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茶中国

寻茶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八另 著
图书标签:
  • 茶叶
  • 中国茶文化
  • 茶旅
  • 寻茶
  • 文化旅行
  • 美食
  • 生活方式
  • 旅行游记
  • 品茗
  • 茶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277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356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套装数量:1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茶文化爱好者

1.隐世作家古清生亲作长序推荐!在世间的杯子里,品尝的也不全然是茶了,还有关乎人生的静思之美,或者禅意。
2. 一个民间茶痴12年的漫漫寻茶路。寻茶是一种精神之旅,如方八另这等寻茶,从都市遁入隐秘高山,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内容简介

方八另出身茶叶世家,祖上十五代均以种茶、制茶为业,家有茶山三千余亩。从五岁开始,方八另即受老祖父指导参与种茶、采茶、制茶等,与茶叶结下不解之缘。成年后,在甘肃、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浙江、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全国各地寻访名茶、茶园,并探访当地茶人,追寻茶之源头与真味,记录与茶之相遇的种种因缘。

《寻茶中国》所讲不仅是茶的故事,也是茶与人的故事,关乎地理、物产、气候、历史和茶掌故,作者用zui原始朴素的方式,叩开中国茶叶的秘密,不仅仅是寻茶访茶,更是一种精神之旅。

作者简介

方八另,笔名巴陵。湖南新化人,现居长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湘茶叶文化研究者、茶叶美食专栏作家。 方八另出身茶叶世家,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对茶叶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亲自参与茶叶种植和制作。成年后致力于在全国各地寻茶访茶,从事对民间茶叶的考察和调研,在多个报纸杂志上开设茶叶专栏,创作寻茶美文计五十余万字。已出版作品《一箪食,一瓢饮,四方味好》《妈妈的味道》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湖南茶】
黑茶故里说黑茶 2
黑茶奇葩——安化擂茶 7
陶澍、左宗棠与安化茶 11
茶中新月——月芽茶 15
衡山云雾茶 20
沩山密印禅茶 24
江华冬梨子大叶茶 27

春节头茶之欢茶 30

第二章
【湖北茶】
羊楼峒青砖茶 36
巴东茶 43
神农架腹地的古清生茶 47
星斗山腹地的毛坝红茶 54

第三章
【云南普洱茶】
香馨普洱韵味长 58
昆明街边的普洱茶印象 63
下关沱茶纪事 67
装进一块沱茶里的大理 71
关上寻七子饼茶 76
闻七子饼的故事 80
勐腊县王子山曼松贡茶 84


第四章
【贵州茶】
毕节寻茶 88
威宁茶俗——罐罐茶 93
乌蒙烤茶 98
黔西茶点羊场茶食 102


第五章
【四川茶】
成都茶馆 108
广汉茶馆印象 111
茶马司和野放黄茶 114
成都宽窄巷子听雨喝茶 121
跟随沈从文的足迹寻茶 125
四川黄油茶 136
火锅与茶 141
四川高原的苦荞茶 147


