满足感真切而踏实。 厨房里的故事,烟火缭绕,千姿百态! |
| 作者简介 | |
| 庄祖宜 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硕士。留学期间发展出做菜的第二专长,三十出头放弃博士学位转行入厨,先后进入麻州剑桥厨艺学校,历经香港星级餐厅实习,并以“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记录学厨生活,移居上海期间更录制一系列烹饪教学视频,示范做菜技巧。烟熏火燎之余勤写作分享餐饮见闻,著有《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其实大家都想做菜》《简单·丰盛·美好》。婚后随外交官夫婿四海为家,先后旅居台北、纽约、西雅图、波士顿、香港、上海、华盛顿、雅加达,再到目前的成都。育有两子述海、述亚。随遇而安的性格孕育独特饮食见解,以饱览群书,吃遍四方,并认真思考一切与饮食有关的课题为人生志业。 |
| 目录 | |
| 推荐序:一名台湾人类学家的香港厨房课 再版序:那颗蠢蠢欲动,想摆脱制式人生的初心 初版序:从学院到厨房 章:厨艺学校 01.堂课 02.派皮大有学问 03.干洗店里学烹饪 04.刀工训练 05.食鸡的文明 06.烈酒要喝完 07.屠宰课 08.饼干的意义 09.面包疯子 附菜谱:吉姆·拉赫的免揉面包 10.三星初体验 11.厨房里的派对 12.地道意大利 13.高贵的椭圆形 14.一碗清汤 15.厨房里流行什么? 16.名厨的教诲 17.中菜速成班 18.鸭子与小老鼠 19.毕业考 附菜谱:渐层菠菜糕(及烤大蒜) 20.小厨师戴高帽 第二章:餐厅实习 01.新手找工作 02.从基层做起 03.遇见Nobu 04.开工了! 05.的代价 06.我的五星级零嘴 07.白松露飨宴 08.前往马来西亚 09.豪气女大厨 10.进入热厨 11.粗话训练班 12.神锋 13.大厨的养成 14.心血换来的晚餐 15.Beo 有机厨房 16.“哈台帮”厨师 17.开餐厅不容易! 18.员工餐 19.点心师傅 20.好景不长 第三章:饮食杂文 01.凭感觉做菜 02.细火慢炖 附:Braising的基本步骤 03.酱料见真章 04.Zest 附菜谱:橙皮辣椒粉 05.Confit 附菜谱:油封鸭腿(及鸭油做法) 06.川味 附菜谱:家常红油·我家的担担面 07.Chili烹饪大赛 08.铸铁锅 附:铸铁锅保养 09.层次鲜明的越南小吃 附菜谱:凉拌牛肉河粉(两人份) 10.海上厨房游 11.婆婆的营养主义 12.爱莉丝的美味革命 13.厨房里的贝多芬 14.Fusion何去何从? 15.米其林标准 |
| 编辑推荐 | |
| |
| 文摘 | |
| 序言 | |
不得不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之前对人类学有着一种刻板的印象,认为它离我的生活很遥远。但《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看法。作者用一种极其生动、接地气的方式,将人类学的理论融入到我们日常的厨房生活中。我发现,原来我们每天在厨房里做的那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其实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比如,为什么有些家庭会有祖传的菜谱?为什么在不同的节日,会有特定的食物?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作者的文字充满智慧,又不失幽默感,让我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食物的身份认同”的探讨,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对家乡的味道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为什么我们会通过食物来表达自己的文化归属感。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厨房,也让我对“吃”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食物,更是关于人,关于文化,关于生活。
评分我一直认为,人类学家的工作是研究那些遥远的、古老的文明,挖掘他们的秘密,解读他们的符号。然而,《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这本书,却将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拉回了我们身边,甚至是我们最熟悉的厨房。这让我感到既惊喜又好奇。当我翻开书页,就被作者细腻而敏锐的观察力所折服。他/她能够从一顿家常便饭中,解读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从一道道菜肴的制作过程中,窥探出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变迁。书中关于食物的“仪式感”的讨论,更是让我深思。我们似乎总是在不经意间,用特定的食物、特定的烹饪方式,来标记重要的时刻,例如节日、生日、团聚等等。这些“仪式”背后,承载着我们对过往的怀念,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对当下情感的表达。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人类学家,我们通过厨房,通过食物,在不断地书写和解读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本书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智慧,它没有艰涩的学术术语,却能引人入胜,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启迪。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我一直对食物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深感兴趣,尤其是在那些日常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厨房角落里。当我拿到这本《厨房里的人类学家》时,就有一种预感,它会带给我不一样的视角。读过之后,我的感觉得到了印证,甚至可以说,它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作者并没有像那些美食家一样,用华丽的辞藻去描绘食物的色香味,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厨房这个充满烟火气却又蕴含着深刻文化意义的空间。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我仿佛看到了家庭主妇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听到了家人围坐一桌的欢声笑语,也感受到了食物在传递情感、维系亲情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吃”这件事,它不再仅仅是生理上的需求,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身份认同,一种社群联系的纽带。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的探讨,这让我更加理解了世界的多样性,也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饮食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富有洞察力、充满人情味的书,它用一种温暖而又不失严谨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新窗户。
评分读《厨房里的人家学家》的过程,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而旅行的目的地,竟然是我们每天都会去的厨房。我一直以为,厨房只是一个制作食物的场所,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汇集地。然而,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厨房——一个充满故事、充满情感、充满文化密码的厨房。作者以一种极为新颖的角度,将人类学的理论与日常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看到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饮食习惯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例如,书中关于“食物的社会性”的讨论,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会比各自用餐更能增进感情;为什么分享食物,会成为一种友谊的象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物质,它更是一种沟通的语言,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家,往往是通过厨房里的味道,通过餐桌上的交流,一点一滴地构建起来的。
评分很少有书能让我读完后,立刻想要回到自己的厨房,重新审视那片熟悉的空间。但《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做到了。这本书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引导你去发现厨房里隐藏的奥秘。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食物和烹饪的认知,都被一些既定的框架所限制了。比如,我们认为“好”的食物一定是大鱼大肉,或是复杂的烹饪技巧。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真正的“好”,在于食物背后所承载的情感,在于它与家人、与朋友的联系,在于它所传递的文化基因。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记忆的味道”的章节所打动。一道简单的菜肴,可能勾起的是童年时外婆的味道,是离家在外时对家乡的思念。这些味觉记忆,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它们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的厨房时光,也更加理解了,为何有些食物,即使味道普通,却能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