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法国当代哲学家中不可忽视的人物,让-吕克•马里翁的国际声誉正在逐步上升,国内学界对他的研究兴趣也日渐增长。他的哲学思考与现象学、宗教密不可分,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在这本关于绘画的专著中。马里翁区分了绘画中的可见者和不可见者,阐释了圣像画和普通绘画的关系,圣像和偶像、观看与凝视的关系,等等,论辩严密又极富洞察力,对于研究美学、艺术和哲学的人都有很高的研读和参考价值。
##比较认同对“透视”和“影像”的解读。
评分##就是喜欢=u=
评分##第一遍看的我不断翻白眼,理论上没看出什么超出mp的地方,倒是更晦涩难懂了。例子也是陈词滥调了。看的中文版,有看过多遍的同学给归纳一下创新在哪呗
评分##当我们开始思考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转换问题时,媒介便登场了。无论是前半段关于基督教神学的、图像,还是后半段的影像都非常有启发。,计划再读。只是一些关键概念似乎翻译有待商榷,尤其“基金”。
评分##清晰易懂
评分##第一遍看的我不断翻白眼,理论上没看出什么超出mp的地方,倒是更晦涩难懂了。例子也是陈词滥调了。看的中文版,有看过多遍的同学给归纳一下创新在哪呗
评分##世界图像时代的来临不可避免让众人陷入——如同手淫时体会到的将要射精那一刻的快感——偶像崇拜,面容与目光的交错在此时归于虚无。对病入膏肓的世人的药方在与圣像的凝视之中,不可见者通过可见的圣像的对祈求者的凝视,才能用仁爱将人从虚无中拯救出来,现象学不得不向神学转向。
评分##很有启发
评分##马里翁希望在圣像的凝视中追溯不可见之物,复兴图像的伦理与神学,以此纡解景观时代的热病。然而这个不可见之物太单薄了,它不言自明的神圣性可以轻易地蜕为虚无的外壳,和景观的界限其实很暧昧。对于这种理论困难,马里翁只能将不可见者作为绝对存在悬置起来,并将其临显寄托于无数可见/不可见交错那电光火石的一瞥之间。但还是缺乏说服力。毕竟,作为一种临场的形而上学,现象学绵延的意识/目光之流早已自我限制,因此它无以勘探凝视的深度,也很难考察图像的层理,这是其内部的匮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