第六章
【福建、安徽茶】
闲煮铁观音的滋味 152
妙品奇兰白茶 156
正山小种 159
金骏眉 165
祁门红茶 169



第七章
【浙江、江苏茶】
千岛湖寻茶 174
临安天目茶 178
苏州寻虎丘茶 181
南京品雨花茶 184


第八章
【西北茶】
兰州八宝盖碗茶 190
不可一日无茯茶 192
罗布泊的麻茶 195
宝鸡凤县油面茶酥 199
敦煌市场的砖茶情缘 202

精彩书摘

茶树在南,茶客在北
古清生
中国大约有三宗国粹:汉字、茶叶、瓷器。两宗与饮茶相关。打开瓷的版图,旁必有名茶。索性中国在外邦眼里,就是一瓷器国。焉能不说,中国为茶的中国?走向南方山群,见识一片片茶山,去往北方,交识无数茶客,《寻茶中国》所讲恰也是茶与人的故事,关乎地理、物产、气候、历史和茶掌故。沧海桑田,从神农尝百草开启茶饮之源,茶,终归是自然在人类文明社会的滋润表?达。
唐朝以前,茶字未出现,称以荼,《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此时,茶还称荼。到了陆羽著《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见《茶经》以后,茶字便正式启用。至民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完全契入中国人的世俗生活。所谓一介布衣,粗茶淡饭,夫子们亦如此表述。
离开城市很久了,在神农架茫茫林海中植一片茶园,我也从品茶、寻茶,到彻底置身于茶农当中,做一个种茶、炒茶、卖茶的农夫。方八另与他的朋友们千里迢迢寻茶而来,抵达我神农架红举茶园,在此架柴煮泉,品茗论茶,时间在目,亦如久远。那年初夏,神农架天蓝云白,森林葱郁,繁花簇簇,蜂蝶飞舞,一溪清流激着浪花,打着旋儿从茶庄边上向北流去。
寻茶是一种精神之旅。我曾经也像《寻茶中国》描述的那样,去寻找中国一些显著与隐秘的茶园。杭州西湖之滨的龙井村里有一个御茶园,长有十八棵御茶树。御茶之名为清朝乾隆皇帝所赐。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四次寻入杭州茶区。他钦定的御茶园在狮峰胡公庙前,我去时,见茶树不像有百年以上树龄,正寻思着,有人来问:喝茶么?随了人走,入一茶社,人自我介绍名金小辫儿,专伺十八棵御茶树。问,怎么御茶树那么小呢?金小辫儿说,还不是过去被人毁了,这是重新种的。
就泡茶,虎跑泉的水,泡狮峰龙井。茶这事,看产区,尤看谁人所制。伺御茶的金小辫儿所制之茶,估计不俗。金小辫儿说,他在北京翠微路有一茶庄。待知我也从北京来,他神色决然地请我上楼。楼是阁楼,不甚高,能隐匿数人品茶。光线也暗,头上有两片明瓦,两束白亮的阳光照在黑檀木茶海上。若干把竹靠椅,颜色暗黄。入座,金小辫儿煮水。质地非常好的一款金小辫儿狮峰龙井,淡然的清香中隐约有悠然的豆香,遂浮尘与喧嚣远去,天地间只余茶香。人生何美?唯有事茶,种茶制茶饮茶,以至寻茶。乾隆皇帝寿至八十八,当他退位给嘉庆帝时,老臣劝谏止退: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皇帝接道:君不可一日无茶。
如方八另这等寻茶,从都市遁入隐秘高山,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我曾经走过黄梅的四祖寺和五祖寺,忆及惠能《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茶道与禅,由此为源。茶为物质的灵芽,以禅为道,实为至境。
过苦竹乡苦竹村,沿溪拾级而上,便是紫云山老祖寺旧址。高山上有一坪,左边是一凹入扇形的山体,山上级级茶树,绿意葱葱;右边有雪岩瀑布,为一水库,清水漫溢而下,覆盖巨大的球状火山岩,水白若雪。山水之间,有一人家,几声犬吠,有老者推开柴扉出来,以茶待客。老者名叫柳东华,经管紫云山上茶,他说陆羽曾上紫云山取水品茶。史籍载,陆羽于天宝年间二上紫云山煮泉品茗。故《茶经》有载:蕲州茶生于黄梅山谷。


探寻壮阔山河:一部关于地理、人文与历史的深度考察 书名:寻茶中国 (此处为虚构的对比书名,以便提供不含“寻茶中国”内容的简介)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种饮品的历史演变或种植版图,而是雄心勃勃地致力于描绘一幅广袤、立体、充满生命力的中华大地全景图。我们深入那些地图册上常见的地名背后,探寻隐藏在山川河流、风土人情之中的复杂脉络与深层逻辑。 第一篇:大地的骨骼——地貌的雕刻与时间的尺度 本书伊始,我们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数百万年的地质之旅。我们不再满足于描述“长江”或“黄河”的长度,而是探讨它们如何以数百万年的时间尺度,切割、塑造了东方的文明格局。 从青藏高原的隆起,理解为何它被称为“世界屋顶”,以及这种极致的高度如何影响了亚洲乃至全球的气候系统——季风的形成、水资源的分配,无不与此息息相关。我们将解析板块运动的遗迹,如何在地质断层上形成了巍峨的横断山脉,以及这些山脉如何成为生态物种的天然屏障,孕育出独一无二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广袤的平原。东北平原的黑土层,并非简单的沃土,它是冰川与风力沉积作用下,历史气候变迁的物证。而华北平原的形成,则是一部关于黄河泥沙淤积与人类改造水利工程的宏大史诗。我们详细分析了冲积扇、河漫滩与冲积平原的形成机制,以及这些地貌特征如何决定了早期文明的聚落形态与生存策略。 第二篇:人与疆域的交织——历史地理的演变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探讨人文活动如何反作用于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如何限定了历史进程。我们不讨论朝代更迭的事件本身,而是关注“地理如何决定了战略要地”。 秦汉时期,交通要道的选择并非偶然。函谷关的险要,不仅在于其地形,更在于其对渭河谷地的控制力。我们将详细考察古代的道路系统——无论是驰道、驿道还是盐道,它们如何借力于天然的河流走廊或山间隘口,构建起一个庞大帝国的血脉网络。 气候变迁在历史中的作用被多次低估。我们审视了历史上的“小冰期”对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冲突模式的影响。当北方气候转冷,水草资源枯竭,游牧压力陡增,这往往是历史动荡的前兆。反之,温暖湿润的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程度也随之加深。我们引入了树木年轮、冰芯数据等自然科学证据,佐证历史记载中的干旱与洪涝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大尺度气候系统波动的一部分。 第三篇:边界的流动性——文化景观的构建 本书的第三篇进入了对“文化景观”的深度剖析。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在自然基底之上留下的独特印记,它体现了不同族群在面对相似地理挑战时所采取的独特生存智慧。 在西南山区,我们考察了梯田系统。这些依山而建的层级结构,不仅是农耕技术的体现,更是一种与陡峭地形的长期谈判过程。它展示了少数民族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下,如何通过精密的灌溉和水土保持技术,实现了长期的定居与繁荣。我们对比了不同民族在相同气候带下的建筑风格差异——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徽派建筑的马头墙,每一处细节都隐藏着对风、光、雨、雪的考量。 在探讨长城时,我们不再将其视为一道单一的、静态的防御工事,而是一个跨越数千公里、历经多个朝代、与不同地理单元(如沙漠、戈壁、山脊)紧密结合的“线性防御工程群”。它在地貌选择上的考究,揭示了古代军事地理学的精妙部署。 第四篇:现代的挑战与未来地貌的重塑 最后,本书转向当代议题,审视快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传统地理格局。 我们将分析特大城市群的扩张如何改变了地表径流模式,导致了城市内涝风险的加剧。同时,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如何在地貌上留下了新的“伤疤”,例如采矿沉降区、尾矿库等,并探讨这些新地貌对生态系统恢复的长期影响。 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水资源分配的地理政治学。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配,不仅是工程学问题,更是涉及上下游、不同省份之间利益博弈的复杂地理议题。 通过对中国壮阔山河的整体性、多维度考察,本书旨在提供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对“中国”这一地理实体的深刻理解,认识到我们脚下的土地是自然力量与人类文明长期共舞的史诗性证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它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探索的乐趣。作者的笔触非常灵动,时而像一位老茶客娓娓道来,时而又像一个好奇的旅行者,带着我们穿梭于云雾缭绕的茶山之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不同地域风土人情时的那种细腻入微。比如,在介绍云南普洱茶时,那种对古树茶的敬畏感和对藏区文化的描绘,读来让人心驰神往。那种厚重、沉稳的感觉,与普洱茶本身的气质完美契合。全书的结构安排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章节之间过渡自然,逻辑清晰,但又绝不生硬。它引导着读者循着一条自然的脉络,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逐步构建起一个立体的“中国茶图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茶”这个具象之物,与广袤的中国地理和多元的民族文化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宏大而又精致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讲茶”,更是在“讲人”与“讲土地”的关系。作者的视角非常高远,他总能在大局中看到细节,在细节中看到历史的投影。比如,书中对贵州绿茶的侧重介绍,就体现了作者对新兴茶区发展的关注,以及对中国茶产业未来走向的思考。这种前瞻性和包容性,让这本书显得既有底蕴又不失活力。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它们像散文诗一样,充满了韵律感和哲思。作者在探讨“茶道”时,避免了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茶事活动,潜移默化地传递出东方哲学中“和、静、清、寂”的审美追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才是高明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往往还停留在表面,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文化理解的大门。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但《寻茶中国》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用极其优美且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制茶技术和深奥的茶学理论转化成普通读者可以接受的故事。作者在描述特定茶类时,往往会穿插一些历史典故或者民间传说,让这些茶叶瞬间“活”了起来。比如,关于西湖龙井的来历,讲述得活灵活现,让人仿佛置身于烟雨蒙蒙的杭州。而且,这本书的视觉呈现也非常出色,尽管我读的是电子版,但从文字中构建出的画面感已经足够强烈了。作者对光影、湿度、气味这些感官细节的捕捉能力,堪称一绝。读完这本书,我对日常饮用的茶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单纯解渴的饮品,而是充满了人文积淀和自然馈赠的艺术品。它激发了我想要亲自去那些地方走一走的强烈愿望。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慢慢品读的书,急躁不得,正如泡一杯好茶需要耐心一样。作者的叙事腔调极其沉稳内敛,带着一种学者的严谨和行者的洒脱。它不像一本流水账式的游记,而是充满了对细节的考据和对情感的沉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记录不同季节、不同气候对茶叶品质影响时的那种科学态度与艺术表达的完美结合。比如,他对高山云雾对茶叶内含物质积累的科学分析,与他描绘清晨山雾缭绕中茶农劳作景象的诗意笔触,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也变得平和了许多,仿佛被茶香涤荡了一番尘埃。这本书不仅充实了我的茶知识库,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审视生活、体验世界的新视角——那就是带着敬畏和探寻的目光,去发现隐藏在平凡事物背后的深厚底蕴。

评分

《寻茶中国》这本书读完后,给我的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跨越山川河流的味蕾之旅。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深厚,他不仅仅是在描述茶叶的品种和产地,更是在挖掘每一片茶叶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和匠人精神。比如,书中对武夷岩茶的描写,简直是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那股独特的“岩韵”,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古朴与沧桑。作者对于制茶工艺的细致观察,让我这个外行人也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妙与不易,从采摘的火候到发酵的时机,每一步都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与汗水。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视角仅仅局限于名茶,而是深入到一些偏远山区的茶农家中,记录下他们与茶为伴的朴素生活和对土地的敬畏之心。这种人文关怀,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茶学指南”,升华为一部关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百科全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知识与感悟,让人对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口甘甜都心存感激。

评分

买过好多次了,价格质量都好。

评分

还行吧。。。。。。。。。。

评分

是线装本,书厚的话不容易掉页,翻起来也比较舒服。白茶知识不算多,主要是有关白茶的历史和相关企业介绍。

评分

还行吧。。。。。。。。。。

评分

非常喜欢的书 很满意 质量很好

评分

这本书读来比较轻松,喝茶嘛,急什么。

评分

正版图书,佷好。

评分

一本不错的书,挺喜欢的。有闲就看,边看边品茶,很美。

评分

一次买了两大箱,赶上活动了,所以趁早屯货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